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娟, 昝麗娜, 孫 峰, 張 靜, 沈佐君
[1. 亳州市人民醫(yī)院檢驗科,安徽 亳州 236800;2.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安徽省立醫(yī)院),安徽 合肥 230001]
皰疹性咽峽炎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兒科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夏、秋季高發(fā),發(fā)病呈散發(fā)或小流行[1];臨床特征為起病急、高熱、咽部皰疹、潰瘍、咽痛、厭食、流涎等[2];病程為7 d左右,對患兒健康造成不良影響[3];有部分病例呈現(xiàn)多器官損害,部分型別可引發(fā)手足口病。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是與呼吸系統(tǒng)疾病密切相關的全身性炎癥反應指標[4-5]?,F(xiàn)回顧性分析亳州市人民醫(yī)院兒科2017年4月—2019年6月診治的67例皰疹性咽峽炎患兒治療前、后部分檢測結(jié)果。
選取2017年4月—2019年6月在亳州市人民醫(yī)院兒科診治的皰疹性咽峽炎患兒共67例作為實驗組,年齡為0~4歲,根據(jù)患兒血清8種呼吸道病原體譜IgM檢測結(jié)果,將實驗組分為MP陽性組和MP陰性組;另選同期體檢健康兒童44名作為對照組。
呼吸道病原體譜診斷試劑盒購自德國歐蒙公司,檢測方法為間接免疫熒光法。8種呼吸道病原體分別為流感病毒A型(influenza virus A,INFA)、流感病毒B型(influenza virus B,INFB)、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PIV)、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嗜肺軍團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LP)、腺病毒(adenovirus,ADV)、肺炎衣原體(Chlamydia pneumonia,CP)及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 pneumonia,MP)。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x±s表示;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以中位數(shù)(M)和四分位數(shù)間距(IQR)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MedCalc 15.2軟件作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分析NLR和CRP對皰疹性咽峽炎合并MP感染的指示作用。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皰疹性咽峽炎患兒治療后血CRP、WBC計數(shù)、NEUT%以及NLR水平低于治療前,LYMPH%水平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皰疹性咽峽炎患兒治療前后CRP、WBC計數(shù)、NEUT%、LYMPH%和NLR檢測結(jié)果
在皰疹性咽峽炎患兒發(fā)病過程中檢測其血清呼吸道病原體IgM抗體,發(fā)現(xiàn)MP陽性率為40.30%,INFB陽性率為14.93%,INFA陽性率為2.99%,CP陽性率為1.49%,未檢測到RSV、AV、PIV和LP。見表2。
皰疹性咽峽炎患兒M P陽性組治療前NEUT%、NLR檢測結(jié)果高于MP陰性組,LYMPH%低于MP陰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余各指標檢測結(jié)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皰疹性咽峽炎患兒呼吸道病原體IgM抗體檢測陽性率
表3 皰疹性咽峽炎患兒治療前、后各指標檢測結(jié)果
NLR和CRP對皰疹性咽峽炎合并MP感染指示作用的ROC曲線的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AUC)分別為0.732(95%可信區(qū)間:0.610~0.833)和0.527(95%可信區(qū)間:0.401~0.6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臨界值分別為4.76和9.30,敏感性分別為44.44%和85.19%,特異性分別為92.50%和30.00%。見圖1。
圖1 NLR和CRP對皰疹性咽峽炎合并MP感染指示作用ROC曲線
皰疹性咽峽炎是由多種病原體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病原體感染后發(fā)生炎癥反應,引起組織器官炎癥損傷、組織壞死以及功能衰竭[3]。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患兒治療前血CRP、WBC計數(shù)、NEUT%以及NLR檢測結(jié)果明顯高于治療后,提示皰疹性咽峽炎患兒發(fā)生了炎癥反應。經(jīng)過治療后以上指標明顯降低,提示CRP、WBC計數(shù)、NEUT%、NLR可以用來評價臨床治療效果。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引起皰疹性咽峽炎的病原體有柯薩奇A組病毒1~10、16、22型,柯薩奇B組病毒1~5型,埃可病毒6、9、16、17、25、30型,心病毒2型(Saffold virus genotype 2,SAFV2)[6]、MP、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等[7]。本研究對實驗組進行了呼吸道病原體8項IgM抗體的檢測,結(jié)果發(fā)現(xiàn)MP陽性率較高,提示皰疹性咽峽炎患兒可能較易合并MP感染,或者MP作為病原體引發(fā)皰疹性咽峽炎,具體結(jié)論有待檢查其他相關病原體后進一步明確。
淋巴細胞與中性粒細胞作為免疫系統(tǒng)的主力軍,當受到外界應激、病毒、細菌、非典型病原體等的刺激時,血清皮質(zhì)醇升高,中性粒細胞迅速增加,淋巴細胞凋亡加快,從而引起NLR升高[8]。有研究報道顯示,NLR可作為全身炎癥反應的新型標志物[9-10]。NLR也被用來預測血腫生長[11]以及評價癌癥復發(fā)[12]等。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NLR在皰疹性咽峽炎患兒治療前明顯升高,治療后明顯降低,說明NLR或可作為炎癥反應標志物幫助臨床診斷皰疹性咽峽炎,并且能夠幫助臨床評價療效。皰疹性咽峽炎患兒MP陽性組治療前NLR檢測結(jié)果高于MP陰性組。ROC曲線分析結(jié)果顯示,NLR和CRP在皰疹性咽峽炎合并MP感染指示作用的AUC分別為0.732、0.527,說明CRP對皰疹性咽峽炎合并MP感染不具指示作用,NLR比CRP對MP陽性皰疹性咽峽炎指示作用準確性更高,進一步證明了NLR能幫助臨床判斷皰疹性咽峽炎是否合并了MP感染。
綜上所述,NLR、CRP可幫助臨床評價皰疹性咽峽炎患兒的療效,NLR顯著升高表明皰疹性咽峽炎可能合并MP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