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
【摘要】? 漢語拼音是識漢字、學習普通話和閱讀的重要工具,是語文科的基礎知識點,是一年級語文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漢語拼音掌握的熟練程度,直接影響到整個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效果。因此,教者應該想出各種教學方法,讓學生掌握好漢語拼音,學好漢語拼音,為今后識字、學習普通話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 小學 語文 漢語拼音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2?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15-152-01
考慮到剛升上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辨別事物能力較差,要想學生高效率地掌握漢語拼音,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字母和音節(jié),利用形象直觀的插圖,利用課件,利用各種教學媒體,以及教師們創(chuàng)造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學好漢語拼音,為今后識字、學習普通話打下堅實的基礎。下面是我提出的“啟、順、手、事”教學漢語拼音的四要法。
一、啟發(fā)式法
這里談到的啟發(fā)式教學,并不是指某種單一的教學方法,凡是能夠調動學生智力活動的積極性,使他們依靠已經掌握的知識技能來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教學過程,都是啟發(fā)式教學。在拼音教學中,教師領讀,學生跟讀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方法,但如果一味讀到底,就不能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只會使學生機械模仿,久而久之,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注意力容易分散,這就要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例如:教學復韻母“ou”,課件出示課文插圖中的海鷗飛翔時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一只什么鳥嗎?”學生看著飛翔的海鷗回答:“海鷗?!薄巴瑢W們真棒,那你們知不知道這個復韻母(ou)怎么讀呢?”學生很容易就讀出的“ou”讀音,在此基礎上我再適當指導發(fā)“ou”的口形的變化,學生就輕而易舉地記住了“ou”的發(fā)音和字形了,這種貫徹于演示之中的啟發(fā)式教學,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
二、順口溜識記法
剛從學前班升上一年級的學生,時刻都想著玩,對事物久了會產生厭煩的心理。漢語拼音學多了,在字形和發(fā)音上會混亂,這時要邊教漢語拼音邊教給學生一些順口溜,讓學生在吟唱時記住某些字母的音、形,能夠區(qū)分字母的音和形,記住標調方法和記住拼讀規(guī)則。
例如:初學拼音時學生感到讀音是難點,我就教以讀音為主的順口溜:“母雞捉蝶jjj,七個氣球qqq,刀切西瓜xxx;”字母學得多了,難點轉向字形的區(qū)分記憶,我就教以字形為主的順口溜:“一個門洞nnn,兩個門洞mmm,傘柄朝上fff,傘柄朝下ttt;”強調“iu、ui”標調規(guī)則的順口溜:“i、u一塊走,帽子戴后頭;”強調“i、u”不能獨立成音節(jié):“小i小u真膽小,出門跟著媽媽跑(yu、wu)?!边@些簡明易記,朗朗上口的順口溜,學生在有意的吟唱之中無意地記住了拼音的音、形,標調方法和拼讀規(guī)則,比要學生反復讀,抄幾十次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手勢識記法
低年級的學生在課堂上特別注意教師的身體語言,身體語言運用得好,比在課堂上反復說教的效果要好得多。在拼音教學中,可以用一些簡明形象的手勢來顯示聲調的調值和某些字母的發(fā)音要領,起到提示學生記住調值和拼音正確發(fā)音的作用。手勢要簡單明了,學生一看就明白教師的暗示。
例如:在學習聲調的四個調值時,教師在課堂上單講、領讀,效果是不大的,這就要用手勢來幫助學生記住調值(—/V\),用手的平、揚、轉、降來表示,學生隨著手勢讀出韻母或音節(jié)的高低升降,學生也跟著用自己的手勢來表示,口和手結合,學生很容易就記住了四個調值。
又如:讀聲母“zh、ch、sh、r”四個翹舌音,提醒學生要翹舌時,將手申平,手心向上表示舌面,除大拇指外,其余四個指頭向上翹,表示舌頭翹起,學生一見到我的手勢,就會自然而然地讀出四個翹舌音了。發(fā)后鼻音“ɑng、eng、ing、ong”時,舌尖后退,舌根頂住軟腭,讓氣流從鼻腔出來。學生發(fā)音是難點,教師口腔內的運動又看不清楚,這時手勢表達非常重要,手腕自然上拱向后移動,表示舌頭后縮舌根上攏,發(fā)“n”音時,我指一指自己的鼻子,學生就會要求自己從鼻子發(fā)音。有了手勢的幫助,學生發(fā)音的難題就迎刃而解了,這些手勢代表了教師的語言,省略了枯燥的反復說教,學生也很容易接受。所以說,教師的手好比指揮棒,無言之導,盡在其中。
四、故事識記法
由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法,是較枯燥無味的,講述的內容、方式和時機不當,沒有調動學生學習思維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學質量就可想而知,但如果用故事的形式講述,那教學效果就不同了。因為六、七歲的兒童很喜歡聽故事,在漢語拼音教學中,可以運用創(chuàng)設故事情景的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例如:教學“j、q、x”與單韻母“ü”相拼,“ü”頭上兩點要去掉的規(guī)則。單向學生講述:“j、q、x”和“ü”相拼,“ü”頭上兩點要去掉。這種枯燥無味的講述方式,學生是沒有耐心聽的,效果可想而知,改成故事來講述,學生專心聽了,效果也就不同了。我是這樣講的:“冬天,天氣很冷,ü戴著帽子到j、q、x的家里做客,j、q、x的家里很暖和,于是ü就把帽子(兩點)脫了,它還是讀ü,當它從j、q、x的家里出來時,因為天氣冷,它又把帽子戴上了,j、q、x和ü說再見,并叫ü下次再到它們家玩,因為它們在一起玩得和開心。當ü走后,u也到j、q、x的家里做客,但u一到j、q、x的家里就到處翻東西,把j、q、x的家里弄得亂七八糟,j、q、x看了很生氣,就把u趕出去了,并說永遠都不和u做朋友?!蓖ㄟ^故事講述,學生掌握了“j、q、x”和“ü”相拼時,“ü”頭上兩點去掉還是讀“ü”的規(guī)則,也掌握了“j、q、x”不和“u”相拼的道理。
總而言之,教無常法,貴在創(chuàng)新,只要你認為是有效的教學方法,不妨去嘗一嘗,試一試。
[ 參? 考? 文? 獻 ]
[1]《拼音教學趣為先》學術期刊《新課程·小學》201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