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圣雁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1.019
高中階段是學生意識發(fā)展的關鍵時期,閱讀在高中語文教育甚至高考語文科目中的地位尤為重要。但由于閱讀理解偏差、文章晦澀難懂的情況,閱讀并沒有獲得足夠的關注與重視,甚至無法得到有效落實,使得學生的閱讀仍舊存在問題,且逐漸喪失閱讀自信。
本文主要探究在高中語文課堂中如何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模式幫助學生建立閱讀自信。
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閱讀不僅有助于促進思考,鍛煉邏輯思維能力,還有助于養(yǎng)成自主閱讀的良好習慣,增加自信心,更易與作者產生共鳴,進而增強感情交流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基于此,教師高效率的閱讀教學就顯得格外重要。
多樣化評價教學模式正是有效推進閱讀的好幫手,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自評、組織學生互評、改進教師評價等三大方面,能夠體現(xiàn)新型互動教學模式在學科課程中的重要地位,展示學生全面發(fā)展、個性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還要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有效地激勵學生去探究思考,在評價中產生思維的火花,引導學生走向閱讀自信。
一、引導學生自評,加深閱讀感悟
多樣化評價的第一步,首先從學生主體入手。教師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并且能從多角度去評價、分析自身的感悟,從而加深閱讀理解,代入情感,與文章交融。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從多視角出發(fā),提前進行課程預設,從而在上課時應對學生的不同想法、回答與討論,及時分析學生的自評。
以徐志摩《再別康橋》詩作的閱讀教學為例。詩人徐志摩以詩句營造了一個淡淡憂愁、綿綿情思的離別之景,以自身情感起伏為線索,語言柔和,意象虛實相間,將康橋的美景與想象中的美景交融,細致入微地將對康橋的眷戀、對往昔的追憶、對眼前的離愁,表現(xiàn)得濃郁、雋永,一舉成為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以閉上眼睛細細揣摩其中意味,同時思考一個問題:這首詩美在哪里?是美在其循環(huán)往復的韻律節(jié)奏,還是美在其輕盈柔婉的辭藻,還是美在其渾然一體、浪漫清新的意境,還是美在詩人濃郁真摯的情感?學生思考后,教師公布答案與思路,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與反思,讓學生弄清楚自己的閱讀思路,有哪些新穎獨到的見解。在這樣的自我評價中,學生能夠產生閱讀的自信。
由此可見,學生自評的重要性不容小覷。高中階段的教育應該看重學習方法與學習態(tài)度,通過反思與總結,讓學生明白自身的優(yōu)點與缺點,從而快速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和辯證思維能力,提升閱讀的自信。
二、組織小組互評,展示閱讀自信
語文課程學習有自身的文學性與發(fā)散性。換言之,語文科目不像理科科目有固定的標準答案,它強調的是發(fā)散、辯證的思維,答案不固定,有明確思想,且言之有理即可。教師應該樂于并善于傾聽學生的發(fā)言,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并且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互評,在同窗的協(xié)作、討論、辯論當中,理清思路,加深感悟,以此鍛煉閱讀思維能力,展示閱讀自信。
以《祝?!愤@篇課文的教學為例,在閱讀這篇課文的過程中,有不少學生對祥林嫂這般深受封建思想壓迫的婦女表示同情,認為她們是腐敗、黑暗的封建社會下的底層受害者;但也有一部分同學的側重點不同,認為文章以作者的眼光敘述,主要體現(xiàn)了作者這般受新思潮影響的啟蒙知識分子對當時世態(tài)炎涼的社會現(xiàn)狀的無動于衷與不知所措。當然,兩種看法對于閱讀來說都言之有理,并與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相符。在此背景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成小組,選擇自己認同的觀點進行辯論,闡明自己的觀點并拿出論據,評價、反駁對方觀點時也要有理有據。在互評與辯論中,學生便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自主發(fā)掘閱讀線索,理清思路,鍛煉口頭表達能力,展示閱讀自信。
由此可見,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多維度地思考問題,傾聽學生的發(fā)言,增強其思考能力與自信心,用多樣化的評價促進學生的成長。
三、改進教師總評,給予贊賞鼓勵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除去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的總評也是十分重要。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激發(fā)其學習的潛力,保證其閱讀的興趣,更需要及時提出并指正學生的偏頗之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模式,不吝贊賞和鼓勵。
以閱讀魯迅的《阿Q正傳》為例。多數同學跟隨教材的價值取向,認識到了主人公阿Q的自尊自大、欺軟怕硬的本質是中國封建社會壓迫所造成的,于是對舊中國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境遇表示深深的同情與嘆息。但也有部分同學認為阿Q的自我安慰使他在那個黑暗的時代頑強地生活了較長時間,如果沒有這樣的“安慰”,恐怕他早就死了,由此看來阿Q精神并非完全無用。此時,教師便要通過總評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阿Q悲慘結局的本質原因,將學生的思想引入深層次,使學生明白一味地懦弱順從并不是真正的安身之法,反而會使一個人失去尊嚴與生活的勇氣,這才是魯迅先生行文的線索和用意。
由此可見,教師的總評需要“一碗水端平”。在尊重學生獨特感悟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教材的導向,要結合課文內容與學生體驗,巧妙地傳播教材所倡導的知識與理念,同時及時糾正學生不甚正面的評價,讓課堂成為開放、包容、平等的交流平臺,給予學生足夠的發(fā)揮空間與想象空間,這對提升學生的閱讀自信有極大益處。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作為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充分發(fā)揚自主學習、推陳出新的精神,鍛煉其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從而使學生愛上閱讀,提高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