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喜紅
【摘 要】教學《雖有佳肴》后,筆者認為教和學之間是十分復雜卻又相互依存的辨證關系,首先筆者認為教即教學,學即學習,所以筆者先從教學與學習的角度論述兩者之間是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依存關系;其次筆者認為教即教師,學即學生,從教師與學生的角度論述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與作用。
【關鍵詞】教學;學習;教師;學生;教學相長
《禮記.學記》中提出“教學相長”的觀點,在語言文字的演變過程中,又將其納人成語之中,一直延用至今。要追溯它的內涵,首先應從其本意人手,“教學相長”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是這樣解釋的:通過教學,不但學生得到進步,教師自身也得到提高。但隨著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人們又為它附著了不少新的含義,大致有以下幾種:
第一,相對教師自身而言。對其又有以下幾種不同的理解:一、“教”即教育實踐,“學”則為教學理論。它們在教學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著“源”與“流”的關系,教育學發(fā)展的“源”在于教育實踐,即“教”上。教育實踐不僅是教育理論的源泉,而且是檢驗教育理論正確與否的標準。但當某一教育理論形成之后,就成為影響以后教育思想發(fā)展的“流”,成為現成的思想體系,反過來指導教育實踐的發(fā)展。教育實踐總是要在一定的教育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經過實踐,最后對原有的教育理論作補充、修改或者突破,以至否定原有的教育理論,而提出新的思想體系。教育學就是在這樣的實踐和理論相互作用、不斷反復而螺旋式上升和和諧發(fā)展的。教師也只有調解好“教”與“學”的關系,才能促進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二、“教”主要指教師的教學活動,“學”為教師的求知活動。首先,教師的教學活動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積累知識的過程。在教學活動中,我們可以把以前較為軸象的理論形象化,具體化,將以前華而不實的東西加以充實、加以內化,這樣,教與學,相互助長,才能促成知識的全面化,系統(tǒng)化。其次,教師的教學活動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探究、不斷進取的過程?!秾W記》中有這樣一句話:“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這句話我認為說的很好。如果我
們一味地追求一些空洞的理論知識,那么只會導致我們實踐活動的無所適從,教學實踐的盲目性?!敖獭焙髣t“知困”也,在未“教”之前言“困”是空談,只有自己親身體驗了,知其難,察其不易,才能“自反”;同樣,“學”才知“不足”,學生只有在學習的過程中,才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才能發(fā)覺自己的不足之處,加以更正,達到完善程度。期間,這就涉及到是不是學以致用的問題,學會又會用并且還用得恰到好處,“教”與“學”就達到了完美的結合。無疑會為教育教學的發(fā)展帶來推動作用。
第二,相對教師和學生兩者而言。也就指的是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活動兩者之間的關系問題。首先,要看教師和學生的配合情況、學生的參與情況以及教學活動給學生的影響,這便涉及到教育教學的質量問題?,F代教育并不同以往的傳統(tǒng)教育,傳統(tǒng)的教學由于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未來的發(fā)展;現代教學截然相反,它更注重學生自身的長遠即他們未來的成長發(fā)育。現代教學本質上是由教師組織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有效學習的活動過程,認為教學的本質是“對話”,是“交流”,是“溝通”,認為教學實際上是師生以教學資源為中界的影響過程,是一種特殊的人際交往活動。談到“交流”與“溝通”這就涉及到“情”的話題??唇處熢诮虒W過程中,是否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是否尊重學生的人格,是否做到以禮服人、以情感人,是否建立起合適的適合學生發(fā)展的環(huán)境。同樣要傳授一篇課文,不同的教學方式,又有不同的收效,只有注意到這些,才不會在教育教學不斷改革的大潮中變得茫然,才不會“沉淪為一棵枯榮隨風的草”,這樣處理好了“教”與“學”的關系,才能推動教育教學的良性發(fā)展。
上面談到了“教”與“學”關系中的兩種觀點。不論哪一種,“教”與“學”總是相互促進,相互發(fā)展的,它們之間是辨證統(tǒng)一的關系,對于任何一面,我們都不能忽視,也更要正確認識對待教師與學生。
一、教師
教師職業(yè)是學校教育出現以后才有的。所以教師是以學校為工作場所,對學生進行教育,使他們成為一定社會需要的人才和主要任務的專業(yè)人員。教師工作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承擔的,只有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受過專門的教育訓練,并通過教師崗位職務考核的人員,才能擔任教師工作。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現代化教育技術的日益廣泛使用,下一代可以從其他教育途徑直接獲取知識,有人便認為教師的職業(yè)將被電腦取代,這是不正確的。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榜樣影響、感情激勵、品德培養(yǎng)等等,是任何機器都代替不了的。現代化教育技術只能作為教師教育活動的輔助手段,而不能取代教師本身工作,更不能取代教師的職業(yè)。
二、學生
學生是教育的對象。學校領導和教師要使學生在德、智、體幾方面健康發(fā)展,就必須了解和研究學生,明確學生的主要任務,正確認識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學生是從事學習的人,是教育的對象。所以,在教育雙邊活動過程中,學生必然處于受教育的地位。但學生不是被動裝填知識的“容器”和接受教訓的“聽話機”,而是活生生的社會之人,是有自覺能動性的主體,學生學習雖有教師指導,但畢竟要他們自己來進行學習活動,因為他們是學習的主人。這是因為:第一教師的作用是外因,教師對學生施加的影響只有通過內因——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積極發(fā)展才能實現。第二,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他們學習的進步,內容的安排,方法的運用等等都要其制約。第三,教師指導下,學習間接領會和掌握知識,還是靠自己獨立的學習,而不可能由教師包辦代替。正如陶行知所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苯處煹慕虒W要從教會學生學習出發(fā),使他們成為真正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