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發(fā)國 岳慧君 尹付成
[摘 要]文章以文化素質教育核心課程“材料科學與人類文明”為例,從教學團隊建設、課程內容設置、教學方式設計以及考核評估四個方面介紹如何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教學中,形成“同向同行,協(xié)同育人”的課程模式。
[關鍵詞]課程思政;文化素質教育課;設計與實踐;材料科學與人類文明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0)06-0123-03
2016年12月,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1]。這是對“課程思政”的科學闡釋。課程思政是依托現有的課程,圍繞“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課程目標,強化顯性思政,細化隱性思政,構建全課程育人格局[2]。作為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科學素質、道德品質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是課程思政天然的載體,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課堂,其使命就是在潛移默化中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材料科學與人類文明”是湘潭大學立項建設的一門文化素質教育核心課程,以材料發(fā)展和人類文明的關系史、“中國制造2025”涉及關鍵材料大解析、新材料新生活為主要內容。該課程緊扣材料科學在國計民生中的重要地位,以關鍵材料的誕生背景、團隊研發(fā)過程、運用前景、社會效益為主線展開,讓學生站在國際前沿的高度來認識材料在人類文明中的支柱作用,特別是我國航天軍工材料的發(fā)展狀況,從而激發(fā)學生為中華民族復興而學習的自豪感。課程著眼于內容的科普性、趣味性、前沿性,把課程思政融入課程教學的教學團隊建設、課程內容設置、教學方式設計、考核評估當中。
一、教學團隊建設
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課程的關鍵在于做好教師隊伍的建設。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1]。教師要“以德立身、以德育人”,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3]。
一是要增強教師的“理想信念”。作為材料領域的高校教師要緊跟國家材料相關領域的發(fā)展目標,如“中國制造2025”、“材料基因”工程計劃、“兩機”重大專項等,發(fā)展思路由過去的“一代裝備、一代材料”轉變?yōu)楝F今的“一代材料、一代裝備”。材料在國民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材料科學領域的教師首先要樹立為國家材料事業(yè)貢獻力量的崇高理想信念,有了理想信念,才能把握正確的教學方向,從而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
二是要提高教師的“道德情操”水平。這是教書育人的前提條件,體現了道德育人的導向。作為材料學科的教師,除了要有倫理道德情操,還要有職業(yè)道德情操、專業(yè)道德情操。職業(yè)道德對為人師表的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要,比如“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始終是教師的職業(yè)道德。專業(yè)道德核心是基于教師對于專業(yè)工作、對學生的“愛”,其主體是對專業(yè)工作、對學生的“責任”[4],備好每一堂課,站好每一次講臺,全身心投入到課程教學之中。
三是要豐富教師的“扎實知識”。這是對教師的起碼要求,體現了知識育人的導向。教師的職業(yè)就是教書育人,如果自己一瓶不滿、半瓶晃蕩,那是教不好學生的?!安牧峡茖W與人類文明”文化素質教育課程作為科普性的課程,選課學生來自文、理、工不同專業(yè),如何讓各種專業(yè)背景的學生“聽得懂、聽出味”,教師除了要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外,還需要善于與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文、理、工知識聯(lián)系起來,從廣度上把單一領域的材料知識變成有滋有味的科普知識。
四是教師要有“仁愛之心”?!安牧峡茖W與人類文明”作為一門全校性選修課,絕大部分學生是帶著知識的渴求來選擇該門課程的,教師除了要依照課程教學大綱來安排教學外,還要分析選課學生來自哪些專業(yè),盡可能地聯(lián)系絕大多數學生的專業(yè)知識背景來對一些學科交叉知識進行講解,從而提高課程的“親和度”,讓學生感覺到“學有可用”。
湘潭大學的“材料科學與人類文明”文化素質教育核心課程實行的是以一位教授為核心、四位年輕教師為骨干的團隊教學。在教師選擇上,首先要確保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強,其次是每位教師要有特色的研究領域,并通過請教相同研究領域的教師,參加學術會議交流和學術沙龍交流等方式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知識水平,從而確保課程“同向同行,協(xié)同育人”的人才資源有保障。團隊成員共同制訂教學大綱,根據各自的科研特點確定教學內容及講授順序,共同研究和改革教學方法,集中討論課件制作大綱,并注重課件內容的知識更新。特別是要將歷史的、當今的以及未來的材料發(fā)展與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有機結合起來,引入正確的思想政治觀,以學生“我需要什么,我學到了什么,我能做什么”為核心,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國家、民族自豪感以及為中華民族復興而讀書的理想信念。學校多部門以規(guī)章制度、師資引進與培養(yǎng)、教師教學能力提升、課程思政項目支持、職稱評定等多層次多方面推動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與改革。
二、課程內容設置
(一)圍繞課程思政要求,突出“大國之材”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tǒng)一,強化統(tǒng)一領導、頂層設計、改革創(chuàng)新和重大項目落實,深化國防科技工業(yè)改革,形成軍民融合深度發(fā)展格局,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zhàn)略體系和能力?!薄败娒袢诤习l(fā)展戰(zhàn)略”體現了科學與文明相輔相成、和諧發(fā)展的內涵,也指明了材料科學發(fā)展與人類文明之間的根本關系。利用科技改變自然的目的是探索出順應人類更好的發(fā)展方向,推動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前進,惠及人民群眾,為人類發(fā)展造福。
“材料科學與人類文明”課程設計重點要把握好以下內容:打破軍民分隔的壁壘,關注軍民協(xié)同攻關的智能制造材料、網絡信息材料、生物材料、微納材料等前沿科技材料的發(fā)展動態(tài)、發(fā)展歷程以及背后大國博弈的故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念,看到科學對人類發(fā)展的巨大推動作用,從而崇尚科學,積極創(chuàng)新,培養(yǎng)科學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和良好的學風,扎扎實實掌握科學知識和技能。
(二)以史為鑒,闡述材料和文明之間的關系,打造課程思政的靈魂
把推動歷史發(fā)展的重大材料發(fā)現、發(fā)明的人和事融到故事中,用故事講清道理,以“道理贏得認同,以悟道取代灌輸”,潤物細無聲般地將正能量有效傳遞給學生。比如以多媒體教學方式講解航空航天材料的發(fā)展史,特別是以航空發(fā)動機材料發(fā)展的重大突破事件來激發(fā)學生的時代責任感。又比如可以通過講解當代中國材料領域著名領軍人物的事跡,以大師們科學人生的正能量感召學生努力學習,鍛造建設祖國的本領。
(三)學以致用,終身受益,打造健康發(fā)展的課程思政理念
目前高校在“基于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s based education,OBE)理念下制訂的課程體系,強調的是學生的需求和可持續(xù)發(fā)展[5]?!罢n程思政”改革的效果如何,最終必須以學生的獲得感為檢驗標準[6]。在“材料科學與人類文明”課程內容中加入頂級雜志、新聞有關材料進展的最新報道,并介紹新型材料發(fā)展的背景及前景,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材料與政治、經濟、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比如2018年4月3日晚,美國政府發(fā)布征稅產品建議清單中,中國信息和通信技術、航天航空、機器人、醫(yī)藥、機械等行業(yè)產品赫然“上榜”,而中國具有比較優(yōu)勢并形成貿易順差的普通工業(yè)品卻被“放過”;4月16日,美國商務部宣布立即重啟對中興通訊的制裁禁令。這些都是試圖制造“中國制造2025”戰(zhàn)略實施的障礙[7]。高端芯片的核心技術中,半導體材料、光刻蝕、鍍膜、大面積單晶硅制備、高純鋁靶材制備等很多核心技術都與材料相關。通過對比分析中外相關材料技術,突出中國材料發(fā)展中的“卡脖子”問題,以及中國科學家在攻克這些問題上付出的艱辛和努力,從而引導學生牢固樹立為中華之復興而讀書的遠大志向。
三、教學方式設計
教學方式體現的是教師個人獨特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方法,最終體現在學生的知識獲得感上。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通常采用多媒體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穿插師生互動,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質。而如何將“思政”融入課程教學之中,避免說教式的灌輸,關鍵在于“潤思政”細無聲[8]。
(一)“評點”新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關心國家大事是每個公民愛國意識的重要表現,是公民應該具備的品質。身為社會人,當知社會事。作為當代創(chuàng)新型大學生,不可“閉門造車”,需要不斷了解新事物,激發(fā)靈感。通過講解新近材料發(fā)展相關的新聞或者播放優(yōu)秀紀錄片如《大國重器》《大國之材》等片段,先讓學生從新聞事件的背景、材料發(fā)展前景的評析來培養(yǎng)學生對新聞的敏感性以及分析新生事物的方法,再由教師點評?!耙辉u一點”,通過時政互動既傳授材料知識又激發(fā)學生“學有所為”的興趣。
(二)分組討論,注重學科交叉,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隨著人類科技與文明的發(fā)展,許多重大科學問題需要從人口、食物、能源、生態(tài)、環(huán)境、健康等多方面進行平衡?!八街?,可以攻玉”,善于借鑒利用、取長補短、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能力應當是今后大學生培養(yǎng)的方向之一。充分利用選課學生來自不同專業(yè)的特點,化大課堂為小課堂,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確保每個小組中都有來自文、理、工的學生,然后要求每個小組選擇一個與國家材料發(fā)展方向相關的主題進行自由討論并形成討論稿,教師再根據討論稿對學生進行平時成績考評。
(三)網絡教學重在師生即時互動
“材料科學與人類文明”課程以超星平臺為載體,在學校課程中心慕課網絡平臺打造線上課程空間。利用超星學習通APP,師生可以利用手機、平板電腦等開展在線教學與學習,并且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實現學習、互動全流程的數據記錄、分析、應用;教師可以實時查看任一活動的詳細參與情況,以便于及時進行教學調整。
四、考核評估
課程思政在一門課程中的運行效果如何關鍵是要落在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發(fā)展上,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健康的專業(yè)倫理和科學的信仰和良好的行為習慣[9]。打造精品課程,保證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思想路線和培養(yǎng)目標正確,通過學校、學院、學生多層次對課程大綱、教學效果進行評估,促進課程的建設,同時通過多角度考核學生來實現教學目標。
(一)課程教學大綱評估
實施正確的思想教育與價值引導是進行教學內容設計、教材建設和教學質量評估的重要依據,由此制訂的課程教學大綱是指導學生學習,制訂考核說明和評分標準的指導性文件。湘潭大學文化素質教育核心課“材料科學與人類文明”的課程教學大綱經過教學團隊所有教師的集體討論,多次修改后提交學校專家評審、反饋再修改確定。學生在網上選課過程中,可以詳細了解所有課程教學大綱,根據自身興趣愛好評估每門課程,只有得到一定學生認可的課程才可以開課?!安牧峡茖W與人類文明”課程每學期的選課人數都超過150人,從一定程度上講是得到專家和學生認可的一門文化素質教育核心課程。
(二)教學效果評估
課程教學是課程思政教育的具體實施階段,實施效果的評價關鍵在于“互動”二字。其一,校、院兩級的教學督導與教師之間的“互動”,重在評估教學團隊在課程思政教育過程中的內容是否正確,傳遞思想的方式是否有效;學院或者學校的本科生教學督導團對教學團隊及教師個人的教學材料(教案、PPT、網絡資源等)進行審核,隨堂聽課,隨機調查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滿意程度。其二,師生之間的“互動”,重在評估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獲取知識、素質、能力的程度。教師通過課堂問答、課后作業(yè)、答疑以及考試等方式,可以評估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和專業(yè)道德的提升程度。而學生可以通過學校、學院督導團調查問卷或者學校教學評估中心網絡調查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分。評估的目的在于及時發(fā)現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并及時優(yōu)化教學效果。
(三)多角度考核學生
對于學生的考核除了期末的考查,平時多角度考核是即時掌握學生學習動態(tài)的主要途徑。平時考核包括隨機點名回答問題、手機端超星APP進行搶答、分組討論、新聞點評等,要對所有過程一一進行記錄,作為期評的一部分。評價考核的關鍵是運用結果改進教學、提升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改進課程設計、完善課程內容。
五、結語
我們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文化素質教育核心課程“材料科學與人類文明”之中,從教師到學生,從課程內容到教學方式,全方位將文化素質教育課程打造成“同向同行,協(xié)同育人”的課程。
[ 參 考 文 獻 ]
[1] 張爍.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 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zhàn)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3] 彭波.習近平在北京師范大學考察時號召全國廣大教師: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N].人民日報,2014-09-10(1).
[4] 陸道坤,張芬芬.論教師專業(yè)道德:從概念界定到特征分析[J].教師教育研究,2016(3):7-12.
[5] 申天恩,斯蒂文·洛克.論成果導向的教育理念[J].高校教育管理,2016(5):47-51.
[6] 李國娟.課程思政建設必須牢牢把握五個關鍵環(huán)節(jié)[J].中國高等教育,2017(Z3):28-29.
[7] 劉育英.特朗普為何這么忌憚中國制造2025?[J].人生與伴侶(下半月版),2018(5):10-11.
[8] 余江濤,王文起,徐晏清.專業(yè)教師實踐“課程思政”的邏輯及其要領:以理工科課程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64-66.
[9] 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yè)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3):64-69.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