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清
【摘?要】初中語文課堂,既要教給學生一定的語文基本知識,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知識與能力相比,能力要重要得多。搞清“能力”與“素質”的關系,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搞清語文能力的層次結構,能夠更有系統(tǒng)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把握好“講”的分寸,要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有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知識能力;素質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既要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語文知識,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知識和能力這兩個目標已為廣大初中語文教育工作者所公認。然而,什么是語文能力呢?各種能力之間的關系如何呢? 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關心這個問題的教育工作者不乏其人,但在教學實踐中存在著不同的認識。
一、對初中語文教學中“能力”的認識
(一)“能力”與“素質”的關系
能力是由諸多因素構成的。我國進入新時代以來,教育界提出完成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旨在提高我國國民的素質。何謂素質?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漢語詞典》中有明確的解釋,即事物本來的性質。把這一解釋應用到初中語文教育中,可知語文科目的性質,即“語文是學習和工作的工具”。工具的好壞將決定著一個人從事某項活動的質量。掌握語文這個“工具”的能力強,使用得法,那么完成各項工作的能力必然強,效果也必然顯著,反之,則不然。所以,從語文教學的角度講,語文的素質教育也必然從能力的提高抓起。
(二)語文能力及其層次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一些語文教育工作者對語文能力的分類有多種提法。歸納起來,不外乎以下三種類型:①從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出發(fā),把語文能力分為聽、說、讀、寫四種,即“四能說”。②把語文能力分為聽、讀、說、寫、想、看六種,即“六能說”。③按語文訓練項目來劃分,能分出上百種,即“多能說”。以上提法,只是角度不同,并沒有根本上的區(qū)別。探討語文能力及其層次間的關系,便于更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三)有關語文特殊能力的因素
從初中語文的教學實際出發(fā),這里拋開語文同其他學科共同具有的一般能力因素不談,只探討有關語文特殊的能力因素。聽、讀屬于信息接收,說、寫屬于信息輸出。接收與輸出正如人的呼吸,是相輔相成的。在教學實際操作中,它們二者又分為若干個單項能力因素。如聽、讀(信息的接收)可分為正音、正字、釋義、用詞、閱讀等若干個單項能力;說、寫(信息的輸出)可分為說話、朗讀、語法、作文等若干個單項能力。明確了初中語文基本能力與單項能力的層次關系,就能夠較為系統(tǒng)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各種能力。
二、語文課堂要真正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課堂就要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不顧學生的學習狀況搞“一言堂”,主要在于教師對學生主體地位的漠視,沒有體會到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課堂。要真正地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做到如下幾點:①尊重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積極的參與者。首先,教師要學會等待。課堂上讓學生充分去感受,說出自己的觀點,歸納知識點。總結是語文課堂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應把總結的機會交給學生,那么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會得到鍛煉。教師處于點撥的位置,在評價學生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完善、豐富知識。其次,教師要善于傾聽。教師要同學生進行平等地交往。教師過度幫扶,忽視學生理解的個性化,學生在還沒有來得及形成自己的認識前,就先入為主讓標準占據(jù)了大腦,會造成學生思維的惰性。②相信學生,讓學生成為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者。第一,教師要相信學生的巨大潛能,善于發(fā)現(xiàn),積極引導,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的積極性得到發(fā)揮。學生的學習是否成功,同教師的引導與參與是分不開的。教師經(jīng)常傳授結論,會使學生不愿意也不善于對所學內容做深入的思考,這樣的教學對創(chuàng)新思維形成的阻礙是巨大的。學生的答案出人意料,超越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師不能白眼相對,學生能這樣思考,說明他有發(fā)現(xiàn),有創(chuàng)新的潛力。第二,妙用學生的錯誤,機智應對。教師要冷靜反思學生的“錯誤答案”,從多元化的角度去評價,有時候這些錯誤就是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源頭。因此,新課標下的教師應學會反思自己的角色行為,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這樣才能真正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語文能力。
三、初中語文課堂中教師的“講”
教師灌輸式的講解,會影響學生語文能力的發(fā)展。學習徐州市教育局出臺的“學講計劃”以后,教師又走到不敢“講”的另一個極端。這種非此即彼的絕對思維方式同樣是十分有害的,都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另外,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缺乏真情實感,沒有心靈的溝通。沒有感情的語言就如同一杯白開水,淡而無味。一節(jié)課,從頭到尾,教師的語調始終平得如西湖的湖水,沒有泛起半點漣漪。在這樣的課堂上,如何能激發(fā)學生的激情,引起他們的共鳴呢?“提問、舉手、回答、坐下”,這樣的語言溝通就永遠只停留在語言的表象,教師永遠無法洞察學生的內心世界,也許教了幾年的語文,你的講臺下坐的還是一群陌生的學生。事實上,語文課堂不能缺少教師的“講”,只要講得恰當,就能促進而不會影響學生能力的發(fā)展,反而能使學生思維活躍,興趣盎然。如新課文導入,作為語文教師,課堂語言要盡可能有趣。教師語言津津有味,才能提高教學效果。課堂導入要靈活設計,如前后聯(lián)系,輕松導入;情境導入,熏陶感染;設置懸念,激發(fā)興趣。不過,導入一定要體現(xiàn)語言的魅力。比如《范進中舉》中的人物語言,又如《孔乙己》的整體閱讀教學,都要在“趣”字上下功夫。從教學的實際需要去“講”,優(yōu)化教學語言,這樣的“講”將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進而發(fā)展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