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勝男
顯然,陪餐,不僅僅是和孩子一起吃飯。就話題所反映的情況來看,如何更好地發(fā)揮陪餐的意義和作用,我們還需從《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找到突破口。除了陪餐前嚴選食材、監(jiān)督制作、保障食品安全,陪餐后及時反饋、適時調(diào)整、保障幼兒健康,我們還格外重視陪餐中的教師身教,借助陪餐養(yǎng)成幼兒的良好健康習慣。
進餐動作?!吨改稀芬笮“嘤變耗苁炀毜赜蒙鬃映燥?,中班幼兒會用筷子吃飯,大班幼兒能熟練使用筷子,并建議教師為幼兒示范拿筷子的正確姿勢。無論是哪個年齡段的孩子,都存在動作發(fā)展弱、技能掌握不熟練的個別孩子。此時,陪餐教師可以坐在他旁邊,讓孩子近距離地觀察教師的動作,以眼神或動作鼓勵孩子,對于能力弱的孩子,可以手把手地教授抓握技巧,從而幫助幼兒形成正確的抓握姿勢。
進餐習慣。同時,教師可以借助陪餐契機,以身作則,營造文明進餐的良好氛圍,幫助幼兒養(yǎng)成好的進餐習慣。比如,“食不言,寢不語”,安靜進餐;一手扶碗,一手進餐,避免潑灑;骨頭、瓜殼等殘渣按要求放置于骨碟中,保持桌面、地面及自身衣物清潔;對于較燙的食物,先吹吹或者放涼后再吃,避免燙傷……
飲食習慣?!吨改稀芬?,幼兒不偏食、挑食,喜歡吃瓜果、蔬菜等新鮮食品,不暴飲暴食,吃東西時細嚼慢咽。為了幫助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我們根據(jù)各年齡段幼兒特點,結(jié)合陪餐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
小班,我們利用紙箱板創(chuàng)設(shè)“陪餐臺”這一情境,有時,陪餐教師根據(jù)當天食譜,提前錄制視頻,鼓勵幼兒和老師一起找一找、玩一玩、嘗一嘗今天要吃到的蔬菜寶寶,幫助幼兒認識、熟悉各種蔬菜;有時創(chuàng)編一些兒歌,比如“吃豆豆,長肉肉,不吃豆豆精精瘦”,“小白兔,白又白,愛吃蘿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愛”,引導(dǎo)幼兒愛吃各種蔬菜。
中班,我們嘗試發(fā)揮幼兒的主體性,鼓勵幼兒和教師共同設(shè)計、參與“我種我來嘗”“參觀菜場”等活動,幫助幼兒認識、了解各種食材的營養(yǎng)價值。如,在中班自然角中,孩子們嘗試種植土豆、西紅柿等蔬菜,通過種植、照料、觀察、收獲、邀請陪餐老師品嘗等一系列活動,認識蔬果、了解營養(yǎng),快樂進餐。
大班,我們開展“自制炒飯”活動,進一步激發(fā)幼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教師為幼兒講解肉、蛋、奶、果蔬等食物的營養(yǎng)價值,并提供常見和吃過的西紅柿、胡蘿卜、洋蔥、豌豆、肉丁等食材,鼓勵幼兒自選食材、自由搭配,交由大廚幫忙制作營養(yǎng)餐,在此過程中,幼兒通過親身實踐,了解食物營養(yǎng),搭配食材顏色,最后和陪餐老師一起品嘗,邀請陪餐老師從色、味、量等角度進行分享和評價,進一步了解食材的搭配原則:同種類食材避免重復(fù)搭配、葷素搭配適宜、盡量多選用更為健康的生鮮食材、顏色搭配適宜,以吸引幼兒……
進餐積極性。在此基礎(chǔ)上,孩子們還跟陪餐老師提出“我來點菜”的要求,讓陪餐老師記錄下他們最喜歡的菜品和食物搭配,并交由食堂制作。如此,孩子進餐的積極性大幅提高,和陪餐老師一起吃飯成了他們最期待、最快樂的事。
師者,以身作則,文明進餐;幼者,有樣學樣,珍惜食物,膳食均衡。有的孩子還會把好習慣帶回家。如此,便是陪餐的更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