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應濱 張 爽
( 1 大連市婦幼保健院中醫(yī)科 , 遼寧 大連 116000 ; 2 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yī)院 )
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引發(fā)原因為腰椎間盤退行性改變,患者臨床表現包括下肢麻木以及腰部疼痛等,對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均會產生干擾,若病情控制效果不理想,出現殘疾的幾率較高,為患者提供治療的同時為其提供訓練指導有助于保證康復效果[1]。此次研究旨在探討2017年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接受腰部核心肌力訓練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在我院接受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的患者中隨機抽取114例,病情均經核磁共振成像、CT等影像學檢查確診,排除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女性、凝血功能障礙患者、重度感染患者、惡性腫瘤患者、智力異常或者意識模糊患者[2]。入選患者經隨機抽簽法分為對照組(n=57)和觀察組(n=57),對照組男性31例,女性26例,年齡20-75周歲,平均(45.3±5.9)歲,8例患者中央突出、24例患者旁側突出、25例患者旁中央型突出。觀察組男性32例,女性25例,年齡20-75周歲,平均(46.2±5.6)歲,9例患者中央突出、22例患者旁側突出、26例患者旁中央型突出。入選患者對本研究均有知情權且經分組后其臨床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健康宣教、藥物指導等常規(guī)康復護理,同時為觀察組患者提供腰部核心肌力訓練指導,如下:(1)雙橋式運動。取患者仰臥位,屈曲雙腿、挺腰、挺胸、抬臀并保持身體“半橋”狀,維持15秒,持續(xù)訓練10次。(2)單橋式運動。取患者仰臥位,雙臂置于身體兩側,將一腿放置于巴氏球上,將另一腿及骨盆緩慢抬起,使置于巴氏球上的腿、骨盆以及肩膀位于同一直線上,保持15秒,回到原始位置,然后將另一條腿置于巴氏球上,持續(xù)訓練10次[3]。(3)臥位屈曲。取患者仰臥位,雙腳平放于地面,屈曲兩髖及兩膝,幅度以45°為宜,指導患者雙膝觸胸,伸展背部,維持該狀態(tài)60秒,持續(xù)訓練10次。(4)俯臥撐。取患者俯臥位,雙手放置于地面上并撐起身體,抬頭后將上身與頭部抬起,后仰頭部,使骨盆與地面相靠近,保持15秒,持續(xù)訓練10次。(5)膝手位平衡。指導患者保持爬跪姿勢,取患者膝手位,其中一手與對側膝關節(jié)兩點支撐,然后將對側下肢及另一側上肢抬起并行伸直動作,保持10秒,然后換另一手,持續(xù)訓練10次,每次訓練15分鐘[4]。
3 觀察項目:干預前后分別應用日本骨科學會下腰功能評分法(JOA)以及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問卷調查表(ODI)評估患者腰椎功能,應用Barthel指數評估患者生活質量[5]。
5 結果
5.1 干預前后2組患者JOA評分、ODI評分對比:干預前2組患者JOA評分以及ODI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JOA評分明顯較對照組高,ODI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干預后2組患者JOA評分以及ODI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2組患者JOA評分、ODI評分對比
5.2 干預前后2組患者Barthel指數對比:干預前2組患者Barthel指數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Barthel指數明顯較對照組患者高,2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2組患者Barthel指數對比
腰間盤突出癥臨床表現主要包括肌肉麻木、肢體麻木、下肢放射痛、腰疼等,嚴重損害患者身心健康。在為患者實施康復治療的同時指導其進行腰部核心肌力訓練,能夠使患者屈髖肌以及腹肌肌力得到明顯增強,可取得突出腰間盤回縮效果,有助于加快腰椎血液循環(huán),能夠使炎癥引發(fā)的腰痛感得到明顯緩解,同時還可使患者肌力得到明顯提高。
此次研究中,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干預后觀察組患者JOA評分明顯更高、ODI評分明顯更低,Barthel指數明顯更高,2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申強研究[6]表明,應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的患者ODI評分為(33.17±7.60)分、JOA評分為(21.14±2.16)分,采用腰部核心肌力訓練的患者ODI評分為(26.24±6.25)分、JOA評分為(23.97±2.52)分,與本研究結果相符。綜上所述,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康復過程中應用腰部核心肌力訓練有助于使其腰椎功能以及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