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俊銘
【摘要】為了明確了解當前中學生學習倦怠研究的狀況,在全面梳理和分析國內(nèi)外學者研究的基礎上,筆者針對現(xiàn)實情況,選擇廣州市某中學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制定實施干預策略進行輔導實踐。對47名初中生進行為期6周的心理團輔,干預前后對學生進行《中學生學習倦怠問卷》調(diào)查,通過對學生的評估判斷心理團輔的效果。學生接受心理團輔后,學習倦怠心理現(xiàn)狀得到明顯改善,尤其表現(xiàn)在低自我效能感上,本次心理團輔具有有效性。
【關鍵詞】學習倦怠心理;自我效能感;心理團輔
中學生一直都面臨著巨大的學業(yè)壓力,他們普遍感受到一種學業(yè)情緒,即學習倦怠感。學習壓力、升學壓力、缺乏必要的放松休息時間、精神長時間處在過度緊張的高壓狀態(tài)。長期的焦慮體驗使學生身心俱疲,出現(xiàn)各類學習問題。Pines (1980) 和 Meier (1985) 對學習倦怠下了如下定義: 學生因為長期的課業(yè)壓力和負擔而產(chǎn)生精力耗竭,對課業(yè)及活動的熱情逐漸消失,與同學態(tài)度冷漠疏遠,以及對學業(yè)持負面態(tài)度的一種現(xiàn)象。
國內(nèi)外學者普遍認為, 學習倦怠的癥狀會表現(xiàn)在人的行為和心理上, 典型癥狀有:情緒衰竭,指處于學習倦怠狀態(tài)下的學生自己所有的情緒資源都已耗盡,缺乏學習熱情, 對學習冷漠、悲觀。玩世不恭:指刻意與學習以及其他相關的人員保持一定距離,對學習不熱心、不投入,對學習的意義表示懷疑。低自我效能感:主要有兩種表現(xiàn); 一是覺得學習的課程對自己的人生沒有意義,常有空虛無聊感;另一種是學生感到他們無法從學習中獲得更大進步, 自己付出的努力沒有效果或收效甚微時, 很容易產(chǎn)生較強的自卑感。當較低的自我效能感與學習倦怠的前兩種癥狀結(jié)合在一起時, 學生就會喪失理想和學習動機, 通過減少心理上的投入來抗拒改變, 這時失敗就會成為他的一種生活方式, 這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講的習得性無助。
一、對象與方法
1.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的方法,選取廣州市某中學初三1個班,其中男生30人,女生17人。進行心理團輔干預前施測《中學生學習倦怠問卷》考察實驗對象情況。心理團輔干預后再次施測《中學生學習倦怠問卷》。共回收問卷47份,問卷有效率為100%。
2.研究工具
選用刑強、陳丹丹 2011年編制的《中學生學習倦怠量表》。問卷共有15道選擇題,內(nèi)容分別為情緒衰竭、譏誚(玩笑不恭)、低自我效能感三個維度。其中情緒衰竭有5道題:第1、4、7、10、13;譏誚(玩世不恭)有4道題:第2、5、11、14;低自我效能感有6道題:第3、 6、 8、9、12、15。該問卷總的科隆巴赫系數(shù)(Cronbachs alpha)為 0.844,各維度的同質(zhì)性系數(shù)介0.72-0.88,問卷信度良好,符合心里測量學指標。問卷采用七級計分法,“從不”得1分,“極少”得2分,“偶爾”得3分,“經(jīng)?!钡?分,“頻繁”得5分,“非常頻繁”得6分,“每天”得7分。高于3.5分表示存在學習倦怠現(xiàn)象。
3.心理團輔方案
心理團輔方案設計以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和三生教育基金會聯(lián)合編制的心理教材《我的影像成長日記》作為參考書,設計了6個班級團體輔導主題方案。具體過程如下:
第一周主題是樂對變化。從初二邁入初三,學生普遍會出現(xiàn)學業(yè)適應不良的現(xiàn)象,引發(fā)困惑和焦慮。通過梳理學生在不同狀態(tài)中存在的困難與挑戰(zhàn),希望他們在心態(tài)上能夠積極面對變化。輔導活動包括:鳥蛋變鳳凰、分享與討論、總結(jié)“積極適應”的原則和方法。
第二周主題是相信自己,盡己所能。本次輔導旨在通過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如何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通過嘗試、通過找方法、通過堅持變成一種可能,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潛能,以更加積極的姿態(tài)投入到學習生活中。輔導活動包括:快速報數(shù)、水中放回形針、手指抬人、視頻感悟。
第三、四周主題是認識你的消極標簽。當個體給自己或別人貼上某些消極標簽時,就會對自己的能力產(chǎn)生懷疑,進而對自己失去信息,最后因無法克服焦慮、痛苦的壓力而陷入絕望的心理困境。本次輔導擬引導學生重新審視消極的自我標簽,去發(fā)現(xiàn)更好的自己。課時1的輔導活動包括:故事引入,寫下消極標簽,了解消極標簽來源,撕下消極標簽,總結(jié)升華;課時2的輔導活動包括:人物的煩惱我來猜,解決方法我來找,內(nèi)心感悟我來寫。
第五周主題是團隊融煉與社會責任。通過活動,促進學生形成團隊意識和培養(yǎng)團結(jié)合作能力,在學習生活中去發(fā)揮團結(jié)合作的意識,不忘團隊精神;同時,也讓學生感悟自身社會責任感,能夠切身幫關注他人,希望同學們都把社會責任攜帶在人生的道路上。輔導活動包括:松樹和大樹、諾亞方舟、你說我猜。
第六周是總結(jié),讓學生回顧參加團體輔導的收獲,教師評估是否達到預期目標。輔導活動包括:心有千千結(jié)、最誠摯的祝福、制定目標。
二、結(jié)果
1.中學生學業(yè)倦怠
在開展心理團輔前,對實驗對象進行《中學生學習倦怠問卷》調(diào)查,實驗對象的學習倦怠總分為3.67,高于3.5分,特別是低效能感維度均分達到3.89。該數(shù)據(jù)表示中學生的總體學習倦怠水平一般,而且學習倦怠重點集中于低自我效能感上。從測量低自我效能感維度高低的六個條目(“我能有效地解決學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我相信我能為我的班集體作出有效”“我覺得我是個好學生”“目前的學業(yè)和課程讓我學到很多有趣的事情”“當我達成我的學習目標時,我很受鼓舞”“我自信自己能有效地完成各種學習任務”)中可以看出,相當一部分中學生認為學習只是任務而已,很難從學習中獲得尊重和自我滿足,學習成就感低,缺乏自信。
2.心理團輔效果
在團體輔導結(jié)束后一周,對參與團體輔導的實驗對象進行《中學生學習倦怠》問卷測評,對前后測試結(jié)果進行對比,以探討團體輔導對中學生學習倦怠心理的改善效果。
表 1 實施干預前后的學習倦怠差異比較
從表1可以看出,實施干預策略前和實施干預策略后學生的學習倦怠的各維度及總分都發(fā)生了顯著變化(p<0.05)。變化值最大的維度是低自我效能感,變化值最小的維度是情緒衰竭。
三、討論
關于心理團輔效果的討論,首先,實驗對象在進行心理團輔后學習倦怠程度有所減輕,說明該團輔設計是具有效果的。此外,測量的三個維度中,低自我效能感維度在團輔后改善效果明顯,說明通過該團輔學生能夠把重點更多地放到發(fā)掘自身的積極力量與自己的內(nèi)在優(yōu)勢,用積極的心態(tài)應對問題。
通過每周一次的心理團輔,班級的學風、班風在慢慢的改變,學生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也在改變。學生開始意識到了腳踏實地做好每一天的事情的重要性;從無目標到學會設立了自己當前的目標、中期的目標、還有長期目標;開始慢慢認識到對自身的優(yōu)勢與不足,學會悅納自己,增強自信;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主動溝通,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
但是,團體輔導的設計還需要再度完善。整個團輔活動更側(cè)重于對學生自身優(yōu)勢的發(fā)掘,增強其自我成就感,如,“相信自己、盡己所能”和“認識你的消極標簽”等活動都是對學生個人的自我認識的探討,忽視了對外部因素的探索,比如缺乏學生與家長或老師之間的互動。如果能讓老師和家長能一同參與到團輔活動中,相信輔導效果會更加明顯。
參考文獻:
[1] Pines. A, Kafry. D.Tedium in Colleg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e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Meeting, Honolulu, Hawaii,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192210.
[2]隋光遠.中學生學業(yè)成就動機歸因訓練效果的追蹤研究[J].心理科學, 2005(1).
[3]胡俏,戴春林.中學生學習倦怠結(jié)構(gòu)研究[J].心理科學,2007,30(1): 162-164.
[4]連榕,楊麗嫻,吳蘭花.大學生的專業(yè)承諾、學習倦怠的關系與量表編制[J].心理學報,2005,37: 632—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