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勇
科學思維是科學探究的核心和靈魂,缺少了科學思維的活動只是一種形式上的探究,科學教育的過程要真正體現(xiàn)科學探究的本質,就必須把焦點置于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上。加強學生作為探究科學原動力的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應該是我們對科學探究教學更深層次的思考。
一、合理安排探究,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形成
在探究各種科學現(xiàn)象的思維過程中,引導學生對于探究問題一個接一個地發(fā)現(xiàn),好比在兒童面前點燃起思考的火花。只要點燃這種火花,學生就想知道得更多,就想更深入地思考新的現(xiàn)象。這種意愿就是加速思維過程的活動性和推動力。
例如一位教師在講授《改變陽光的傳播路線》時,就從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這一目的出發(fā),在研究平面鏡“反射”這一性質時通過有梯度的探究活動,來點燃其思維的火花?。
探究活動以“點亮綠燈”導入,教師在黑板上貼紅綠兩個圓形卡片,分別代表紅燈綠燈,然后將光照向紅燈,啟發(fā)學生思考如何在手電筒方向與位子不變的條件下,把照在紅燈上的光也照到綠燈上。這一活動讓學生很容易想到了用平面鏡,從而初步感知用平面鏡改變太陽光的路線;“照亮陰影里的小球”這個活動通過照亮較暗的地方的物體,明確了平面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暗箱尋秘”的活動告訴了學生:看到物體的科學本質是因為物體發(fā)出的或反射的光進入我們的眼睛。接下來“看腦后頭發(fā)”?的活動是利用平面鏡兩次反射,提升了操作難度,也是對反射更深入的理解;最后“隔物看人”?是通過看被障礙物擋住的物體,引起學生對反射角度的思考,從而實現(xiàn)了對知識的進一步拓展運用。這樣教學層層遞進由淺入深,學生思維得到有效訓練。
在教學過程中按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過程設置有研究價值的情境和活動,讓孩子能夠“模擬”?類似科學家進行科學發(fā)現(xiàn)的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科學思維的運用。
二、有意制造障礙,實現(xiàn)思維的深入展開
科學思維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因為—所以”的過程,而是一個不斷激起矛盾并解決矛盾,經(jīng)歷著“清晰—模糊—清晰”的復雜過程,從而達到的是一種思維的深入與明朗。
下面是一位教師在教學《鐵釘生銹了》一課時的教學片段:
師:鐵和鐵銹有哪些不同呢?
生:顏色不同,我看到鐵銹是有點紅色的,而鐵是白顏色的。
生:硬度不同,鐵銹容易掰裂,而鐵很硬。
生:重量不同。
師:重量不同,你怎么才能證明自己的觀點呢?
生:找兩塊模樣完全一樣的鐵和鐵銹,然后稱一稱就行了。
師:很難找,是不是要用黃泥在鐵銹上做一個模子,然后灌進鐵水,冷卻后,取出鐵,再稱稱比較重量,我們還得找冶煉廠幫忙。有沒有簡單的辦法?
生1:找一塊鐵塊,然后平均分成兩塊,一塊不生銹,另一塊讓它生銹,然后比較重量就可以了。
師:但是,還要切割,鐵可不比紙張哦,要找專業(yè)工人幫忙。還有沒有更簡單的呢?
生2:找兩個鐵釘,重量一樣的,然后讓一枚生銹,一枚不生銹。這樣方便多了。
師:還真是方便呢,這樣大家都很容易做到了。
生3:老師,只要一枚鐵釘就行了,先稱出重量,記錄下來,然后讓它生銹,到銹蝕了,再稱出這枚鐵釘?shù)闹亓?,就能比較出來了。
師:這個方法更簡便了。同學們真是厲害哦,原本復雜的方法,現(xiàn)在這么輕而易舉就解決了??磥砦覀兺瑢W們的思維已經(jīng)嚴謹了。
學生的思維不斷地沖突與碰撞,驅動著研究活動不斷深入,并隨著引導,學生的思維伴隨著活動一步步走向深入,逐漸認識到事物現(xiàn)象后面的本質,思維呈螺旋式上升。
三、在科學探究中延伸科學思維
科學探究不是局限于一個科學概念、一節(jié)課、一本教材。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曾經(jīng)說過:“每個人在他們幼年的時候都是科學家,因為每個孩子都和科學家一樣,對自然界的奇觀滿懷著好奇和敬畏?!北3趾⒆拥倪@種好奇心就成了老師的重大責任,而這種好奇心,往往是學生不斷生成科學思維的搖籃。
在《冷水和熱水》一課中有一個“讓學生觀察冷水在熱水里受熱發(fā)生了哪些變化”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主要是關注冷水受熱膨脹,體積變大,重量不變,沉浮改變的科學現(xiàn)象。這位教師處理得當:
師:由于水是透明的,不易觀察變化過程,誰有好方法?
生:將塑料袋中的水染色。
師:對呀,這位同學很善于思考,會思考才會有進步。
(學生小組實驗:將冷水袋放入熱水杯中觀察……只一瞬間,顏色消失了。)
學生驚嘆起來,顏色變沒了,真奇怪!
(“顏色消失之謎”出乎意料,也偏離了教學內容,但研究這個問題以他們的現(xiàn)有水平是無法達到的。不能重點研究,又不能置之不理。如何巧妙處理?)
師:顏色為什么會消失?你能有根據(jù)地推測嗎?
生:顏色蒸發(fā)了。顏色被熱水溶解了。鋼筆水跑到熱水中去了。
(對于這些猜想有學生馬上給予了否定)
生1:不可能跑掉,小塑料袋是密封的。
生2:燒杯里的熱水沒有變藍,如果跑出來不應該會變色嗎?
師:看來我們一時還解釋不清,我們還需要很多的證據(jù)。我們可以多做幾個實驗,也可以查閱資料或者咨詢爸爸媽媽并把這個過程記錄下來??凑l能揭開這個秘密!
課后,學生紛紛找教師匯報。
生:我們發(fā)現(xiàn)黑鋼筆水顏色變淺了。
生:我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純藍鋼筆水顏色不穩(wěn)定,我爸爸把他收藏的筆記給我看,發(fā)現(xiàn)好多字跡不清了。
生:我們推測顏色消失與熱有關,上網(wǎng)查到,“物質由微粒構成,遇熱后特別活躍,很不穩(wěn)定……”
鋼筆水遇熱顏色消失真的很復雜,涉及了很多知識,這是學生暫時無法理解的,但他們通過探究,收獲的不單純是書面的科學概念。一個探究主動意識的形成,一個探究方法的運用,對學生思維發(fā)展更有效,科學知識就是在不斷發(fā)現(xiàn)中不斷積累豐盈的。
抓住科學課堂每一個探究契機,還原科學的本質。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養(yǎng)成,帶給學生的是探索科學未知世界的濃烈興趣和不竭動力,使他們不懈地追求在科學求知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