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惠敏
(鄭州澍青醫(yī)學高等??茖W校,河南 鄭州 450064)
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指出要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著力構建基于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支持學校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展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教學方法改革,逐步實現信息化教與學應用師生全覆蓋”“推動以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服務教育教學全過程”。
在互聯網+教育迅猛發(fā)展的今天,要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就需要我們推進課堂教學模式變革,改進教學方法,推動教學信息化深入發(fā)展,使傳統(tǒng)課堂向智慧課堂逐步轉變。目前,基于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教學改革案例屢見不鮮,但因學科不同,特點不同,沒有一種教學模式適用于所有課程,這就需要針對某一學科形成更為具體的學科教學模式[1]。本文旨在雨課堂支持下,構建O2O(Online to Offline)生物化學教學模式,通過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的重構,以期改變生物化學不良的課堂教學現狀,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提升生物化學課堂教學效果。
生物化學是研究生物體的化學組成和生命過程中化學變化規(guī)律的科學,其主要任務是從分子水平探討生命現象的本質及疾病的發(fā)生機制[2]。作為高職臨床醫(yī)學專業(yè)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與生理學、微生物學、免疫學、藥理學和病理學等其他基礎醫(yī)學學科有著廣泛的聯系。同時該課程還是臨床執(zhí)業(yè)助理醫(yī)師資格考試的必考內容,對于立志成為臨床醫(yī)師的學生而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然而,當前生物化學實際教學情況卻不容樂觀。
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對信息化的認識還較多停留在講課用PPT的階段,教學方式仍然是填鴨式的灌輸,授課方式單一、枯燥,課堂單聲道,缺乏有效互動,沒有討論,導致學生學習被動。
課堂上教師的授課內容更加偏重于知識的記憶、理解,而對知識的應用、分析、綜合等較高層次的認知重視度欠缺,忽視知識、能力、素質的有機融合,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的培養(yǎng)。
傳統(tǒng)的生物化學課堂教學模式仍以終結性評價為主,而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重視不足,多數學生平時學習積極性不高,考前突擊備考現象嚴重,考后知識點遺忘迅速,不利于生物化學知識的有效掌握和應用。
班級學生較多,師生之間溝通不足,教師難以掌控每一位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更多時候只能根據自己預定的教學計劃安排教學進度,即便做一些調整也只能面向部分學生;教師課堂上課,下課走人,課后答疑受制于時間和空間限制,效果并不理想。
當代大學生屬于“數字原住民”,手機已成為生活中不能缺少的東西。他們越來越習慣并善于從網絡中獲取信息與知識。但與此同時,課堂上不少學生是“手機控”,上課時間也忍不住玩手機,認真聽課的學生逐漸減少,對生物化學傳統(tǒng)課堂教學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對此,很多學?;蚪處煛耙唤酥?,嚴禁攜帶手機進入教室、手機袋等解決辦法屢見不鮮,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收效甚微。
在互聯網+教育迅猛發(fā)展的今天,面對手機“入侵”課堂,與其無效的“堵”,不如因勢利導,借助智慧教學工具,構建新型教學模式,實施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將手機由低頭的工具變?yōu)樘ь^的利器,進而解決上述不良教學生態(tài)問題。
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是2010年8月Alex Rampell提出的一種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商業(yè)模式,本意指電子商務中線上購買線下體驗的一種新型消費方式,目前被廣泛應用于電子商務和服務體驗領域[3-4]。O2O模式應用于教育教學有其適用性,其優(yōu)勢在于能將線上和線下的活動有機結合形成新的模式。而這一教學模式的開展,必須以智慧教學工具為載體。
雨課堂是學堂在線與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辦公室共同研發(fā)的智慧教學工具,它將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融入PPT和微信,搭建了課外學習(online)與課堂教學(offline)間的溝通橋梁,把手機變?yōu)榻虒W工具,連接線上線下互動式教育,有效增強了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滲透力。
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是構成課堂教學的四要素[5],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有機整體。要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就要變革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結構。
教師是課堂教學結構變革的主體。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宰,主要進行知識的灌輸,而在基于雨課堂的O2O教學模式下,教師要轉變?yōu)檎n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咨詢和幫助。課前(online)教師利用網絡與學生進行有效的線上交流;課中(offline)組織學生參與討論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后(online)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靈活的方式及時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這使得教師面臨更大的挑戰(zhàn),因此教師必須加強學習,不斷提高專業(yè)水平和信息化教學素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在與學生進行交流、順利組織教學的過程中達到改革的目的。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是知識灌輸的對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不利于學習效果的提升。而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要以學習者為中心。在基于雨課堂的O2O教學模式下,學生課前利用雨課堂進行線上(online)預習、自測;課中(offline)參與課堂活動,有的放矢地在教師的引導下實現重難點的突破;課后再次利用雨課堂(online)進行學習效果的檢測。此舉讓學生動起來、忙起來,增加學習體驗,提高知識獲得感,變知識的被動接受者為信息加工、知識建構和內化的主體。
高職臨床醫(yī)學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是面向基層從事居民基本醫(yī)療和基本公共衛(wèi)生服務的高素質實用型醫(yī)學專門人才。依據這一培養(yǎng)目標,根據“實用為主、夠用為度”原則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將臨床執(zhí)業(yè)(助理)醫(yī)師資格考試內容有機融入課程標準,優(yōu)化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以崗位為導向、以職業(yè)知識的習得與掌握為目標,將教學重點內容確定為4個模塊,即生物分子的結構與功能、物質代謝及其調節(jié)、重要器官系統(tǒng)的生化、基因信息的傳遞及調控等。根據課程內容制作合理有效且生動有趣的預習課件、微課等信息化教學資源或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線上預習或復習。同時根據教學內容提煉思政元素,實施生物化學課程思政,提高教學質量,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
傳統(tǒng)的教學媒體,如PPT只是輔助教師突破重、難點的形象化教學工具。而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要求教學媒體既能輔助教師教,也能促進學生自主地學。借助我校成熟的校園網絡平臺,建立基于雨課堂的生物化學O2O教學模式,著力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分析、解決問題及創(chuàng)新能力,將生物化學教學內容和臨床應用緊密結合,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體會到生物化學的重要性,并做到學以致用,提高教學效果。課前,通過雨課堂向學生推送一些以PPT或音視頻為主要呈現形式的預習或學習資料,并添加小測試,檢驗學生線上(online)學習或預習情況,教師通過雨課堂獲取信息,及時進行授課方案調整,以提高面對面授課內容的針對性;課中(offline),教師根據學生課前預習反饋情況,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如PBL、CBL、BOPPPS等),與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互動,實施重難點突破;課后(online),通過雨課堂發(fā)布測試題目供學生鞏固復習(見圖1)。此外,利用雨課堂提供的全周期的教學數據,如雨課堂簽到情況;課前線下觀看視頻,完成預習、自測情況;課中答題、互動情況;課后測試作業(yè)得分情況等,進行及時精準的過程性評價。同時化“經驗驅動”為“數據驅動”,讓“教”與“學”更加明了,使教師更為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輔助教師進行教學決策,助力生物化學教學質量的提升。
圖1 基于雨課堂的O2O混合式教學模式
生物化學作為高職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基礎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實施基于雨課堂的生物化學O2O教學模式,變革傳統(tǒng)課堂教學結構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等教學要素,建立新的課堂教學生態(tài),通過精心設計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活動,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學生自主進行知識建構和內化,提高生物化學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