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紹健
現(xiàn)在說起市面上的車,絕大多數(shù)的家用車都是采用前置前驅的布局,甚至像寶馬這樣主打運動的品牌也將入門級車改成前置前驅的驅動機構,害我們很容易就認為前置前驅才是汽車的主流,但其實往前追溯,后置后驅才是汽車的起點。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第一臺車是奔馳發(fā)明的,當時卡爾本茨以白行車為原型,將后輪變成兩個,并在后輪中間加上自己設計的發(fā)動機,從此揭開了汽車在人類歷史舞臺的序幕。當然有人會覺得這車象征意義大于現(xiàn)實意義,那我們再看奔馳另一款車——1894年推出的奔馳VELO,這是世界上的第一款量產(chǎn)汽車,也是奔馳的第一輛4輪汽車,因為該車采用的是馬車的設計思路,因此延續(xù)了后置后驅的結構布局。
當然,這臺連轉向機構都還是原始轉盤的車,和我們現(xiàn)在駕駛的車相比除了四輪結構外,確實沒太多相似之處,但是因為其30km/h的最高時速,不高的生產(chǎn)成本,因此還是吸引了眾多消費者青睞。而當年德國送給慈禧的那輛奔馳,也正是這臺VELO,如今在北京頤和園博物館內(nèi)還能看到呢!
1892年法國誕生了一家名為潘哈德的汽車公司,它們的第一款車Type A1顛覆了之前的汽車設計,雖然車身結構還是擺脫不了馬車的影子,甚至車輪也是馬車的樣式,但是該車卻是把發(fā)動機放在車頭,采用前置后驅的驅動結構,并且該車底盤高度有所降低,采用方向盤替代方向桿,甚至發(fā)動機還配有散熱格柵……,種種結構都與現(xiàn)代汽車有很大的相似處。當然,不得不承認,雖然驅動結構有了質的升級,但是當時的技術與工藝仍擺脫不了馬車時代的影子,并且借鑒自行車的痕跡依然明顯,例如Type A1就是采用鏈條來將發(fā)動機輸出動力傳遞到后輪驅動車輛。
采用四驅的車主要分兩類,一類是我們熟悉的越野車,另一類則是為了運動的性能車,雖然兩者應用場景完全不同,但目的都是一致的,為了壓榨出車輛更極致的性能表現(xiàn)。而說起四驅車的起源,還是不得不提越野車了。
1907年,戴姆勒接到德意志帝國殖民部下達的任務:為西南非洲的殖民地設計一款公務用車,該車必須要能適應當?shù)貝毫拥穆窙r。在這樣的要求下,戴姆勒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輛四驅車:DernburgWagen。這車的特點首先是采用了全時四驅以及四輪轉向黑科技,基本能夠做到在荒漠中暢行無阻,其次是該車的動力傳輸及關鍵部件安裝了流沙防護罩,能夠保護車輛不會在極端環(huán)境中受損害,再加上一臺6.8升四缸發(fā)動機帶來的“蓬勃”動力,基本在非洲是暢通無阻的。
除了車上配備的黑科技之外,4900×1420×2700mm的夸張車身數(shù)據(jù)及3.6噸的整備質量讓該車看上去有如鋼鐵怪獸一般,因此Dernburg Wagen當初可是給非洲人民留下了不小的陰影。不過,這車的歷史意義也是非凡的,四輪驅動車輛的存在價值從此被世人肯定!
不得不說汽車工業(yè)能取得巨大的進步是離不開法國人的!1934年,法國雪鐵龍車廠推出一款名為Traction Avant的車型,一亮相就備受好評,“新穎、大膽、豐富獨特,對過去的超越”等等贊譽不絕于耳,而能收到這么多好評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世界上第一輛前輪驅動的汽車,而它的名字Traction Avant翻譯過來就是“前輪驅動”。這車在當時可謂風靡一時,主要得歸功于其前置前驅的傳動布局,前驅的結構取消了縱貫車身的傳動軸,這讓車身的重量明顯下降,并且底盤高度也大幅降低,不僅讓該車在高速行駛時更加穩(wěn)定,并且也有效降低了生產(chǎn)成本與車輛價格。
但其實在Traction Avant推出的6年前,1928年的法國一家名為特拉克達(Tracta)的廠家就已經(jīng)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前驅汽車,但無奈TractionAvant做得更好,更受歡迎,自然也就更被推崇。而在這車23年的漫長生命周期里,甚至曾作為法國戴高樂將軍的座駕存在過,這也為歷史上第一臺前驅車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雖然保時捷911是歷史傳承最悠久的一款經(jīng)典跑車,但說到其車身結構,還是會讓人感覺遺憾,后置后驅的布局讓它的車尾過于笨重,還沒達到真正的完美。而在那個年代,哪怕法拉利也沒研究出一個完美的機械布局,直到1966年日內(nèi)瓦車展上蘭博基尼Miura的出現(xiàn),才又一次引起了巨大的轟動,超級跑車也才于此時誕生其標準配備——MR中置后驅。
其實在1965年的都靈車展,蘭博基尼就展示了一個中置發(fā)動機單體式底盤跑車P400。但直到日內(nèi)瓦車展,費魯吉歐·蘭博基尼才決定量產(chǎn)這款超跑史上劃時代的超跑Miura。要注意的是,Miura的中置發(fā)動機是采取橫置安裝,與如今一眾超跑的縱置發(fā)動機略有不同!
在Miura誕生之前,中置發(fā)動機的車其實已經(jīng)有了,但都是Ford GT40、Ferrari 250這樣的勒芒賽車,民用車卻是沒見到有車采用這種結構布局。炫酷的外觀、低矮的車身、中置V12發(fā)動機,Miura的出現(xiàn)不僅開創(chuàng)了中置發(fā)動機雙座市售跑車的先河,基本也奠定了超跑的姿態(tài)。時至今日,這樣布局早已見多不怪,法拉利488 Pista、邁凱輪720S、蘭博基尼Hurcan不外如是。
以上所說的幾種車輛結構布局是目前比較普世的認定,并且發(fā)動機放在車身哪個位置,在如今的科技之下也不一定主導車輛操控性,因此我們就不對發(fā)動機位置布局多作探討,只針對前驅、后驅、四驅三種驅動方式,來進一步談談不同驅動對于車輛不同操控特性所造成的影響,以及人類憑借哪些科技手段克服操控限界,讓車開起來越來越快、越來越安全、越來越有樂趣。
起點:RR(后置發(fā)動機后輪驅動)
時間:1886年
代表作品:奔馳一號
里程碑:FR(前置發(fā)動機后輪驅動)
時間:1892年
代表作品:潘哈德Type A1
功能目的:4WD(前置發(fā)動機四輪驅動)
時間:1907
代表作品:戴姆勒Dernburg Wagen
變革:FF(前置發(fā)動機前輪驅動)
時間:1934年
代表作品:雪鐵龍Traction Avant
超跑定義:MR(中置發(fā)動機后輪驅動)
時間:1966年
代表作品:蘭博基尼Miu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