羅凌云,曾本強(通訊作者),劉亞龍,楊建華
(1 四川省人民醫(yī)院溫江醫(yī)院放射科 四川 成都 611130)
(2 四川省人民醫(yī)院溫江醫(yī)院骨科 四川 成都 611130)
原發(fā)性支氣管平滑肌瘤是一種臨床少見的、良性的氣管腫瘤,筆者近期收治支氣管平滑肌瘤一例,現(xiàn)報道如下。
患者女性,61 歲。因“反復咳嗽咳痰4 年,復發(fā)加重1 月”來我院就診?;颊呷朐呵? 年起反復于受涼后咳嗽、咳痰,以白色泡沫痰為主,加重時為粘液痰,伴心累、氣緊;好發(fā)于秋冬季,年發(fā)病時間3 個月以上;自行口服抗感染藥物或輸液治療(具體不祥)后多能減輕。1 月前患者受涼后再次出現(xiàn)咳嗽、咳痰,以白色泡沫痰為主,量中等,勉強能咳出;伴心累、氣緊、咽干、咽癢、流涕鼻塞,以“肺部感染”收入院?;颊呒韧?0+年前有肺結核病史,已治愈;否認胸悶、胸痛;否認潮熱盜汗、咯血、消瘦;否認疫區(qū)接觸史,煙酒史。查體:體溫37.4℃,心率84 次/min,呼吸22 次/min,血壓133/89mmHg;患者呈慢性病容,意識清楚;口唇輕微發(fā)紺,氣管居中,未觸及淺表淋巴結腫大;胸廓輕度桶狀改變,右肺語顫減弱,右下肺叩診偏濁音,雙肺呼吸音減低,可聞及右肺濕啰音;未聞及胸膜摩擦音;心率齊,未聞及雜音;腹部檢查無異常;雙下肢無水腫,生理反射存在,無病例反射。實驗室檢查:白細胞16.45×109/L,中性粒細胞占比90.3%,淋巴細胞比率3.3%,C 反應蛋白16.5mg/L,血沉50mm/h;肝腎功能正常。胸部CT 平掃所見(圖1 ~3):雙肺紋理稍增多,散在條索及大小不一鈣化結節(jié)影;右肺中葉縱隔旁部分肺組織實變、不張,右肺中葉支氣管近段及內(nèi)側段相應支氣管壁增厚,見少許環(huán)狀或條片狀組織密度灶,最厚處約0.6cm,輕微強化(平掃CT 值約40HU,增強后CT 值約50HU)后見右側肺門及縱隔內(nèi)部分淋巴結鈣化;雙側胸膜稍增厚、部分少許鈣化;心臟及大血管未見明顯異常。全麻下行胸腔鏡下右肺中葉切除+術中冰凍術,術中見右肺中葉支氣管開口處一約1.5cm×2.0cm×1.5cm 大小圓形腫塊,色灰白,表面光滑可見較多小血管,基底寬,觸及質硬,周圍淋巴結增生,余未見明顯異常(圖4)。
術后病理檢查(圖5 ~6):“右肺中葉新生物”HE染色光鏡下見粘膜下大量縱橫交錯的平滑肌細胞,束狀排列,間質疏松。免疫組化表型:SMA(+),Vimentin(+),Desmin(+),S-100(-),PCK(-),CK5/6(-),CK7(-),EMA(-),CD68(-),CD34(血管+),ER(-),Ki67 陽性率1%~2%。
根據(jù)形態(tài)學特點和免疫組化診斷“右肺中葉新生物”為原發(fā)性平滑肌瘤。
肺原發(fā)性平滑肌瘤臨床少見,按發(fā)病部位可分為肺實質型、支氣管內(nèi)型、氣管內(nèi)型、肺血管內(nèi)型四型,以支氣管內(nèi)型為主[1]。Wilson 等[2]報道肺部平滑肌瘤主要發(fā)生于支氣管,約占45%;劉長浩等[3]報道6 例肺部平滑肌瘤,4 例發(fā)生于支氣管。支氣管內(nèi)型好發(fā)于主、葉、段支氣管膜部,可能與局部組織內(nèi)平滑肌豐富有關。該病成年女性多發(fā),本文即為一老年女性患者,與報道相符。支氣管平滑肌瘤臨床表現(xiàn)無特異性,常被誤診為肺炎、支氣管炎、哮喘等。臨床癥狀與腫瘤在支氣管內(nèi)占位密切相關,腫瘤初長時體積小占位少,故臨床常無癥狀或表現(xiàn)為刺激性干咳;當腫瘤占位>50%時常出現(xiàn)吸氣性呼吸團難,有時出現(xiàn)哮喘[4];當腫瘤占位>75%時常出現(xiàn)阻塞性肺炎、肺不張,表現(xiàn)為反復咳嗽、咳痰、發(fā)熱等肺炎癥狀。本文患者即因“肺部感染”收治入院,后經(jīng)肺部CT、支氣管鏡檢查發(fā)現(xiàn)。
胸X 線片檢查常難發(fā)現(xiàn)支氣管平滑肌瘤,僅對腫瘤占位引起的阻塞性肺炎、肺不張等間接征象有一定診斷價值。胸部CT 檢查敏感性較高,能明確腫瘤位置、大小、與周圍組織關系,該病例CT 檢查示右肺中葉新生物呈橢圓形,表面光滑,未見毛刺、分支[5]。支氣管鏡檢查可進一步明確腫瘤位置、大小、與周圍組織關系,并能明確腫瘤表面情況,還能取活檢做病理檢查。但胸部CT 和支氣管鏡檢查無法判斷新生物的類型和性質,組織病理學檢查是明確診斷的關鍵手段,該病例的病理學檢查結果示腫瘤境界清楚,與周圍組織未見明顯浸潤,細胞呈長梭狀,無異型及核分裂象,診斷為平滑肌瘤。但支氣管平滑肌瘤起源多樣,可起源支氣管、血管壁的平滑??;也可起源于肺間質平滑肌或原始間質細胞;也有認為系由肺外的子宮、胃腸道的平滑肌轉移而來[6]。故為進一步與轉移性腫瘤、神經(jīng)纖維瘤及肺外子宮、胃腸道平滑肌瘤轉移進行鑒別,對該病例進行免疫組化檢查,SMA、Vimentin 是平滑肌標志;Desmin是肌源性標志;S-100、PCK 用來鑒別神經(jīng)性腫瘤;CK5/6、CK7 可判斷是否間皮瘤轉移;EMA、CD68、CD34 可鑒別是否胃腸道間質瘤轉移;ER 可鑒別腫瘤細胞對雌激素反應,以判斷是否子宮平滑肌瘤轉移[7]。該病例S-100(-),PCK(-)可排除支氣管神經(jīng)鞘瘤、神經(jīng)纖維瘤;CK5/6(-),CK7(-)可排除間皮瘤轉移;EMA(-),CD68(-),CD34(血管+)可排除胃腸道間質瘤轉移;ER(-)可排除子宮平滑肌瘤轉移;Ki67 陽性率1%~2%可判斷腫瘤為良性。綜合CT 檢查、支氣管鏡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與免疫組化鑒別可確診該病例為原發(fā)性支氣管平滑肌瘤。
目前治療支氣管平滑肌瘤主要采用鏡下微創(chuàng)介入治療,創(chuàng)傷小、安全性高,該病例即行全麻下行胸腔鏡下右肺中葉切除+術中冰凍術。但需注意,雖然支氣管平滑肌瘤是良性腫瘤,術后復發(fā)的可能性小,但仍建議患者定期復查,以明確手術部位是否有因瘢痕引起粘連、狹窄、占位情況。
綜上,支氣管平滑肌瘤臨床少見,癥狀亦無特異性,易漏診、誤診,該病例患者4 年前即反復出現(xiàn)咳嗽、咳痰癥狀,均當做肺炎進行診治,漏診4 年之久。因而對反復出現(xiàn)阻塞性肺炎、肺不張患者,應考慮發(fā)生支氣管平滑肌瘤的可能性并及早進行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