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兩節(jié)《紫藤蘿瀑布》的市級公開課都很好地體現(xiàn)了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推進,從課前預習利用翻轉課堂自學實測教師評價,到課中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再到課后復 習觀看微課加強學習效果,在語文的教與學中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方式。這是教育信息化以及大語文教育推進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紫藤蘿瀑布》;信息技術;語文學科;深度融合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6-25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2-0029-02
追尋歷史的足跡,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多媒體教學手段已經(jīng)由最初的以PPT為主要形式的教學課件向交互式電子白板、實物展臺、微課視頻、虛擬課堂等多元化發(fā)展。經(jīng)過近20年的探索,廣大一線教師逐步形成了一個共識: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的運用只不過是一種教學手段,傳統(tǒng)課堂“教師一張嘴+一塊黑板+一盒粉筆”到信息化課堂“教師+學生+多種多媒體教具的參與”的轉變,實質(zhì)上只是教學方式的革新。從教育教學的本質(zhì)來看,語文學科教學,仍然是語言文字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文化知識的傳播。
因此,如何運用信息技術促進語文教學有效開展,讓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是每一位奮戰(zhàn)在教學一線的同仁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一、案例簡述
《紫藤蘿瀑布》選自部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17課。這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作者宗璞通過描繪盛開得像瀑布一樣的紫藤蘿,來表達對生命的哲思。從單元目標來看,該課文要求學生能夠感受語言之美,進一步了解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能夠感受課文中蘊含的豐富的人生哲理,激發(fā)對自然、社會、人生的關注和思考。
基于學情進行分析:七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閱讀寫景類文章的能力,他們大都能夠判斷主要的寫景手法、賞析手法的表達效果,概括景物的特征。
七年級學生一般是十三四歲的少男少女,人生閱歷尚淺,并不能夠較好地理解文本當中所流露的關于疾病的痛楚和生死的困惑,以及作者在文章中要托紫藤蘿這一物言什么志。因而本課的教學重點及難點應該設置為領悟作者情感。明確了教學重難點,運用什么樣的方式引導學生領悟和體會文章的情感與哲理就是教師備課的重中之重了。
筆者動筆之前聽過兩節(jié)《紫藤蘿瀑布》的市級公開課,教學目標也都包含了把握文章的情感以及托物言志的手法。大數(shù)據(jù)背景下,兩位教師都非常注重新技術與學科特點的深度融合。七年級是中學語文學習的基礎年段,落實生字生詞的音形義教學十分重要,畢竟掌握語言文字是語文學習的基礎,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會寫一定數(shù)量的漢字是每一位學生的必備技能。第一位教師在處理這部分時,利用翻轉課堂,提前一天在智慧課堂軟件的班級群里布置了關于課文字詞的預習任務,學生需要自學生字生詞,然后在軟件里進行小測試,并提交測試結果。課堂上教師根據(jù)大數(shù)據(jù)的反饋,直接落實到個別學生身上,有側重地強調(diào)易錯字詞,并對未完成任務的學生及時“敲打”,課堂教學落實具體而高效,這是本節(jié)課的亮點之一。
針對把握托物言志手法這一教學目標,第一位教師選擇的是一段6分鐘的微課。通過微課學習,學生深入了解了托物言志的含義以及分析了課文中的多個例子,進而由此及彼,貫通到本課的學習中,此部分的設計也非常出彩。第二位教師引導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完成了對紫藤蘿這一景物描寫的鑒賞,并用實物展臺展示了學生小組合作的成果,用交互式白板現(xiàn)場批閱了學生的評論性語段,既有方法的指導,又有答題規(guī)范的重申,信息技術與教學內(nèi)容的融合恰到好處。此外,第二位教師最出彩的地方是將課文情感與哲理講解得很流暢、透徹。她從本文出發(fā),抓住文章的關鍵語句,把握情感線索,又利用課件插入了背景鏈接,讓學生從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以及歷史的縱深處等各個維度去探索文本中所蘊含的關于生死的疑惑以及疾病的痛楚。從整堂課來看,教學內(nèi)容由淺入深,一目了然,課堂容量既大又實,令人佩服。
二、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方式
眾所周知,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則是引導者。任何課程的學習最終都是學生作為主體自主完成的過程。
筆者圍繞學生把課堂教學分成三部分,即課前預習、課堂實施和課后復習三部分,并在此基礎上嘗試提出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教學深度融合的三種方式。
(一)課前預習
布置基礎性讀寫任務。利用多媒體交互工具,讓學生自學并完成測試,教師則需要在交互軟件的反饋中進行學習評價,并據(jù)此有取舍地“教”與“測”。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夯實學生的語言文字基礎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首先要落實的工作。傳統(tǒng)課堂的教學流程先是全部學生集體朗讀,再是集體抄寫與識記,最后集體小測試。這樣的做法沒有考慮到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以致優(yōu)生浪費時間重復學習已經(jīng)掌握的內(nèi)容,差生則可能跟不上教學進度,中等生則可能渾水摸魚沒有把具體字詞學習落到實處。一位教師面對幾十名學生,要及時督促學生落實最基礎的語言文字訓練也是費時費力,事倍功半。
在上述案例中,第一位教師則給大家提供了很好的借鑒經(jīng)驗。當學生可以自主完成學習的時候,信息技術提供的是檢查手段,能夠快速檢查學生的完成情況,及時反饋。這樣既能保護優(yōu)生的學習熱情,又能確保中等生以及后進生的學習效果,這樣的教學安排肯定事半功倍。
(二)課堂實施
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情境,把信息技術作為課堂教學內(nèi)容和學習資源的獲取工具,作為情境探究和發(fā)現(xiàn)學習的工具。
現(xiàn)代社會日新月異,然而一直處于象牙塔里的學生,不了解歷史,很難理解選入語文課本的很多課文。信息時代、快餐文化時代,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逐步降低,個中原因是他們?nèi)鄙俦匾娜松e淀。教師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角色,與其抱怨太多,不如在現(xiàn)有的條件技術下,盡可能地彌補學生的不足,增強其閱讀理解能力。信息技術逐步成熟,網(wǎng)上資源堪稱海量,圖文、音頻、影像等更直觀,非常適合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以《紫藤蘿瀑布》一課為例,課文中描繪了生機盎然的紫藤蘿,然而現(xiàn)實中很多學生并未見過該植物,此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提供一些紫藤蘿的圖片,化抽象為直觀,相信多數(shù)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想象宗璞所描繪的藤蘿之美。此外,如上文所提及的第二位教師講解托物言志手法,當學生需要合作探究的時候,再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其提供背景資料的支持,增加課堂容量,這也是語文學科教學信息化的重要方式。
(三)課后復習
多媒體是共享的平臺,可以作為知識構建以及學習反饋的工具。一節(jié)課只有45分鐘,時間有限,課堂容量有限,但課堂上沒有呈現(xiàn)的內(nèi)容就不重要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教師在備課中必須做出取舍,取舍的背后,則需要學生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翻轉課堂、慕課等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了分享與交流的平臺,在復習環(huán)節(jié),教師應適時推送關于教學重點的微視頻,推送與本課有關的內(nèi)容,增加學生的閱讀量。關于“托物言志”的微課以及宗璞的相關文章就非常適合共享到平臺上讓學生加強記憶。有些內(nèi)容,很多學生是不可能一下就理解的,那么課后,教師應精選補充一些與教學重難點相關的資源,讓學生結合實際選擇性瀏覽,增加課堂容量,把課堂“無限拓展”,這是信息化與學科教學融合的重要途徑。
三、大語文教育背景下的語文教學
教育信息化是當今教育發(fā)展的常態(tài),其本質(zhì)是用信息技術促進傳統(tǒng)教學的改革。就課堂實施層面而言,信息技術是手段,學科知識是基礎,自主探究是能力要求。因而探索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方式是教學的當務之急。
語文是一門兼具工具性與文學性的學科。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靠的是教師的“三寸不爛之舌”,但單純靠教師的傾力講解與學生的“洗耳恭聽”,很難保證課堂的高效。“工具性”可能比較好落實,在課堂上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是比較好操作的。那么怎么體現(xiàn)語文的“文學性”呢?
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老師很喜愛一位作者,講起來聲情并茂甚至到了忘我陶醉的境界,而下面坐著的學生卻昏昏欲睡。試問這樣的課堂怎么可能高效?課堂要高效,有一種主張是“學生‘本來就會的不用教,‘教了也不會的則不需要教,教師所要教學的只有‘教完之后學生能夠會的那一部分”。遵循這一教學思路,那語文課堂之外所要求的就更高了,信息技術恰恰為這“課堂之外的語文教學”提供了多種實現(xiàn)的可能。
語文既然是一種工具,勢必要運用到社會生活中,它與社會生活密不可分。而語文的工具性與文學性又相輔相成,聽說讀解能力強的人往往能夠獲得更高的文學素養(yǎng);反之,擁有較好語文素養(yǎng)的人也更容易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大語文時代,“閱讀和觀察正是通往生活的兩條重要渠道,古人中有見識者,都懂得要在‘讀萬卷書的同時‘行萬里路;現(xiàn)代文明則應當充分利用現(xiàn)代的條件,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使語文同社會生活聯(lián)系起來”。是的,只有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才能更好地開辟“第二語文教學渠道”。
當然,我們還要牢記一點:在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課堂不是炫技的舞臺,不是各種教學工具的堆砌與展示。很多事情過猶不及,一線教師在努力實現(xiàn)教育信息化的同時也要考慮“度”的加控,明確把握課程主線,切實做到信息技術為教育服務,為師生服務。
四、結語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這一條路還很長,涉及的問題很多,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需要轉變方式,任重而道遠。就語文學科而言,語文課堂教學是主體,多媒體教具的使用更多的是促進教師與學生的良性互動。希望在推動教育現(xiàn)代化、信息化以及課程改革的道路上,廣大教育同仁能夠集思廣益,“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社會培養(yǎng)出真正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克東.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與方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4):22-23.
[2]張國生.《語文課程標準》與“大語文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04(2):37-40.
作者簡介:林小葉(1989—),女,福建漳州人,福建省泉州市第一中學教師,二級教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