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通市通州區(qū)忠義小學 曹玉峰
“精準教學”是國際教育領導研究中心開發(fā)的一個教學管理工具。這個工具主要用來指導、檢驗課程、教學與評估?;凇盎ヂ?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視角,信息技術、移動通信技術以及大數(shù)據(jù)技術已經在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按髷?shù)據(jù)”為教師的精準教學提供了有益支撐。基于“大數(shù)據(jù)”的視角,教師才能根據(jù)具體的學情數(shù)據(jù)精準施教。
什么是“精準化教學?所謂“精準化教學”是指教師引導學生按照知識分類學要求,聚集資源,掌握知能?!按髷?shù)據(jù)”視角下的“精準化教學”,應當從心理學的思維角度、認知角度、社會學的互動角度等建立整體框架。
對知識的精準分析是精準化教學的第一步。知識是積累學生數(shù)學基本活動經驗、發(fā)展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重要載體、媒介。知識分析,不僅僅是對知識教學的重難點的分析,這只是知識分析的一部分,更為重要的是對知識組成的“子知識點”的分析。例如,教學蘇教版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認識垂線》,其構成的知識要件在于“垂直”“距離”“直角”等相關概念的建立。這一部分內容,學生在學習時也容易產生這樣的迷思性、相異性,即將“垂直”與“豎直”混淆,將數(shù)學意義上的“距離”與日常生活意義上的“距離”相混淆,等等。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知識辨析,從而厘清數(shù)學概念的本質內涵。
“精準化教學”,不僅需要進行精準的知識分析,更需要進行精準的“學情分析”。相比較于知識分析,“學情分析”更復雜。筆者認為,基于“大數(shù)據(jù)”視角的學情分析,不僅僅要進行群體性的學情分析,更要進行個體性學情分析。作為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前測,包括基礎性問題、中等性問題和稍難性問題等等。通過前測,了解學生具體學情。例如,教學《認識垂線》時,筆者首先出示了一些兩條直線相交(包括垂直)的題目,出示了點到直線所畫的線段(包括點到直線的距離)的題目。通過大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學生對兩條直線相互垂直的認識較為清晰,對“豎直”與“垂直”的概念認識較為模糊。通過具體的知識分析、學情分析,教師可以找尋到教學的著力點、突破口,能夠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分層的指導。
如果說,知識的“精準分析”和學情的“精準分析”更多的是一種理論性的精準分析的話,那么,操作的“精準分析”,則是一種實踐性的精準分析。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對知識、學情的分析根據(jù)需要制作成條形統(tǒng)計圖、折線統(tǒng)計圖、扇形統(tǒng)計圖等,從而便于將學生的錯誤類型、錯誤詳解、解決問題路徑等展示出來。通過操作的“精準分析”,實施“精準化教學”,靶向瞄準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重難點、疑點、盲點等,精準施教。例如,教學《認識垂線》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應當在教學中重點引導學生比較“從一點向一條直線所引出的多條線段”,從而讓學生認識到“點到直線的距離最短”。作為教師,還可以運用變式,從直線的上方一點、下方一點、左邊一點、右邊一點向直線畫垂線。通過對比、變式等教學操作方式,幫助學生舍棄“垂直”“距離”概念中的非本質屬性,建立本質屬性。
相比較于傳統(tǒng)的教學,“精準化教學”具有獨特的價值?!熬珳驶虒W”不僅讓教師明晰“教什么”,讓學生明晰“學什么”,而且更讓教師把握“怎樣教”,讓學生把握“怎樣學”,以及能認識到“為什么這樣教”“為什么這樣學”等問題?!熬珳驶虒W”的框架價值和貢獻是多方面的。
傳統(tǒng)的教學,對教學目標的定位往往是比較模糊的、籠統(tǒng)的。有些教師的教學目標,往往就從傳統(tǒng)的、經典的維度展開,比如“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熬珳驶虒W”,豐富了教學目標分類的維度,不僅從認知視角,而且從非認知視角進行分類。不僅從事實、概念、程序、元認知等方面進行分類,而且從記憶、理解、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應用、人際互動等方面進行目標分類。由于目標分類板塊細化了,因而目標更有助于教師實施精準化教學。例如,教學《認識垂線》這一部分內容時,筆者制定了這樣的目標:感知平面內兩條直線相互垂直現(xiàn)象(現(xiàn)象目標),認識兩條直線相互垂直,認識點到直線的距離(本質目標),能找出兩條相互垂直的直線,能畫出已知直線的垂線(操作性目標),發(fā)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觀念等(心理性、價值性等的隱性目標)。這樣的目標分類,具體、可操作,能指導學生進行精準化學習。
精準化教學,拓展了知識應用的范圍,發(fā)展了學生“高階認知”的智能。今天的學生,是數(shù)字原生居民,他們在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環(huán)境中成長。當學生在學習中遭遇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運用網(wǎng)絡,而不是逃避網(wǎng)絡、回避網(wǎng)絡,應當正視網(wǎng)絡。例如,教學《認識垂線》這一部分內容時,當學生在遇到理解障礙時,一方面可以深度研究教材,可以與教師、同學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網(wǎng)絡幫助,如正確使用作業(yè)幫、小猿搜題等軟件。在可預測情境中,精準化教學拓展了學生學習的渠道、路徑,優(yōu)化了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策略。從根本上說,學生的學習障礙是個體化、個性化的,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借助網(wǎng)絡自主學習。
基于“大數(shù)據(jù)”的精準框化教學,一個明顯的優(yōu)勢是優(yōu)化了反饋評價的機制。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反饋往往滯后于教學。而基于“大數(shù)據(jù)”的精準化教學,結構簡單、表述直接且反饋教學,便于學生理解。例如,教學《認識垂線》一課時,筆者借助展示平臺將學生所畫的垂線直接展示出來,其中既有規(guī)范的垂線,也有不正確、錯誤的畫法。通過及時反饋,學生的問題得到即時診斷。在精準化教學中,通過評價反饋的及時跟進,能夠有效地建構教學反饋表。通過及時、精準的反饋,學生不僅認識到“錯誤點”,更認識到“為什么發(fā)生錯誤”。只有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認知。
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計算機、云技術等“大數(shù)據(jù)”進行精準化教學,不僅注重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而且更注重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培育。教學中,教師要全面采集數(shù)據(jù)、精準分析數(shù)據(jù),進而全面展開學生的高效的數(shù)學化活動。精準化教學,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一個重要的精神就在于“實證精神”。作為教師,要梳理數(shù)學“精準知識”結構系統(tǒng),瞄準學生“已有認知”學情系統(tǒng),靶向實施“精準教學”操作方式。
數(shù)學教學,說到底就是處理好兩個方面的問題:其一是“知識分析”“知識梳理”的問題,其二是“學情分析”“學情梳理”的問題。在精準化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精準梳理“知識系統(tǒng)”,也就是把握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的問題。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分解教學目標,更要瞻前顧后、左顧右盼,弄清楚數(shù)學概念、數(shù)學法則等的知識本質、知識關聯(lián)。例如,教學《認識垂線》一課時,讓學生牢固掌握“垂直”“距離”等相關概念,這樣的概念掌握,對于學生后續(xù)學習“三角形的高”“平行四邊形的高”以及“梯形的高”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教學中,筆者將“垂直”分為兩個部分展開深度教學:其一是認識垂線,其二是點到直線的距離。通過這兩個部分的教學,讓學生建立“垂直”“距離”的數(shù)學概念。精準梳理“知識系統(tǒng)”,要求教師對數(shù)學知識要進行層層深入的細致分解,確定數(shù)學知識點的上位知識、下位知識等,從而明晰知識之間的種屬關系、交叉關系等。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說:“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曰: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jù)此進行教學。”基于“大數(shù)據(jù)”的精準化教學,不僅要把握學生“學什么”的問題,更要精準把握“學生在哪里”的問題。例如,教學《認識垂線》一課時,筆者針對學生的具體學情,將教學的著力點放置在“垂直與豎直”上,讓學生認識到,垂直并不一定是豎直向下的,只要相交成直角;豎直并不一定是垂直的,只要不相交成直角。豎直是筆直向下,垂直是相交成90°角。當學生厘清了這樣的概念之后,學生對各種各樣的變式就會有所判斷,就會形成理性的認知。
在梳理“知識系統(tǒng)”、瞄準“學情系統(tǒng)”的基礎上,教師要精準化實施教學操作,靶向瞄準“操作系統(tǒng)”。要激活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催生學生的數(shù)學想象。在以“學”為中心的數(shù)學課堂上,精準化教學始終圍繞“提升學生學習力”,發(fā)展學生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而展開。例如,教學《認識垂線》一課時,其重要的教學策略就是對比教學、變式教學。因為,通常而言,概念的本質內涵只有在變式、比較中才能明晰。通過比較、變式,讓學生突破思維定式、操作定勢,如“豎直”的定勢等。
基于“大數(shù)據(jù)”的精準化教學,要明確兩個方向坐標,這就是“知識坐標”“學情坐標”?;凇按髷?shù)據(jù)”的數(shù)學教學,需要教師的人工輔助、判別。精準化教學,旨在將科學的方法放置在教師和學生手中,從而為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提供有效數(shù)據(jù),便于精準施教。精準化教學,不僅要指向數(shù)學知識的本質深處,更要指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凇按髷?shù)據(jù)”的精準化教學,能深度引導教師、學生的生命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