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娜 韓寶茹 吳瑩
[摘要] 目的 探討護理糖尿病老年患者期間,應用協(xié)同護理模式(CCM)后的效果,與對用藥依從性的影響。方法 ?選取該院2016年9月—2019年7月間收治的糖尿病老年患者200例,隨機分對照組(100例)和觀察組(100例)。對照組為基礎護理,觀察組加CCM,并將兩組患者的結果進行對比。結果 觀察組用藥依從性高于對照組,F(xiàn)BG、2 hPBG、HbAlc、SAS評分、SDS評分、總并發(fā)癥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糖尿病老年患者護理中應用CCM后的效果顯著,用藥依從性明顯提高。
[關鍵詞] 協(xié)同護理模式;糖尿病;老年患者;臨床研究
[中圖分類號] R473.5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20)04(a)-0088-02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約有4 000萬人群患有糖尿病,其發(fā)病率也呈逐年增長的趨勢。糖尿病屬于內(nèi)分泌科中多發(fā)性病理類型(代謝性疾?。?,臨床以高血糖為主要病理特征,而高血糖則主要由生物作用受損或胰島素分泌缺陷其中一種導致,也有可能是兩者一起導致[1]?;颊叨啾憩F(xiàn)為多飲、多尿、多食、消瘦、疲乏無力等癥狀且有并發(fā)癥率高,健康水平下降。倘若長時間對血糖的控制不當,很容易造成不同程度上的感染、神經(jīng)、眼、心血管等多種慢性并發(fā)癥,致死率與致殘率均較高。為提高護理效果,選取該院2016年9月—2019年7月收治的200例患者,探討應用協(xié)同護理模式(CCM)對老年糖尿病患者用藥依從性的作用,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例間前來該院就診的糖尿病老年患者納入標準:均符合診斷標準[2];年齡均>40歲;患者自愿參加,均在知情后簽署同意協(xié)議書;已獲得該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排除標準:嚴重精神障礙者;嚴重其他器官疾病;類似臨床癥狀但因其他疾病造成;依從性較差者排除;不同意者。所有患者平均分兩組,每組100例。
對照組中,年齡平均(66.26±10.23)歲;女性和男性的例數(shù)分別是49例、51例;降糖治療方法:注射+口服32例,注射41例,僅口服27例;受教育程度:大專及以上20例,高中及中專22例,初中32例,小學及以下26例。
觀察組中,年齡平均(66.24±10.25)歲;女性和男性的例數(shù)分別是50例、50例;降糖治療方法:注射+口服32例,注射40例,僅口服28例;受教育程度:大專及以上21例,高中及中專22例,初中30例,小學及以下27例。將兩組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為基礎護理,溫水口服同樣的降糖藥物治療,同時根據(jù)各患者不同的血糖實際變化情況,酌情增減其藥物服用劑量。針對伴隨基礎性疾病者給予相對應的護理措施,以便維持其內(nèi)環(huán)境穩(wěn)定和酸堿平衡。
觀察組在基礎護理的基礎上,增加CCM,具體如下。
1.2.1 心理干預 ?注重對患者不良心理的疏通,糖尿病是一種終身疾病,需要長期治療和堅持用藥。如果控制不當極易誘發(fā)多種并發(fā)癥。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的心理負擔和壓力,針對此類情況,應耐心傾聽患者的心理訴求,盡量幫助患者緩解抑郁、焦躁、緊張等不良心理。同時也要充分給予患者鼓勵和支持,幫助患者樹立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有利于提高患者配合治療的積極性。
1.2.2 健康宣教 ?護理人員充分和患者說明糖尿病發(fā)病機制、治療方法、預防措施和注意事項,自行監(jiān)測血糖的意義和檢測方法以及調(diào)節(jié)情緒、運動和飲食等對血糖的影響,讓患者對疾病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同時增強自信心。
1.2.3 正確飲食 ?在飲食多樣化的前提下,保證飲食含有患者所需的營養(yǎng)和熱量,且符合飲食平衡的需求,有利于控制其血糖變化,并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1.2.4 運動指導 ?每日運動時間不超過0.5 h,在用餐后1 h后運動為宜,遵循“循序漸進”原則,切勿急躁,禁止空腹運動,運動方式主要包括騎腳踏車、散步或慢跑。通過講解持續(xù)運動對控制血糖的積極意義,使患者意識到運動的重要性。
1.2.5 用藥指導 ?告知患者及家屬胰島素注射和儲存方法與注意事項[3],為患者科普低血糖反應出現(xiàn)的癥狀,讓患者明白按時按量遵循醫(yī)囑的重要性,不可擅自減藥或停藥。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血糖控制情況:血糖各指標為FBG(空腹血糖)、2 hPBG(餐后2 h血糖)、HbAlc(糖化血紅蛋白)。(FBG正常值范圍為4.4~7.0 mmol/L之間,2 hPBG正常值范圍為≤7.8 mmol/L,HbAlc正常值范圍為4~6%之間)。
心理變化:即SAS、SDS評分,采用國際通用焦慮自評表、抑郁自評表分別對患者焦慮、抑郁情況進行評分,總分100分,得分越高,則說明患者焦慮、抑郁程度越高。(SAS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0分,其中輕度焦慮在50~59分之間,中度焦慮在60~69分之間,重度焦慮≥70分;SDS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3分,其中輕度抑郁在53~62分之間,中度抑郁63~72分之間,重度抑郁≥73分)。
用藥依從性:由醫(yī)院自擬測評表并交予責任護士填寫,設有“完全做得到、基本做得到、偶爾做得到、做不到”4項。
記錄兩組并發(fā)癥率。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血糖控制情況
觀察組FBG、2 hPBG、HbAlc水平變化情況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心理變化
觀察組SAS評分、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用藥依從性
觀察組用藥依從性(1.62±0.17)分高于對照組(2.16±0.61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8.527,P=0.001<0.05)。
2.4 ?并發(fā)癥率
對照組發(fā)生腎病3例,酮癥酸中毒2例,低血糖2例,白內(nèi)障1例,高滲性昏迷1例,總并發(fā)癥率為9.00%(9/100)。
觀察組酮癥酸中毒1例,低血糖1例,腎病、白內(nèi)障、高滲性昏迷情況未發(fā)生,總并發(fā)癥率為2.00 %(2/100)。
組間結果比較,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714,P=0.030<0.05)。
3 ?討論
糖尿病一旦確診是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治療的,患者易受到疾病影響,最后導致患者出現(xiàn)負面情緒[4]。一旦患者出現(xiàn)負性情緒,患者對于服藥的依從性降低,加重患者原有的疾病,容易產(chǎn)生多種并發(fā)癥,降低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降低預期壽命。目前對糖尿病患者進行護理時,主要通過健康宣教、心理干預、正確飲食、運動指導和用藥指導等CCM手段以起到提高預后效果。
CCM是在責任制護理的基礎之上,增添了鼓勵患者積極參與康復護理和讓患者充分發(fā)揮自我護理的能力。CCM主要強調(diào)的是患者參與其自身護理過程中的重要性,起到加強和調(diào)動護理人員作為臨床上的協(xié)調(diào)者、支持者和教育者的角色作用。故而能夠滿足當前的護理要求,提高護理人員的成就感和自我滿足感,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情況[5],同時對于壯大、穩(wěn)定和招募護理人員組織亦有積極作用。
結果顯示,觀察組FBG(5.04±0.62)mmol/L、2 hPBG(5.06±1.34)mmol/L、HbAlc(5.68±1.10)%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SAS評分(21.16±3.14)分、SDS評分(29.02±4.16 )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用藥依從性(1.62±0.17)分高于對照組(2.16±0.61)分(P<0.05);觀察組總并發(fā)癥率(2.00%)低于對照組(P<0.05)。側面印證:在和單純的藥物治療比較時,CCM具有更大的優(yōu)勢,其應用后所起到的護理效果也更為理想。這也就說明,通過給予糖尿病老年患者充分的CCM,能在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意識到護理的重要性,并使其依從性顯著提高,老年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也能明顯提高。
綜上所述,在糖尿病老年患者護理中應用CCM后的效果得到明顯提高,其生活質(zhì)量評分也得以有效改善。
[參考文獻]
[1] ?李倩.老年糖尿病護理中協(xié)同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研究[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8,9(11):57-59.
[2] ?梁雪,胡秀麗.協(xié)同護理模式在老年糖尿病護理中的應用[J].現(xiàn)代醫(y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2018,2(2):106.
[3] ?梁端敏,潘小蘭,唐毅宇.協(xié)同護理對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7,35(21):141-142.
[4] ?張喜樂,李瑩.老年糖尿病護理中協(xié)同護理模式的實際應用研究[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56):10989.
[5] ?梁梅冰,鄭桂鳳,黃貴芝,等.協(xié)同護理模式對老年糖尿病患者用藥依從性的影響評價[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7,12(19):161-162.
(收稿日期:20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