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杜勛 王海燕(通訊作者) 譚新宇 楊劍星
( 1 深圳大學平湖醫(yī)院 , 廣東 深圳 518000 ; 2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58醫(yī)院 ; 3 南方醫(y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 ;4 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海醫(yī)院 )
在臨床中,管棒傷患者多表現以骨傷為主的多發(fā)傷[1]。尤其骨傷嚴重的患者,若不及時對患者進行急診救治,可能會耽誤最佳治療時機,從而導致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脅。為此,對管棒傷所致多發(fā)傷患者進行及時的急救和治療,是極為有必要的。臨床認為,將骨傷針對性的急診救治方法應用于臨床中,可取得突出性的效果[2-3]。骨傷針對性急診救治方法,主要是從患者的骨傷情況出發(fā),結合患者的骨傷病情,為患者實施合理的救治。為了明確管棒傷所致多發(fā)傷的急診救治方法和效果,本研究展開探討,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隨機選取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我院接收的65例管棒傷所致多發(fā)傷的患者,將其作為研究對象展開臨床分析與探究。根據患者選擇的急診救治方法不同,將患者歸納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33例,對照組32例。其中,觀察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3例,年齡為22-68歲,平均年齡為(45.26±0.37)歲;到診時間為15分鐘-50小時,平均到診時間為(2.03±0.14)小時;膝蓋骨傷的患者為22例,股骨頸骨傷的患者為7例,腳踝骨傷的患者為20例,脊柱骨傷的患者為10例,盆骨骨傷的患者為6例。對照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為23-67歲,平均年齡為(45.51±0.28)歲;到診時間為20分鐘-50小時,平均到診時間為(2.51±0.38)小時;膝蓋骨傷的患者為23例,股骨頸骨傷的患者為8例,腳踝骨傷的患者為18例,脊柱骨傷的患者為11例,盆骨骨傷的患者為5例。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為管棒傷所致多發(fā)傷;(2)所有患者的年齡均為22-68歲;(3)所有患者均接受急診救治。排除標準:(1)嚴重心腦血管、肝腎疾病的患者;(2)嚴重血液疾病的患者;(3)肝功腎功障礙的患者;(4)不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
2 方法:對照組為一般急診救治。在患者入院后,立即將患者推入急診室。給予患者常規(guī)抗感染、消炎治療,建立靜脈通道。由醫(yī)護人員對全身的損傷進行檢查,首先檢查出血點位置,其次檢查患者骨折情況及骨折部位,最后根據對患者基本情況的掌握,拍影像學片并檢查相關指標。觀察組為針對性急診救治?;颊呷朐簳r,由醫(yī)護人員觀察患者的自主意識狀態(tài)、受傷部位及具體的出血情況。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明確患者的血型。在此基礎上,為患者建立至少2條靜脈通路,對患者實施輸液和輸血,保證患者血容量的正常和穩(wěn)定。將患者的頭部偏向一側,使患者保持相對通暢的呼吸,若患者呼吸存在困難的現象,給予患者供氧治療。若患者口腔內有嘔吐異物,應及時將患者口腔內的異物排除干凈,考慮對患者實施切管、插管治療。對于開放性的骨折患者來說,醫(yī)護人員要首先對患者實施加壓止血,對出血的四肢進行加壓固定,完成暫時性止血。若出現較大的面積創(chuàng)傷,可考慮采用紗布加壓止血,并提高患者骨傷部位的肢體。止血后,對患者骨折部位進行固定,避免在搬運移動患者時,造成患者神經、血管或是軟組織的損傷。
3 觀察指標:觀察2組急診救治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治療有效率。并發(fā)癥指標包括感染、出血、骨折移位。制定臨床效果判定標準:(1)顯效:無出血、骨折移位等并發(fā)癥,生活能夠自理;(2)有效:出血、骨折移位等并發(fā)癥少且輕,生活基本能夠自理;(3)無效:出血、骨折移位等并發(fā)癥多且嚴重,生活不能自理??傆行?((1)+(2))/((1)+(2)+(3))×100%。
4 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統計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使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5 結果
5.1 2組急診救治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對比:2組急診救治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2組急診救治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對比(n,%)
5.2 2組急救診治的效果對比:2組急診救治效果的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2組急救診治的效果的對比(n,%)
管棒傷是臨床常見損傷,多是管棒打擊造成的人體損傷。就管棒的特點而言,其獲取便捷、易于攜帶,且具有較強的打擊力,是當前傷害案中比較常見的致傷物。通常情況下,管棒傷引發(fā)的人體損傷,表現為多發(fā)傷,包括皮下出血、條狀挫裂、組織挫滅和骨折等。其中,骨折是最為常見的損傷[4]。目前,臨床中對于管棒傷所致多發(fā)傷的患者,若不及時救治,將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為此,急診救治是極為重要的。一般急診救治是比較普遍的方法,但在客觀條件的影響下,此種救治方法存在明顯的不足之處。隨著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針對性的急診救治方法,逐漸被廣泛應用到臨床中。曾有研究指出,針對性急診救治方法應用于骨折救治中,能夠提高急診預后效果[5]。
在本次研究中,通過分析管棒傷所致多發(fā)傷急診救治的方法及價值,從比較全面的角度上明確了針對骨傷的急診救治,能夠有效預防棍棒傷所致多發(fā)傷患者救治后的并發(fā)癥。一般而言,對于骨傷的患者,在常規(guī)急診手段下,可能會出現骨折移位或是出血的并發(fā)癥。為此,采用科學的急救手段十分重要。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未出現感染和骨折移位的并發(fā)癥,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3.03%;對照組感染1例,出血和骨折移位各3例,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21.88%。該研究結果表明,在控制急診救治并發(fā)癥方面,針對性急診救治具有較好的效果。李廣有在其研究中,分析了急診救治對于骨折合并血氣胸的作用[6]。該研究在分析中,對所有的骨折合并血氣胸患者實施了針對性的骨折急診救治方法,并定時觀察患者的救治情況。該研究結果顯示,15例患者經過急診救治后,14例患者均痊愈出院。該研究與本次研究的不同之處為,該研究屬于單項研究,對所有患者均實施了針對性急診救治,本次研究屬于對比分析研究,分別對患者實施了一般和針對急診救治。該研究結果與本次研究結果在急診救治結果方面的一致性,證實了本次研究的現實價值。通常來說,治療效果的評價,能夠從直接的角度突出治療方法的作用。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顯效率、總有效率分別為81.82%和96.9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1.88%和78.12%。該研究結果可表明,在提高急診救治的效果方面,觀察組的針對性急診救治,是更有價值的。對照組一般急診救治方法,在對患者急救時采用的都是常規(guī)性急診治療,并未從患者的骨傷實際情況角度出發(fā),專門性的對患者骨傷部位進行詳細的診治。針對性急診治療,在患者入院后就立即對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檢查,明確患者的骨傷情況和出血情況,并結合患者骨傷輕重程度,對患者進行不同方式的加壓固定,以避免患者在后期治療移動過程中,出現骨折再次移位的現象。此外,醫(yī)護人員在急診救治期間,也時刻觀察注意患者止血肢體遠端的血運情況,定時對加壓的部位進行放松,避免在長期加壓的影響下,出現遠端肢體缺血性壞死的情況[7]。針對性急診救治方法,能從針對骨傷的角度出發(fā),對患者實施骨傷治療,針對性較強,可為患者急救治療預后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對管棒傷所致多發(fā)骨傷實施針對性的急診救治,能夠有效控制急診救治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價值較為顯著,可在臨床中推廣應用。為此,日后在對管棒傷所致多發(fā)骨傷患者實施急診救治時,可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狀態(tài),在取得患者家屬的同意下,為患者實施針對性急診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