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如林 魏書彬
摘 要:文章基于新課程改革背景,闡述了普通高中隱性知識內涵,剖析了普通高中隱性知識的重要地位,提出了普通高中隱性知識的教學策略,以期為廣大教師的實際教學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新課程;普通高中;隱性知識;重要地位;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0-19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1-0082-02
一、新課程背景下普通高中隱性知識的內涵
(一)新課程背景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始于20世紀80年代。1985年,中共中央印發(fā)《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2001年,教育部頒發(f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以及《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2013年,教育部啟動普通高中課程修訂工作,在此次修訂中,研制了新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新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目前,新課標已在全國范圍內實施。查閱各個學科的新課標后,筆者發(fā)現,新課標不僅改編了教材內容,還完善了評價體系,并提出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
(二)隱性知識
1959年,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化學家、哲學家邁克爾·波蘭尼在其著作《人之研究》中首先提出了“隱性知識”的概念——“人有兩種類型的知識,通常稱作知識的是以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加以表達的知識,只是其中的一種類型。沒有被表達的是另一種知識,比如我們在做某件事情的行動中所掌握的知識?!彼Q前者為“顯性知識”,后者為“隱性知識”。
我國學者王方華教授通過研究認為,隱性知識是建立在個人經驗基礎之上并涉及各種無形因素如個人信念、觀點和價值觀的知識,是高度個人化的,難以公式化和明晰化。
筆者認為,顯性知識是可以用語言進行表達和用文字進行編碼的知識,隱性知識是難以用語言進行表達和用文字進行編碼的知識。顯性知識是低層次的,只占知識總量的一小部分,只對人的短期發(fā)展產生影響;而隱性知識是高層次的,占知識總量的絕大部分,不僅會對人的短期發(fā)展產生影響,還會對人的終身發(fā)展產生影響。隱性知識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技能層面”的隱性知識,包括難以言明的但是可以師徒傳授的技能或手藝,如民間剪紙藝術、面包師的烘烤技能、教師的教學風格、學生的思維技巧與心智模式等;第二類是“情感層面”的隱性知識,包括個人理想、信念、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毅力、習慣、直覺、預感、靈感及個人洞察力等。
(三)普通高中隱性知識
我國學者石中英教授對隱性知識在教育領域的存在情況進行了深入研究,并著有《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一書,他認為在教育教學中,有大量隱性知識存在,不只在理科教學中有,在文科教學中也有。
在理科教學中,顯性知識包括概念、原理、法則、定律等,它們具有抽象性、邏輯性、系統(tǒng)性等特點,學習方法側重于分析、理解,以抽象思維為主。在理科教學中,教師應特別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用所學知識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實驗能力等。不難看出,這些要特別注重培養(yǎng)的能力,屬于隱性知識的范疇,而且這類隱性知識是技能性隱性知識,屬于第一類隱性知識。所以,理科教學應側重于發(fā)展學生的第一類隱性知識。
在文科教學中,顯性知識包括識記性的社會知識、規(guī)律性的語法知識、實用性的文史知識以及哲學和社會學的基本原理和理論等,其特點是形象、直觀、容易理解,學習方法側重于記憶、概括,以形象思維為主。在文科教學中,教師應該特別關注學生在理想、信念、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fā)展與進步。不難看出,這些要特別關注的內容屬于隱性知識的范疇,而且這類隱性知識是情感性隱性知識,屬于第二類隱性知識。所以,在文科教學中,教師應該側重于第二類隱性知識的教學。
二、新課程背景下普通高中隱性知識的重要地位
(一)新課程方案強化了隱性知識的教學要求
新課標指出,普通高中的培養(yǎng)目標是進一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著力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具有科學文化素養(yǎng)和終身學習能力,具有自主發(fā)展能力和溝通合作能力。
方案中所說的“綜合素質”“核心素養(yǎng)”“理想信念”“社會責任感”“終身學習能力”“自主發(fā)展能力”“溝通合作能力”等,從本質上講,都是隱性知識的具體表現形式。由此可見,新課程改革強化了隱性知識教學要求。
(二)加強隱性知識教學將促進新課標的落實
隱性知識作為一種富有個性的、主觀的、靈動的、內在的知識體系,對顯性知識的學習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在中學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實踐的基礎上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養(yǎng)成自我觀察、自我想象、自我思考、自我理解、自我領悟的認知習慣和思維模式,并將這種認知習慣和思維模式不自覺地運用到顯性知識學習中,加深了對顯性知識的理解與應用,促進了對顯性知識的消化與吸收。這樣,學生的知識體系將更加完善,同時,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得到增強,綜合素質將得到提高。
(三)加強隱性知識教學將促進學生終身發(fā)展
新課標制訂了學業(yè)內容,規(guī)定了學生必須掌握的學科知識,這些學科知識都是顯性知識。顯性知識在人類日常生活、社會生產、科技進步中發(fā)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人類社會的生存、發(fā)展與進步都要依靠顯性知識,沒有顯性知識的時代是無法想象的。
但我們也要知道,社會發(fā)展需要的顯性知識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更新、豐富和發(fā)展的。學生要適應時代發(fā)展,就要不斷更新和豐富自己的顯性知識。也就是說,學生要具有終身學習并不斷豐富、完善自我的能力和素質,這種能力和素質就是核心素養(yǎng),也就是比顯性知識更為重要的隱性知識。
三、新課程背景下普通高中隱性知識的教學策略
(一)顯性知識隱性化
1.文科教學中的顯性知識隱性化
文科知識具有非常豐富的人文知識,在情感教學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所以文科教學要在營造實際場景中多下功夫,要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文化的美感,并在與老師和同學的交流中增進個人對知識的理解,進而形成豐富的個人知識體系。這個過程就是顯性知識隱性化的過程。
人們常說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講的就是“顯性知識隱性化為個人知識”的道理。杜甫有句名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講的也是這個道理。
2.理科教學中的顯性知識隱性化
在理科教學中,因為知識內容比較抽象、深奧,所以教學方法強調將抽象的內容與有趣的活動相結合。教師要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問題,通過開展有趣的活動組織教學,多聯(lián)系生產、生活實際和現代科技,采用多媒體輔助等多種手段開展教學;要多做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多開展交流研討,多開展合作學習;要讓學生動腦想、動手練、動口講,再上臺展示、講解,在觀察、分析、推理、歸納、展示、交流、評價中體會、領悟知識;要讓學生在師生交流和生生互動中獲得隱性知識的互補與增長,在總結反思中形成對知識的理解和判斷,并最終沉淀為自己的認知習慣和思維技巧。這樣,學生在接受顯性知識的同時,也發(fā)展了隱性知識。
以高中物理教學中的“牛頓第二定律”教學為例,教師要引導學生建立物理模型,通過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之后繪制表格記錄數據,再通過作圖法進行數據處理并得出結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做好演示實驗,學生要做好分組實驗。學生通過親身實驗,體驗了實驗過程,領悟了實驗方法,增強了實驗技能,實現了從具體實驗內容到個人技能的提升,也就是實現了顯性知識的隱性化。
(二)隱性知識顯性化
1.文科教學中的隱性知識顯性化
在文科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素材,努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可以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交流自己的想法??傊?,要讓學生有表現的機會,對學生的表現要多肯定、多鼓勵,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的課堂就充滿了生機,學生富有個性的智慧火花也一定會燦爛綻放,整個課堂也一定會五彩斑斕!
以高中語文教學中的“課本劇”教學為例,從劇本改編到表演結束的整個過程中,學生分工協(xié)作,每個人都充分施展自己的特長,寫作能力強的學生改編劇本、美工基礎好的學生制作道具、舞臺經驗豐富的學生做導演、擅長表演的學生當演員……然后,大家一起排練,共同研討排練中出現的問題,不斷優(yōu)化演出方案,直至演出成功。在整個過程中,人人都有事做,人人都有施展才華的機會,學生的個人天賦充分彰顯,這就是隱性知識顯性化的過程。
2.理科教學中的隱性知識顯性化
在理科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適時開展針對性教學,努力實現隱性知識顯性化。在新原理、新規(guī)律的教學中,既要開展有趣的教學活動,探究這些新原理和新規(guī)律,又要注重新原理、新規(guī)律的實際應用;在習題教學中,要充分挖掘一題多變和一題多解的素材,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并通過多媒體展示部分學生個性化的思維技巧;在復習教學中,可先讓學生歸納知識提綱,整理一個單元或一個章節(jié)的知識體系,然后提出自己的見解。
以高中物理教學中的“牛頓第二定律習題課”教學為例,教師先進行物理過程分析和受力分析,接著采用“計算法”處理問題。之后,讓學生進行評價并提出其他解題方法。這時課堂氣氛通常比較熱烈,有的學生會提出“作圖法”,有的學生會提出“特殊值代入法”,還有的學生會提出“極限思維法”……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個人智慧能得到充分彰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智慧相互交流融合,并得到豐富、發(fā)展和完善。
參考文獻:
[1]王方華.知識管理論[M].山西:山西經濟出版社,199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