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霞 馬曉陽 王洪杰 孫猛
[摘 要] 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集中反映了高校教學質量管理工作的理念和思路,是教學評價的依據和基礎。以某學院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修訂為例,闡述了修訂前的理論研究與依據、改進中采取的行動、改進后的思考與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關鍵詞] 課堂教學;教學質量;教學評價體系
[基金項目] 此成果受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項目“基于質量保障的本科教學數據研究”(2019YJ-HDX)資助
[作者簡介] 黃丹霞,北京電子科技學院教務處教師。
[中圖分類號] G642.0?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19-0016-02? ? [收稿日期] 2019-09-13
一、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修訂背景
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是衡量高校教學水平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是教學型高校建設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中心依據,它是評價活動的依據和基礎[1],集中反映了高校教學質量管理工作的理念和思路,對教師教學行為發(fā)揮著直接的導向作用。良好的教學質量評價機制和行之有效的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可以引導教師不斷改進和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進而促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從這個意義上說,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教師教學能力發(fā)展的“指揮棒”,為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改進指明了方向。因此,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以提高教師教學能力,是教學管理中的重要課題。
學院的學生評教工作在每學期期末考試前開始,在選課之前完成。學生通過教務系統,對任課教師開展教學評價?,F行的評價指標體系是2012年底修訂,將原評價指標體系加以細化,加入了反映高等教育規(guī)律的內容,例如教育思想觀念是否體現以學生為本、是否注重創(chuàng)新精神、是否注重發(fā)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等。但是隨著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和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該評價指標體系漸漸顯示出不完善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區(qū)分度較低,教師所得評分十分接近;二是評價結果的利用價值受到影響,每一位被評教師只看到最終評價分數,無法使教師全面正確地認識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更談不上有效的后續(xù)改進措施;三是多個評價主體(專家、干部、學生、教師)對于理論課所用評價指標體系相同?;谝陨喜蛔?,2017年,學院決定再次啟動評價指標體系的改進工作。
二、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修訂的相關舉措
1.前期理論研究與調研。高校的教學質量評價應當對學生的發(fā)展發(fā)揮更有針對性的作用,而不僅僅作為高校行政權力的一種表現形式[2]。學習者必須居于學習過程和教學評價的核心,學習者的反饋對評價來說非常關鍵[3]。近年來,在國際上重視大學生就讀經驗及學習成果的評價項目逐漸興起,并成為國際高等教育質量評估的一大趨勢。國內許多學者也對這一趨勢開展了相關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發(fā)起的CCSS(China College Student Survey,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fā)展追蹤研究調查)項目,即是從學生的角度了解大學里的“教”與“學”,獲取各方面數據從而真切反映院校教育的質量和動態(tài)[4],目前國內已有140多所高校參與。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意見》中提出的基本原則指出:“堅持學生中心,全面發(fā)展。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中心,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學得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p>
綜上,課題組決定在修訂學生使用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時,將評價的角度從“專家評審”向“學生收獲與感受”轉化,以此作為本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修訂的總體指導思想。
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課題組采用廣泛訪問高校主頁、同行咨詢的方式,調研了“雙一流”院校與部分北京所屬高校采用的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作為此次改進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參考;同時也了解了相關的管理辦法,為學院的教學管理提供參照。
2.開展學生座談,了解實際情況。課題組抽取了40多個班級的學生代表分別召開學生座談會,針對近幾年評價分數總體區(qū)分度不高、部分學生反映評價不夠認真的情況,實地調研查找問題。為了使學生能夠暢所欲言,到場學生從名單中隨機抽取。
在座談中,學生踴躍發(fā)言,集中反映了幾點問題:一是每學期為教師打分的最終情況學生得不到反饋,因此評價時缺乏積極性;二是指標體系中的問題太多太復雜,每門課有12個問題,每學期有十來門課。導致很多人在著急要選課的情況下,并沒有認真地進行評價。三是學生出于擔憂,不敢客觀真實地評價。教務系統是實名制登錄系統,學生出于對個人成績的擔憂,不敢如實客觀評價。四是發(fā)現學生對于期末教學評價的了解不夠,有的甚至分不清它和日常教學反饋的區(qū)別。五是學生希望提供匿名反饋的渠道。
3.研究分析、討論與改進。課題組與教務處全體成員一起,對于評價指標體系逐一進行研究分析和討論。從學生學習體驗與收獲的角度出發(fā),使相關評價指標在尊重評價宗旨的基礎上,更加體現學生學習情況,也更加通俗易懂。
在“思想觀念”方面,將原來的“體現學生為本,尊重學生個性,因材施教”“注重創(chuàng)新精神、綜合素質與能力培養(yǎng)”改為學生易于理解和評價的“鼓勵提問、討論、質疑,教給我們學習與研究的方法”。在“教書育人”方面,把“體現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和思想方法”“聯系學生實際,注重思想引導”改為“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注重思想引導,傳播正能量”等。修訂完成后的評價表發(fā)放到各教學部門,廣泛征求意見(見下表)。
三、下一步的工作
通過各方面的調研,課題組成員意識到,質量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固然重要,如何做好宣傳,使學生正視評價工作,提高評價的客觀性;以及如何提高評價分數的利用率,都在評價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做了相關的總結、思考與實踐,使學生教學評價工作相對細化、進一步科學化。
1.提高認識,加大宣傳力度,從而提高學生評價的積極性、客觀性。一方面加大宣傳力度,把常見問題以“開心一問一答”的方式做成合集,請學院團委通過公眾號在評價期間大量轉發(fā)宣傳;一方面對于新生入學教育充分告知,對于班干部更是加強相關的宣傳,增進其對評價工作意義的了解,讓學生充分了解教學評價的意義。
2.降低學生評價難度。一方面通過修訂評價指標體系,使之在保留原有宗旨的基礎上更加通俗易懂;另一方面提高評價界面的友好性,對教務系統進行改造,從逐門課程的流水式評價且評完不可修改,變?yōu)榭蓹M向比較自己給任課教師的打分,并可在提交前隨時調整分數。
3.提高學生評價后分數的利用。教學評價的終極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返回各系的教學評價情況,原只單純地給出總分,系部收到后只作為評優(yōu)依據,對于分數的利用不夠。從教務處與各教研室的需求出發(fā),給出詳細分項,每個教學部門可橫向比較可縱向比較,用于教學研究和改進,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研討。
4.加大學生與教師的日常溝通。在日常教學信息反饋中,教務系統中加入了“匿名反饋”與“實名反饋”選項,并使教師可以進行回復,使師生溝通更加順暢。
5.擬在使用后進行數據分析。課題組擬在評價指標體系投入使用一段時間后,通過數據分析明確其相關性,結合師生反饋開展進一步的修訂和完善工作。
參考文獻
[1]馬鳳倉,楊麗紅.學生視野中的高校學生評教——基于上海XX大學調研數據的實證分析[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9(4):383-387.
[2]章建石.基于學生增值發(fā)展的教學質量評價與保障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69-70.
[3]Muller,D.,Funnell,P.Exploring Learners' Perceptions of Quality[C].Paper Presented at the AETT Conference on Quality in Education,University of York,1992,(4).
[4]史靜寰.走向質量治理:中國大學生學情調查的現狀與發(fā)展[J].中國高教研究,2016(2):37-41.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Centering on Learning Effect
HUANG Dan-xia, MA Xiao-yang, WANG Hong-jie, SUN Meng
(Academic Affairs Office, Beijing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Beijing 100070, China)
Abstract: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reflects the ideas of teaching quality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 is the basis for teaching evaluation. Taking the revision of a college's evaluation system of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as an example, the thesis expound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basis before revision, the actions taken for the improvement during revision, the reflections and the work direction after revision.
Key words:classroom teaching; teaching quality;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