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玨
摘 要:《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對“一核四層四翼”的解讀有利于語文教師進一步明確語文教學中美育的定位和實施。文章結合“四翼”中的“創(chuàng)新”、考查載體“情境”以及“跨媒介”教學,具體闡述了語文教學中美育實施的心得,并分析了時間“同步性”、空間“輻射型”和渠道“多元化”美育資源的開發(fā)及運用。
關鍵詞:高考評價體系;美育;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2-19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2-0044-02
一、《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中對美育的相關闡述
教育部考試中心編寫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為廣大一線教師進一步理解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提供了一項權威的解讀。該說明圍繞“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總體特征”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關鍵概念和重要關系”兩個章節(jié),詳細地闡述了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重要意義。
在該說明中,與美育有關的詞語提及情況是這樣的:核心概念“德智體美勞”出現15次,尤其強調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要求與學科內容深度融合,始終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育人目標,在教育的首要問題“培養(yǎng)什么人”上明確提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同時在“四層”考查內容中,核心價值在“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部分涵蓋了“健康情感”,而“健康情感”則涵蓋了美的意識,《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中明確指出了“培育審美素養(yǎng)”。此外,“美育”出現1次,在合格新生的選拔標準中提出“對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要求”;還有“審美”出現4次,教育目標“情感態(tài)度”出現5次。
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從“一核”里研究“為什么考”,明確了語文教學中應該且必須實施美育;從“四層”里研究“考什么”,明確了語文高考必然要考查美育;從“四翼”里研究“怎么考”,明確了美育實施需要注意的手段、方法和策略;從“情境”里研究考查載體,明確了教學問題設置、命題問題設置的方向。
二、“一核”“四層”“四翼”對美育研究方向的啟示
“立德樹人”對新時代高考的性質定位,決定了高考必須努力建構德智體美勞全面覆蓋的評價體系,良好的審美情趣是“立德樹人”背景下引導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新時代高考甄選功能的核心標準,“立德樹人”不僅包括對知識和能力的要求,還包括對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要求;新時代高考的導向作用最終是要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為精神追求。概括起來即要培養(yǎng)、要甄選、要引導,為在中學教學中實施美育明確了根本方向?!胺者x才”中提出的“高考必須注重對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等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助力高等教育創(chuàng)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為在中學教學中實施美育明確了基本目標。“引導教學”中明確提出“始終將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作為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等內容。
文章談及美育的實施策略,更多的是從“四層”中的“核心價值”“素質教育”出發(fā),明確了“健康情感”“審美素養(yǎng)”在高考考查中的重要位置;在“四翼”中的“創(chuàng)新性”和高考考查載體“情境”中尋求實施的策略。
三、高中語文教學中美育的實施策略
(一)完成語文學科教學任務是美育實施的前提
所有的策略都將服務于語文學科知識的學習。如果脫離了語文學科知識的學習,美育則沒有任何討論的意義。語文教師最先應該考慮的是完成語文學科本身的教學任務。
(二)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是恰到好處地融入“四層”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深入分析高考評價體系中的“四層”,即“核心價值”“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應處理好四者之間的關系,四者不能割舍,亦不能孤立。因此美育絕不是局限于某一個層面,不是核心價值的美育高不可及,也不是必備知識的美育無從下手,而是深入四個層面,去發(fā)掘“核心價值”中的“理想追求、正確而健康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的“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關鍵能力”中的“審美能力”,“必備知識”中的“掇菁擷華”。
(三)美育資源的開發(fā)及應用
1.創(chuàng)新——時間“同步式”美育資源的開發(fā)及應用
過去教師對美育資源的開發(fā)更多地取材于教材,內容多為賞析教材詩歌中的意境美、小說中的人物形象美、作文中的語言美等。在信息化時代下,語文的學習方法也發(fā)生了變化,獲取資源的途徑也變得更加多元。
“同步式”美育資源的開發(fā)可以說正當時,2020年1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湖北武漢流行,教育部提出“停課不停學”,各省市自治區(qū)紛紛響應。當時本課題組教室所在班級做了以下幾件事:第一,收集鐘南山院士的背景資料,比較2003年抗擊SARS和2020年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差異,談談自己對“知識改變命運,知識拯救生命”的看法,給鐘南山院士寫致敬詞;第二,借助互聯網查找傳染病與人類破壞環(huán)境之間關系的相關資料,并思考人類和自然和諧共處的深刻意義;第三,從日本援華物資上所寫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出發(fā),思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含義;第四,查找“波爾金諾之秋”相關資料,并思考其對這屆“生于非典、考于新冠”的高三學子有什么啟示。給學生拋出的這些問題極具時代感,可以讓學生明白學習可以在學校,更可以在生活中,這些來源于現實生活的美育資源提示著學生不僅要思考個人追求,還要反思社會與時代,要追問、發(fā)展與突破。同時,這些問題又能立足于時空的角度讓學生去比較、分析,學生不再只是靜止地看待問題,他們的視野在不斷拓寬。
2.情境——空間“輻射型”情境資源的開發(fā)及應用
過去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就是針對本班學生、服務于本班學生,那么在情境式教學中,教師應該采取哪些策略來打破這種常規(guī)呢?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基于知識應用和產生方式的不同,把“情境”分成“生活實踐情境”和“學習探索情境”。先是“生活實踐情境”,指的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比如,初一年級和高三年級可以建立友誼班,通過寫信的方式互通語文學習的心得,高三的哥哥姐姐幫初一的弟弟妹妹修改錯別字、病句、書信格式,落實了字美、文美、心美;友誼班的語文教師還給學生錄音,可以實現聽、說、讀、寫全方位的訓練,寫作從應試變成了生活中真實的情境,有對象、有內容、有反饋,更重要的是有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在書信交流中,學生能反思自己的不足,同時也能發(fā)現青春的美好。而“學習探索情境”指的是真實探索過程。比如,對微型課題“詩歌自主鑒賞”,學生團隊合作圍繞“意象意境美”“語言美”“手法美”“情感美”等方面自選詩歌,自制PPT,力求背景優(yōu)美、字體使用恰當、動畫運用合乎詩歌內涵、小組名體現詩歌韻味和美感,如“江清煙月”“傲雪凌霜”。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限時展示,教師錄像;全班學生根據團隊合作的成果,借助思維導圖對課內必背篇目進行詳細解讀,力求字跡工整、卷面有美感、導圖邏輯清晰。完成思維導圖之后,學生再根據自己的理解對篇目進行朗誦,力求朗誦出情感。
整個學習過程全部由學生完成,教師只在前期負責給學生疏通知識點。學習團隊的“備課過程”從知人論世到文本研究、從團隊討論到課件制作、從課前預熱到課堂展示,付出了很多的心血,而在課堂上他們從不能脫稿到脫稿、從一說到底到提醒臺下同學做筆記、從一人展示到團隊成員集體展示、從自說自話到同學互動,層層遞進。整個任務下來,從詩歌文本中的各種美到他們對自我要求的語言表達美、從自制課件中的配色、配圖、配字、配樂美到開始關注到自己表達時的肢體美,學生互動時課堂交流的流暢和連貫,能使教師感受到學生在這個探索過程中的愉悅感和自我認同感。
而這些資料全部歸檔收集,將留給下一屆的學弟學妹,后者通過分析學長學姐的成長過程,既會對學長學姐的付出表示認同,又能使自己的奮斗目標更加明確,同時也對自己當下的學習狀態(tài)有了更清醒的認識。筆者認為,兩屆學生為此收獲的精神狀態(tài)是健康情感非常重要的表現。“青年的格局”課題研究融合美術組學生的繪畫資源,對湖湘名人進行評價;“高三自查本設計與運用”課題研究結合近三年高三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復習策略,呈現了知識框架的自我構建與知識習得的自我反思。
3.跨媒介——途徑“多元化”美育資源的開發(fā)及應用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明確提出,要“加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考查”。以“整本書閱讀”為例,教師可以利用跨媒介閱讀實現課內“林黛玉進賈府”文本閱讀,將課外《蔣勛說紅樓夢》、劉心武《紅樓夢》、周汝昌點評《石頭記》、《紅樓夢》學刊雜志、俞平伯《紅樓夢辨》,和1927年電影《紅樓夢》、1987年版電視劇《紅樓夢》、2010年新版《紅樓夢》等影視作品進行比較閱讀,在課堂上解讀文本,在選修課上解決課外延伸,在研究性學習中進行思辨閱讀,重新對原著進行分析。
在寫作訓練這一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向中央電視臺節(jié)目《主持人大賽》學習闡述觀點和邏輯表達,觀看公眾號“回形針”收集專業(yè)素材,看“方方日記”關注武漢,在“學習強國”上搜索“每日”系列,學生的視野將不斷打開,思維也越來越活躍??梢哉f,在寫作訓練上進行“跨媒介”教學還是值得進一步探索的。
四、結語
應試教育下的“快節(jié)奏”“題海戰(zhàn)術”等顯然讓這種需要“慢節(jié)奏”“熏陶、體驗”的美育的地位非常尷尬。語文教學中美育的實現,有賴于一線語文教師有一雙發(fā)現美的眼睛,有一種始終為了生命的美好而教書育人的教學理念。語文美育的實施任重道遠,只有教師不斷實踐、創(chuàng)新,才能最終走向育人和育才的平衡。研讀《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是美育實施的一個新的起點,《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也將為美育的研究開辟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葉 朗.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針是時代的要求[J].教學與教材研究,1999(3):11-12.
[2]楊 斌.語文美育略說——我的語文教學觀[J].語文教學通訊,2010(10):10-15.
[3]文 驥.語文美育初探[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1):90-93.
[4]鄭 昀,徐林祥.新課程呼喚語文美育[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18(11):3-6.
課題項目:“構建高中語文教學中美育的創(chuàng)新模式”(A-34)。
作者簡介:李 玨(1983—),女,湖南長沙人,湖南省長沙市第六中學教師,一級教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