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超群
【摘? 要】目的:對引起輸血不良反應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探究其預防對策。方法:統(tǒng)計2019年于我院進行輸血并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人數,分析不良反應的類型、血液成分構成情況等。結果:2019年共5309例患者進行輸血,其中有42例出現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0.79%,其中輸注冰凍血漿不良反應占比0.41%(22/5309)、輸注懸浮紅細胞不良反應占比0.23%(12/5309)、輸注機采血小板不良反應占比0.11%(6/5309)、洗滌紅細胞不良反應占比0.00%、冷沉淀不良反應占比0.04%(2/5309)。過敏反應占比0.55%(29/5309)、發(fā)熱反應占比0.24%(13/5309)、無溶血性輸血反應。結論:血液制劑品種的使用是導致輸血不良反應發(fā)生的主要原因,臨床醫(yī)務人員應提高對血液制劑的認識程度,嚴格掌握輸血指征,嚴格按照步驟執(zhí)行輸血操作,并加強對輸血過程的監(jiān)管,方可防止輸血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關鍵詞】輸血;不良反應;應對措施
前言
隨著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經濟的快速發(fā)展,飲食不健康、作息不正常、環(huán)境污染、車禍意外等因素的影響,導致人們的身體素質逐漸下降,各種疾病及交通事故的發(fā)生率也越來越高,所以醫(yī)院急救用血的數量也在不斷增長[1]。輸血雖可救人,但是其涉及面較廣,若在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中由于疏忽而出現差錯都會對輸血的安全性造成影響,導致輸血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甚至對患者的生命構成威脅。因此,為保障輸血的安全性,相關醫(yī)務人員必須對臨床輸血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原因進行掌握,以便能夠制定有效的應對措施,從而減少輸血過程中的安全隱患,提高輸血的安全性與有效性。本文對我院2019年5309例輸血患者中出現不良反應的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并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2019年1月至12月期間于我院進行輸血的5309例患者中選擇發(fā)生輸血不良反應的42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齡范圍在15~8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1.82±3.88歲;有28例存在輸血史。
1.2方法
在輸血前,需對受血者進行ABO血型正反定型、RH(D)定型、抗人球蛋白交叉配血、不規(guī)則抗體篩選試驗,均采用常規(guī)微住凝膠技術進行上述試驗,并行同型血輸注?;颊咴谳斞^程中發(fā)生不良反應后,根據衛(wèi)生部《臨床輸血技術規(guī)范》、《醫(y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中的相關要求,在確定患者為輸血不良反應后立即停止輸血,并給予其對癥處理,結合我院《輸血不良反應匯報制度》,在24h內填寫《輸血不良反應反饋單》,并將其隨同血袋一起送至輸血科。輸血科收到反饋單后應對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進行核對與處理,對相關資料進行登記與整理,并定期上報至醫(yī)務科,醫(yī)務科組織調查、討論病歷后監(jiān)督改進。
1.3判斷標準
輸血不良反應判斷標準:①若在輸血期間或輸血后,患者描述自身存在不是癥狀,并伴有焦慮、發(fā)抖、面部潮紅、呼吸困難、腰部劇痛、黃疸,血清膽紅素增加,甚至還在尿液和血漿中產生游離血紅蛋白,則可判斷為溶血性輸血反應;②若患者在輸血前無發(fā)熱,輸血過程中或輸血后2h內體溫大于或等于38℃或較輸血前升高1℃體溫,還可能伴有寒戰(zhàn),已排除細菌污染、溶血等其他原因引起的發(fā)熱,則可判斷為非溶血性發(fā)熱反應;若患者在輸血過程中或輸血后有出現呼吸困難、胸悶、過敏性休克,或產生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癥狀,或皮膚出現瘙癢、潮紅、過敏性蕁麻疹等,則可判斷為過敏反應。
2 結果
2019年共5309例患者進行輸血,其中有42例出現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0.79%。各不良反應類型的發(fā)生情況中,過敏反應發(fā)生率較高,無溶血性輸血反應;各血液成分構成中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中,冰凍血漿所占比例較高,洗滌紅細胞所占比例最低。詳細數據見表1:
3 討論
臨床上最常用的輸血方法為異體輸血,雖然其可在一定程度上挽救患者生命,但是異體輸血極易發(fā)生非感染性輸血不良反應。在輸血時或輸血后,由于輸入血液或其他制品而產生的不良反應現象稱為輸血不良反應,主要是由于輸注血液中的非抗原性物質和抗原性物質相互產生作用而令機體出現非免疫性反應與免疫性反應[2]。據調查結果顯示,患者輸注血液的次數越多,則其發(fā)生輸血不良反應的概率就會越高。
輸血不良反應可分為非溶血性和溶血性兩類,在本次研究中,溶血反應發(fā)生率為0.00%,而非溶血性反應(過敏反應、發(fā)熱反應)發(fā)生率則為100.00%,國內相關研究中已有描述,非溶血性輸血反應的發(fā)生率通常達95%以上[3],本文研究結果與之相符。冰凍血漿和懸浮紅細胞是我院最常用的血液品種,本次研究中,輸注冰凍血漿而產生不良反應的概率為0.41%,懸浮紅細胞的發(fā)生率為0.23%,前者引起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高于后者,主要原因是血漿多、反復輸注、臨床用量日益增加。本次研究中輸注洗滌紅細胞并未產生不良反應,因為洗滌紅細胞經過洗滌后其中的大部分血漿和白細胞已去除,白細胞去除率為80%以上,血漿蛋白的去除率則達90%以上,同時還能去除鉀、乳酸、氨、代謝物質等。過敏反應、發(fā)熱反應、溶血反應、細菌污染反應、輸血后紫癜等是臨床常見的輸血不良反應。在本次研究中,我院5309例輸血患者中過敏反應發(fā)生率為0.55%,發(fā)熱反應發(fā)生率為0.24%,其中過敏反應中輸注冰凍血漿的例數最多,因為血漿蛋白衍生物和血漿蛋白的輸入,或嗜堿性粒細胞、肥大細胞會與IgA抗體產生反應。若輸血患者對血漿蛋白過敏,則建議應當為其申請洗滌后的血液制品或自體輸血。在發(fā)熱反應中,輸注懸浮紅細胞的例數較多,因為同種異體白細胞免疫會產生抗體,當再次輸血時就會促進抗原與抗體產生反應,激活補體,令白細胞溶解,最終釋放熱源。此外,在貯存期,血液中的白細胞經過活化后也會釋放出IL-1、IL-6等細胞因子,這也是導致發(fā)熱出現的原因之一[4]。本次研究中海油6例患者因輸注機采血小板而產生不良反應,這主要與患者的病程有關,病程越長,需要反復輸血的次數越多,患者已產生同種異型抗體,所以就會出現同種免疫反應;此外,血小板在22℃的環(huán)境中極易受到感染,長時間儲存會令當中殘余的白細胞促進細胞因子釋放,進而引起發(fā)熱反應[5]。
為了確保輸血的有效性與可靠性,針對當中存在的安全隱患,我院采取了以下幾點應對措施。第一,對于需要反復輸血的患者,盡可能地使用新型血液制劑,如洗滌紅細胞或輻照紅細胞等,也可以在為其輸注懸浮紅細胞的時候配合使用白細胞過濾器。第二,加強對輸血醫(yī)務人員的培訓,定期組織學習,使其了解輸血相關的新知識、新技術等,尤其是進修生、低資歷醫(yī)生、實習生等,加強培訓以促進其對輸血的認識并熟練掌握輸血流程。第三,提高輸血科醫(yī)務人員的法律法規(guī)意識,熟悉《臨床輸血技術規(guī)范》中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并嚴格按照要求執(zhí)行,對于輸血適應癥有良好的掌握,從輸血開始直至輸血后都需要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觀察,以及時發(fā)現不良反應,從而促進輸血質量的提升。第四,血液制品在出入庫時需做好檢查核對工作,對于血液制品的儲存條件進行嚴格掌控,以免由于條件不合格而破壞血液制品的質量。第五,輸血前必須按照常規(guī)對患者開展ABO正反定型、RH(D)定型、抗人球蛋白交叉配血、不規(guī)則抗體篩選試驗,這樣就可對輸血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產生一定的預防作用,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綜上,為減少輸血不良反應的發(fā)生,臨床醫(yī)務人員應提高對血液制劑的認識程度,并嚴格按照步驟執(zhí)行,注重提高自身工作能力與水平,方可保障輸血安全。
參考文獻
[1] 鄭茂,鄒玉,姜天華. 中國臨床輸血不良反應的研究現狀及分析[J]. 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20,41(04):474-477.
[2] 盛男. 100例患者輸血不良反應臨床分析[J]. 中國實用醫(yī)藥,2019,14(09):83-84.
[3] 王燕,馬娜. 輸血前不規(guī)則抗體篩查與臨床輸血安全[J]. 名醫(yī),2019(06):90.
[4] 劉嬋媛,何紅燕,莫石賢. 輸血不良反應的臨床分析以及應對措施探討[J].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9,19(49):71+79.
[5] 蘇莉,王紅波,楊家煥,等. 477例臨床輸血不良反應調查及分析[J]. 中國輸血雜志,2019,32(10):1027-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