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菲
一、引言
近幾年,大量來自上市公司的財務重述,給資本投資市場不少誤導,致使市場資源的配置效率低下。僅從我國市場看,國內投資者更關注于財務報表舞弊的現象,而對財務重述關注度不夠。財務重述的公布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投資者對財務報表系統(tǒng)的信任度降低,屢次財務重述也表明公司在融資角度、管理中存在問題,或進行了盈余管理,也有財務造假的嫌疑,不管反映了公司的哪種報表問題,都有可能侵害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因此,無論從保障投資者利益角度還是規(guī)范資本市場角度,對于上市公司財務重述的動因和治理都值得我們深究。
二、財務重述的界定
當上市公司已發(fā)布的財務報告發(fā)生了計算錯誤、會計準則運用的過錯時,該上市公司必須對已發(fā)布財務報告中的差錯采取補充更正,其有義務向財務報告的使用者提供精確的財務信息。美國的財務會計準則委員對財務重述是這樣定義的:財務重述是指對以往會計期間發(fā)布的財務報告進行更正,用來反映過去會計期間的財務報告中發(fā)生的會計差錯并更正的報告。在中國,財政部發(fā)布的第28號會計準則中明確指出了“追溯重述”的概念,并提出:“前期差錯”是由于未用或錯用會計信息而導致前期發(fā)布的財務報告出現的省略或者誤報的差錯。
三、財務重述的動因
(一)盈余管理動因
管理層操控盈余是致使財務重述發(fā)生的一大重要原因,與那些沒有進行盈余重述的公司相比,有關盈余方面的財務重述很可能是因為管理層對盈余的操控誘發(fā)的。當很大比例的股票期權聚集在上市公司高管手中時,財務重述也會成了操縱盈余使股票期權膨脹的籌碼,所謂的期權補償計劃,反而會引導經營者采取較左的會計政策,比如修改公司原本的數據,操控財務報告的真實信息,虛假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美化市場份額,這一切都以致財務重述發(fā)生的概率提高。有些高管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對計量方法與會計政策進行更改,利用準則的不完備性、可伸縮性給他們的對盈余管理以空隙。更有甚者為了調整和美化公司的資產結構,冒著被證監(jiān)會處罰的危險進行財務重述,利用前期重大會計差錯的追溯調整去重述以前年度的凈利潤,同時用更大的幅度調減以前年度的凈資產凈額,使得凈資產收益率增加。
(二)股權融資動因
監(jiān)督機構查處的財務重述違規(guī)的公司中,對融資的需求越大的公司越主張申報更吸睛的利潤。資金不足是上市公司面臨的一個常見的問題,而融資卻不易,但配股又有硬性要求。公司發(fā)展需要以低成本收獲高融資時,上市公司高管便存在了操作財務數據的動機,常見的用財務重述調高利潤,做出一副前景無限的樣子,吸引潛在投資人、潛在投資的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目光增加預期,等融資成功后,便立即發(fā)布更正的公告。配股成功后就發(fā)布重述公告予以糾正,最終達到以較低的利率獲得貸款或用較高的價格出售股票的目的。
(三)債務融資動因
近幾年,大量來自上市公司的財務重述,大部分是因為更正過去財務報告里的含有捏造性和迷惑性的數據。信息在現階段的市場里,就代表著資金的運動方向和引導著資源的運作。當上市公司的債券比例較高,而企業(yè)的生產經營遇到問題的情況下,財務重述就會充當公司披露偽造信息的橋梁,給債券人以企業(yè)經營良好的信號,避免撤資。這種弊端也來自于我國貧瘠的融資方式,債務融資在融資中占比過大,而上市公司的債務種子又主要依靠銀行,所以企業(yè)的生命線就掌握在提供資金的銀行手中。但是財務重述也會給銀行發(fā)出風險較高的信號,重新評估資金使用者的利用率、風險報酬率和預期償債能力,進而修正在銀行的投資,因此財務重述對債務融資是一把雙刃劍。
(四)內部治理存在著缺陷
內部治理存在著缺陷是另一大動因。由于常見的委托代理制度的常見弊端,如果企業(yè)沒有完備的獨立董事制度、嚴格的內部審計制度和有效的內部監(jiān)督機制,特別是權力制衡機制、決策機制,當管理層的利益與股東利益出現分歧時,就很大可能誘發(fā)財務重述。或者當管理層很難通過經營業(yè)績上升使股票價格上漲時,便有了對財務信息主觀粉飾驅動的動機,沒有完備的制度的牽制,一些高管很可能為自己的利益按照自己的意圖對企業(yè)進行生產經營管理,利用會計差錯更正操縱股票價格,獲得高額報酬,而財務重述就成為其便捷通道。
四、財務重述的治理路徑
(一)完善財務報告重述制度,健全我國的法律法規(guī)
現階段我國的財務報告重述制度尚不盡善盡美,財務重述的報告被相關規(guī)定作為臨時的公告披露,相關部門應該盡快加速完善財務重述的披露流程,統(tǒng)一報告的格式,彌補制度的漏洞。加大上市公司發(fā)布含有偽造性和誤導性的財務報告的成本,讓披露違規(guī)財務報告的上市公司得到退市、破產等嚴重的懲戒。公司在進行財務重述前則會更為謹慎地權衡得失,把精力放在提升管理水平、提高企業(yè)經營效率的層面,切斷企圖利用財務重述操控盈余管理的意圖,并提醒市場中的相關投資者和信息使用者,要從理性經濟人角度出發(fā)處理上市公司的財務重述現象。證監(jiān)會等有關監(jiān)管部門要定期和不定期抽檢上市公司情況,有效剔除并處理上市公司的違法操作,引導并監(jiān)督上市公司更正違規(guī)行為,增強處罰上市公司的違法行為的力度。
(二)外部審計和內部審計相結合,建立長效監(jiān)督機制
現今,以注冊會計師為代表的社會審計作為我國上市公司審計主體,其尚在發(fā)展階段還沒有完備的體系。審計是應用復雜可靠的審計測試程序,判斷會計信息質量的可靠性,是把控上市公司提供高質量會計信息的關鍵一環(huán)。注冊會計師作為獨立方,在實施審計的過程中,由于受到對被審計單位的服務關系的制約,他們的獨立性也在一定程度受到影響。應提高注冊會計師專業(yè)水平和職業(yè)素質,加大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的審計結合制約力度,充分發(fā)揮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確保審計報告的真實性。證監(jiān)會應當對發(fā)布和多次發(fā)布財務重述的上市公司施行更加嚴苛的審計,豐富審計方式,對企圖利用財務重述模糊修改財務報告信息的公司提前預警,加大處罰力度。對信息披露及時、準確的財務重述公司進行獎勵。規(guī)范企業(yè)財務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審計意見的指導性作用,對資本市場的信息進行嚴格監(jiān)管。
(三)加強公司治理,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頻繁的財務重述會導致信息失真,債權人和潛在投資者對發(fā)生財務重述的上市公司的信心降低,信心就是資本,即所謂的信息風險定價,改價格的提升就使得公司融資更加舉步維艱。濫用財務重述就是浪費公司資源,提高上市公司經營成本。增強財務重述的事前預警,提升財務報告中信息的披露水準。加強自身管理質量,不僅僅依靠外部監(jiān)督機制,建全薪酬的長效考核體制,發(fā)揮薪酬契約的激勵力,健全多維的績效考核機制,調整管理層的薪資結構、支付方式等,采用定額薪資和績效薪酬并駕齊驅的方式,讓經營者和股東利益牢固在一起,使有些經營者摒棄短期行為。(作者單位:西安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