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媛
偏癱患者行走過程中容易摔傷,骨折風險顯著高于常人[1-2],研究顯示[3],在髖關節(jié)骨折患者中,約80%的患者骨折發(fā)生于偏癱一側。對于偏癱患者而言,偏癱后骨折無疑會加重心理負擔,若患者同時合并有其他多種復雜內科疾病,對治療方式的選擇和治療后的預后都增加了難度。偏癱側股骨頸骨折患者中老年人多為常見,具有心理負擔重,下地需求大的特點[4-5],同時合并多種疾病,情況較差,術后康復更為復雜。本次將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早期康復應用于老年股骨頸骨折合并偏癱患者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 年2 月—2019 年2 月本院老年偏癱側股骨頸骨折患者68 例。根據入院先后順序,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34例。研究組男性15 例,女性19 例,年齡62 ~78 歲,平均年齡(69.32±6.78)歲;左側骨折11 例,右側骨折23 例;Garden[6]在Ⅲ型24 例,Ⅳ型10 例;對照組男性17 例,女性17 例,年齡62 ~79 歲,平均年齡(71.44±6.37)歲;左側骨折14 例,右側骨折20 例;Garden 在Ⅲ型29 例,Ⅳ型5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P >0.05,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納入標準:(1)經本院確診為股骨頸骨折患者,Garden 在Ⅲ型或Ⅳ型;(2)年齡大于60 歲;(3)手術前可行走100 米以上;(4)均因心血管類疾病患有不同程度的偏癱。排除標準:(1)病理性骨折;(2)不能耐受手術者;(3)患有嚴重的認知功能障礙。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和家屬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兩組患者均采用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偏癱康復,即術后行床上康復、床邊康復、站立及行走康復。研究組則采用術后早期康復:(1)術后48小時內靜脈使用頭孢菌素進行感染預防;(2)術后當日在患者患側膝下放置軟墊,練習踝關節(jié)背伸活動和直腿抬高;抬高床頭至80 度,行坐位平衡訓練,同時配合以上肢關節(jié)的外展訓練。(3)協(xié)助患者坐立于床邊,行膝關節(jié)的屈伸、直推、抬高練習,促進肌力恢復;(4)術后24 小時根據患者身體狀況,可在助行器的輔助下適當沿著床邊行走,每次先小步邁健側肢體,行減重步行訓練,逐步糾正患肢偏癱步態(tài);(5)術后第2 天開始行站立平衡訓練,即每次測量負重強度,患肢取負重體重的30%,每天3 次,每次10 ~20 min,后每周逐步增加患肢負重,直至患肢可完成負重。
(1)使用Harris 髖關節(jié)評分[7]評價關節(jié)功能,該量表共包含4 個項目,分別為疼痛、關節(jié)活動范圍、關節(jié)功能、畸形,滿分為100 分,得分越高,則說明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效果越好;(2)使用Brunnstrom 偏癱運動功能[8]評價偏癱側肢體的功能情況,其中4 期指患者取坐位使,膝關節(jié)可屈曲90 度移動、5 期指患者站立時,髖關節(jié)伸展位能屈膝;6 期指患者站立時,髖關節(jié)能夠外展并超過骨盆上提范圍;分期越高,代表患者偏癱肢體運動功能越好,對比兩組5 期以上人數。(3)對比兩組術后關節(jié)脫位、褥瘡、骨折延遲或不愈合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術后3 個月、6 個月門診拍攝骨盆X 線片,了解假體的位置情況、是否有松動和下沉等;(4)使用SF-36 量表[9]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情況,總分為100 分,得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
術后康復訓練3 個月和6 個月,研究組Harris 髖關節(jié)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 <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研究組Brunnstrom偏癱運動功能4期4例、5期13例、6期17例;對照組Brunnstrom 偏癱運動功能4 期15 例、5 期8 例、6 期11 例,研究組5 期以上人數明顯多于對照組(χ2=8.845,P <0.05)。
康復訓練后,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 <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訓練后3 個月和6 個月,X 線顯示兩組均未發(fā)生假體移位、松動和下沉的情況。見表2。
訓練后,研究組SF-36 生活質量評分為(84.37±7.39)分,對照組為(65.24±4.28)分,研究組生活質量高于對照組(t=13.062,P <0.05)。
表1 兩組Harris 髖關節(jié)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Harris 髖關節(jié)評分對比(分,)
組別 訓練后3 個月 訓練后6 個月研究組(n=34) 79.45±9.16 87.35±6.41對照組(n=34) 73.13±7.28 78.26±7.49 t 值 3.150 5.377 P 值 <0.001 <0.001
表2 兩組訓練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
老年股骨頸骨折合并偏癱患者具有以下臨床特點[10-12]:(1)患者多因腦血管疾病遺留偏癱或骨折后發(fā)生偏癱;(2)患者活動能力受損明顯,早期骨流失嚴重,多需長期臥床休息;(3)合并有多種疾病,治療和康復面臨極大挑戰(zhàn)。以往臨床的康復工作多伴隨查房時行相應指導,由患者和家屬出院后根據前期指導自行做康復鍛煉,效果也差強人意。針對以上問題,本次在術后行早期康復訓練,術后當日練習踝關節(jié)背伸活動和直腿抬高,讓患者盡早下床,逐步糾正患肢偏癱步態(tài)。研究結果顯示,訓練后3 個月和6 個月,X 線顯示兩組均未發(fā)生假體移位、松動和下沉的情況,說明早期康復訓練的可行性,且不會對患者的治療造成不利影響。Harris 髖關節(jié)評分、研究組Brunnstrom 偏癱運動功能5 期以上人數均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通過早期個性化、漸進性的介入訓練,有利于老年股骨頸骨折合并偏癱患者的康復,但需要注意的是,訓練過程中要遵守從淺到深、從易到難,從小范圍到大范圍的原則,對不滿足早期康復訓練條件者,不可強行開展。我們也觀察到,研究組各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也顯著低于對照組,分析原因為早期康復訓練避免了術后關節(jié)長期制動所造成的一系列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也促進了生活質量的提高,研究組SF-36 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也證實了這一點,該項結果與臧加成等人一致[8]。
綜上所述,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早期康復有利于提高老年股骨頸骨折合并偏癱患者的康復,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