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 顧遠平 張映娟 林永華
(廣西桂林市口腔醫(yī)院、桂林醫(yī)學院附屬口腔醫(yī)院牙體牙髓病科,桂林市 541001,電子郵箱:760910534@qq.com)
上頜第一磨牙近中頰根多呈現(xiàn)扁、彎狀態(tài),其根管系統(tǒng)解剖結構相對復雜,兩個根管同時存在的現(xiàn)象尤為常見[1]。研究表明,近中頰根第二根管(the second mesiobuccal canal,MB2)管口具有一定的隱蔽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根管治療的難度,是導致根管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2]。臨床上對上頜第一磨牙MB2的檢測方法不同,可導致上頜第一磨牙MB2的檢查結果出現(xiàn)明顯的差異。研究表明,錐形束CT成像診斷MB2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均高[3]。近年來,根管顯微鏡(dental operating microscope,DOM)逐漸被應用于上頜第一磨牙 MB2的檢查。因此,本研究收集98顆離體上頜第一磨牙,以錐形束CT成像檢查結果為參照,分析DOM在檢測MB2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1.1 離體牙收集及處理 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到桂林市口腔醫(yī)院和桂林醫(yī)學院附屬口腔醫(yī)院就診的116例患者因牙周病而拔除的上頜第一磨牙,共98顆。納入標準:(1)牙根發(fā)育正常,無根折;(2)牙體組織較為完整;(3)牙冠未發(fā)生嚴重磨損;(4)患者未接受過牙髓相關治療。排除標準:(1)牙體有一定程度的磨損;(2)牙根發(fā)育不正常。用超聲波潔牙處理牙面結石、肉芽組織,并將處理后的標本放置入40 mL/L的甲醛溶液中予以固定,進行為期1個月的消毒,并對標本進行標號。然后對離體牙進行開髓,將髓室頂全部揭開,充分暴露髓室底和根管口,去除冠髓,用3%過氧化氫清潔髓腔,將冠部牙髓全部去除干凈,并用長頸小球鉆去除多余的牙本質壁,用根管擴大針確定近、遠中頰根與腭根管的位置。
1.2 上頜第一磨牙MB2的探查與定位
1.2.1 錐形束CT探查MB2:將98顆離體牙用膠布分別固定在尺寸為3 cm×5 cm×10 cm的石膏塊上,建立掃描模型,用錐形束CT(芬蘭普蘭梅卡公司,型號:Planmeca ProMax 3D)對98顆掃描模型進行掃描,共得到82個牙體影像學片段。相關掃描參數(shù):電壓為75 V,層距為1 mm,體素大小為12.5 μm×25 μm,每層掃描與重建需要間隔1 min左右,掃描自根尖起,間隔1 mm掃描1個斷面,每牙平均可有8~10個斷面圖像。采用Visual FoxPro 6.0 軟件閱讀牙體影像學片段。
1.2.2 DOM探查MB2:在DOM下,在近中頰根管距離腭側約2 mm左右的位置,去除部分近中牙本質壁,必要時可向根方去除1~2 mm牙本質,完全暴露近中軸壁和髓底交界位置的凹陷部分,便于探查。確定MB2管口后,用擴孔鉆對根管口進行擴管處理,用3號G鉆將根管上段預備成敞開狀態(tài),再用8號K銼配合乙二胺四乙酸溶液,完全疏通根管,然后用根尖定位儀對根管工作長度進行測量。采用K型Flex-0銼及平衡力技術進行相應的根管預備,避免出現(xiàn)根管偏移、側穿。
1.3 MB2檢出標準 (1)錐形束CT探查MB2確認標準:對離體牙自根尖孔起到根管口的部位,每間隔1 mm進行掃描,所有斷面圖像顯示為兩個根管的則表示存在MB2[4]。(2) DOM檢出MB2的標準:根管獨立或距離根尖5 mm范圍內與近中頰側根管融合,根管通暢。若存在兩個根管口,根管預備完成后融為1個根管,則不能確認為MB2;若X片檢查顯示MB2與根尖距離>5 mm位置與近頰根管融合,也不能確認為MB2。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數(shù)或百分比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檢驗,其中Kappa值為0~0.20提示一致性極低,>0.20~0.40提示一致性一般,>0.40~0.60提示一致性中等,>0.60~0.80提示高度的一致性,>0.80~1.00提示幾乎完全一致。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種方法對上頜第一磨牙MB2檢出率比較 經(jīng)DOM檢測,共66顆離體牙檢出MB2(見圖1),檢出率為67.3%;經(jīng)錐形束CT檢測,共68顆離體牙檢出MB2(見圖1),檢出率為69.4%。兩種方法的MB2檢出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94,P=0.759)。DOM與錐形束CT對MB2的檢出結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Kappa值=0.670,P<0.001)。
DOM 錐形束CT
圖1 檢出MB2的陽性病例
注:a、b、c、d分別表示近中頰根根管、MB2、遠中頰根根管、腭根根管。
2.2 DOM對MB2的檢出效能 以錐形束CT檢查結果為參照, DOM檢出MB2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0.9%、75.0%、88.2%、80.0%。見表1。
表1 DOM對MB2的檢出結果(n)
根管治療的關鍵是清除感染根管,嚴密地充填根管。但對臨床醫(yī)師而言,尋找根管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尤其上頜第一磨牙,其為人體中體積最大的牙齒,具有解剖結構復雜的牙根和根管系統(tǒng),也是牙體牙髓疾病最好發(fā)的牙齒。其近中頰側根是一個解剖結構很復雜的根管系統(tǒng),有峽部、橫向吻合,甚至還有第三根管[5]。恒磨牙MB2是常見的變異之一,在口腔內難以直視,再加上根管口隱蔽以及存在側穿的風險[6],容易導致根管遺漏,進而影響臨床治療。臨床上發(fā)現(xiàn)的MB2要比實際存在的MB2少,發(fā)現(xiàn)率存在很大差異[7]。而臨床醫(yī)師能否發(fā)現(xiàn)MB2受很多因素影響,影響因素包括醫(yī)師的經(jīng)驗、是否染色根管、放射學檢查等。
近年來DOM在根管治療中應用越來越廣泛,其由于具有局部放大作用,大大地提高了探查疑難或變異等根管的效率和成功率,并能精準地去除齲壞組織,避免磨除過多牙體組織。該檢測方式一方面能夠減輕患者的痛苦,另一方面增強了根管治療的可預測性,為根管治療術的改進與變革提供了必要的支持。DOM在定位根管口的同時,還具有放大與照明效果,不僅有利于發(fā)現(xiàn)MB2根管口,而且在根管預備過程中便于觀察根管內情況,從而為根管制備提供參考依據(jù)。徐西紅等[8]將DOM應用于老年鈣化、變異根管治療中,發(fā)現(xiàn)DOM檢測MB2的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85.8%、87.3%,同時DOM的輔助應用也使鈣化根管的治療成功率達到90.24%[9]。al Shalabi等[10]的研究也表明,DOM可提高MB2的探測成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錐形束CT和DOM的MB2檢出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檢出結果具有較好的一致性(Kappa值=0.670);以錐形束CT檢查結果為參照,DOM檢測MB2的靈敏度為90.9%,特異度為75.0%,與上述研究結果[10]相似。這提示DOM在MB2檢查中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因此,對于有烤瓷全冠等影響因素而無法拍攝錐形束CT的患者,或者不愿意拍攝錐形束CT的患者,DOM可作為檢測MB2的一種臨床方法。
MB2通常位于近中頰根與腭根之間的裂縫或溝槽間,其上端通常有牙本質墻或者鈣化物,在放大率為×8至×12的條件下,從近中頰根第一根管向腭管方向2~3 mm范圍內,用一個小球鉆或者超聲針,清除覆蓋在MB2的牙本質小瘤,通過探針或者DG16根管口探針,可以探查出MB2。然而DOM對MB2的檢出正確率未能達到100%,主要原因是MB2根管上段不同程度鈣化,DOM無法檢測到鈣化的根管口;而錐形束CT 影像檢查,可獲得高分辨率的清晰圖像,可以清晰地顯示根管數(shù)目、根管口的形態(tài)、走向、彎曲情況,以及根尖處根管的位置是否融合等,還可以檢測出根管口鈣化的根管。這導致兩種方法查找根管的結果存在差異[11]。這種差異與臨床條件、操作人員水平及患者的配合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在操作中,必須積極控制人為因素,加強對上頜磨牙系統(tǒng)解剖結構的認識,充分發(fā)揮DOM的臨床作用。
綜上所述,DOM有助于發(fā)現(xiàn)與定位上頜第一磨牙MB2,檢測效能較高,可作為檢測MB2的一種臨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