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鵬
沒想到,被認為是美食大國的中國卻兩次栽在“吃”上。
17年前,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爆發(fā)驚動全國,武漢病毒所歷時多年終證實罪魁禍首來自野生動物蝙蝠。
而非典的傷害隨著時間推移而淡忘,“野味”卻以似曾相識的方式卷土重來。17年后,一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將隱匿于陰影之中的野味問題再次公之于眾。
很多年輕人在向家里的老年人陳述疫情嚴重性的時候,往往是以“又一次非典”來類比。確實,兩者有著太多的相似,相似的病毒,相似的起因?!安目谌搿边@句中國古語,在這里再一次驗證,兩次疫情都是因為吃野味……
自疫情爆發(fā)以來,“野味”也因此成為疫情相關搜索第一熱詞。
“發(fā)動災難病毒的宿主,今天是果子貍,明天就可能是穿山甲,后天有可能是眼鏡蛇,等等。最可怕的不是這些野生動物,而是人類自身的“入侵”行為。環(huán)保的我們、文明的我們、法治的我們,不要再打野味的主意了———約束我們的胃,管好我們的嘴!”
這段帶有號召和勸誡意味的文字,是《半月談》于2003年7月發(fā)表的《禁食野味:管好我們的嘴 遠離人體“生物炸彈”》中提到的。那時,非典剛剛過去,在社會各方面的快速復蘇中,舉國也在反思,結論之一正是拒絕野味。
這則媒體報道的開頭,是廣州市林業(yè)局對野生動物綜合交易市場的突擊檢查結果——非典疫情首發(fā)于廣東省,源頭是攜帶了蝙蝠身上病毒的果子貍。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說,人類唯一能從歷史中吸取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都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在野味上,這句話得到了驗證,通過百度搜索大數(shù)據(jù)可以發(fā)現(xiàn),在有記錄的2011年至2019年間,果子貍的搜索指數(shù)整體呈上漲態(tài)勢,在較低的2011年、2012年后,于2013年、2014年、2016年出現(xiàn)明顯上漲,此后保持相對高位。
后來,雖然具體的野生動物沒有得到查證,但此后有研究指出,蝙蝠和水貂可能是2019-nCov的兩個候選感染庫,兩者都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中間宿主。
不得不說,有些人對野味有著“變態(tài)”式的執(zhí)著,無論是中國文化思維下根深蒂固的“吃啥補啥”“以形補形”,還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返璞歸真,最終讓很多人將吃野味習以為常。
“天上飛的不吃飛機翅膀,地上跑的不吃汽車輪胎,4條腿的不吃桌子,兩條腿的不吃同類”,這是廣州人津津樂道的。在此次的疫情焦點華南海鮮市場,曾經(jīng)有一份網(wǎng)傳菜單,鼠、狗貍獾、豬貍獾、果子貍、狐貍、樹熊、孔雀、大雁等野味均在其中。
文明與野蠻之間,只隔了一個野味的距離。從互聯(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了解到“買”方的信息,希望這樣能延長這一有效期——通過大數(shù)據(jù)找到是誰在吃,在吃什么,哪些人對這一問題敏感。
1. 誰在吃
通過搜索大數(shù)據(jù)來看,“南方人愛吃野味”這一刻板印象,一定程度上是正確的。記者通過對“野味”的百度指數(shù)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28日的搜索指數(shù)人群分布,排名靠前的是廣東、山東、江蘇、浙江、四川、河南、河北、福建、北京、上海。值得注意的是,在上一次非典疫情中跌了大跟頭的廣東,雖然在疫情后進行了控制,但似乎并沒有阻擋人們對“野味”的關注。
2. 什么野味
記者借助百度大數(shù)據(jù),從關于“野味”的近7天搜索需求圖中發(fā)現(xiàn),“野味有哪些”“果子貍”“野雞”等搜索指數(shù)較高,近期與“野味”關聯(lián)較強、上升趨勢較明顯的是“蝙蝠”“果子貍”“竹鼠”等與疫情有關的內容。而在更早前,與“野味”相關的需求詞條較為正常,相關詞是“竹鼠”“果子貍”“野雞”“山雞”等,再往前7天的詞條與此相似,包括“麂子”“熊掌”“黃麂”“野生動物”“猴腦”“口腹之欲”等。不幸的是,這些動物正是所謂野味愛好者的“最愛”;在相關聯(lián)的詞條中,有著研究怎么吃的“油炸”,也有在考慮如何滿足這些人口腹之欲的“養(yǎng)殖”……
令人欣慰的是,“我們一起對野生動物交易說‘不”的環(huán)保頁面,頁面顯示,目前超3萬受保護或禁售物種實現(xiàn)全平臺禁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