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富榮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
交流預習內(nèi)容;認讀生字;了解課文內(nèi)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交流資料
1.出示恐龍化石圖片,導入新課:請大家看課件,這是一張在中國遼寧省西部地區(qū)拍攝下來的,保存有羽毛的恐龍化石照片。從照片上,你看到了什么?(模模糊糊地可以看到恐龍化石上留有的羽毛印痕)這證明有的恐龍長有羽毛,說明它會長翅膀;有翅膀,恐龍就會飛。同學們現(xiàn)在常見會飛的動物是什么?鳥與會飛的恐龍的關系非常親密,大家想不想進一步了解?
2.小組交流:請同學們把昨天搜集到的與恐龍有關的資料在小組內(nèi)進行交流。
3.指一兩個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資料的要點,引出課題:飛向藍天的恐龍。
【設計意圖:展示化石圖片,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交流資料,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搜集資料的好習慣?!?/p>
二、學習課文,認讀字詞
檢查預習,小組認讀字詞。
1.認讀詞語。
正音:“凌、盈”等是后鼻音,“演、敏”是前鼻音, “嶄”的聲母是翹舌音。
2.現(xiàn)場演練,書寫生字(重點):
恐 兇 笨 鴿 僅 頓 描 繪 噸 盈 敏 捷 嶄
要求:做到筆順正確,筆畫舒展,結(jié)構(gòu)緊湊。
小組派代表上臺板演:兇 頓 ?盈 ?捷 ?敏
3.小組搶答,根據(jù)意思說詞語。
【設計意圖:檢查預習、小組交流、小組展示等,能激發(fā)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意識;現(xiàn)場書寫容易寫錯的字,便于師生指出糾正,也是落實課標要求堂堂練寫的精神。】
三、小組探究,厘清脈絡
1.自由讀課文,把句子讀通讀順,難讀的句子反復多練。思考:課文主要講了哪些內(nèi)容?你了解到什么,還想知道什么?
(生互助解決這些問題)
2.交流討論,試著分段。
小組交流:這篇說明文分幾個自然段寫,哪些段落可以合并成一個自然段,并說說段意。
【設計意圖:讓學生再讀課文,質(zhì)疑問難,小組成員互幫互學等,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p>
四、熟讀課文,展示成果
各小組成員先自由讀(選讀不熟練的長句子)——再代表讀,比比誰讀得好——小組賽讀,最后請各小組有感情朗讀(選部分段落)。
【設計意圖:朗讀是閱讀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小組賽讀能激發(fā)學生的讀書熱情和競爭意識?!?/p>
五、布置作業(yè)
1.書寫生字。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
研讀課文重點句,體會引導學生揣摩課文準確生動的語言;學寫有表達特點的句子;復述恐龍的演化過程。
【教學過程】
一、聽寫詞語
二、研讀課文,揣摩詞句的意思
1.導讀第1自然段。
出示重點句:
讀一讀,比較下面三個句子有什么不同?哪一個句子寫得好,為什么?
課文句: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jīng)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改動一: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經(jīng)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改動二: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只經(jīng)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教學預設:
師:誰來讀這三句話?
(生讀,師正音:翱áo翔。)
師:通過比較,你們發(fā)現(xiàn)這三個句子有什么不同?哪一個句子寫得好,為什么?
生:我發(fā)現(xiàn)課文的句子寫得好,多用了兩個詞語,一個是“一支”,一個是“漫長”。
師:改動后的第一個句子中,不用“一支”好嗎?
生:不好。
師:你說得對,課文句子中“一支”這個詞的使用相當精準,作者用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告訴大家,不是所有的恐龍都能演化成鳥兒,而是一部分種類的恐龍演化成鳥兒。改動后第二個句子與課文中的句子相比較有什么不同?
生:改動后的句子是“恐龍的一只”,和原句比較,恐龍的數(shù)量不一樣多。
師: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體會得真準確。不能說“恐龍的一只”,我們應該說是“單只恐龍”?!耙恢А笔侵覆糠值囊馑迹耙恢弧笔菃沃坏囊馑?,就在于數(shù)量上的多少不同。像課文這樣用詞精準的地方還很多,我們要多加留意,仔細區(qū)別它們的異同。大家把課文的這句話再讀一讀。
(生有味兒地讀這句話)
師:下面大家默讀課文第2自然段,用心找出類似用詞精準的地方,把它圈畫出來,體會它們在表達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學,師輔導。)
【設計意圖:精讀、研讀有表達特點的重點語段,在這樣的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體悟,感受到作者用詞之精妙?!?/p>
2.導讀第2自然段。
教學預設:
師:哪位同學能從第2自然段中找出作者有哪些用詞準確的地方?
生:我找出了“很可能”“一直”“首次發(fā)現(xiàn)”“頓時”等。
師:你能說說它們的意思嗎?
課件出示:
比較句子,說說它們意思上有什么不同?
科學家們提出,鳥類不僅和恐龍有親緣關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后裔。
科學家們提出,鳥類不僅和恐龍有親緣關系,而且就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后裔。
教學預設:
師:我們一起看這句話,為什么要用“很可能”一詞,不用行嗎?用“肯定”行嗎?
生:“很可能”表示不一定,還沒確定。
生:如果不用“很可能”,就是表示鳥類和恐龍有親緣關系,就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后裔。
師:還可以怎么說?
生:而且把這種關系說絕對了。
師:是的,在沒有找到證據(jù)之前,說話不能絕對,絕對了就有可能犯錯。同學們讀得很認真。下面還有哪些用詞精妙的地方?
課件出示:
20世紀末期,我國科學家在遼寧西部首次發(fā)現(xiàn)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龍化石,頓時使全世界的研究者們欣喜若狂。遼西的發(fā)現(xiàn)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jù),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涂上了點睛之筆。
小組探究:
(1)說說“首次發(fā)現(xiàn)”“欣喜若狂”“點睛之筆”在文中的意思
(2)什么原因使全世界的研究者們欣喜若狂?為什么遼寧西部發(fā)現(xiàn)的保存有羽毛的恐龍化石是給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涂上了點睛之筆?請大家把有關內(nèi)容畫出來。
生:(讀句子,聯(lián)系上下文回答,先后感悟)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fā)現(xiàn)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龍化石時,令研究者們欣喜若狂。幾百年來,科學家辛勞的研究沒有白費,科學家的假說終于得到印證……
師:如今有關恐龍的動畫片、科學幻想故事的素材,均是來自科學家研究的成果,如果沒有科學家的研究結(jié)果,就看不上這些作品。所以說搞科學研究一定要不惜時間,不惜辛勞。大家一起有感情地讀這一自然段。
課件出示:
小組練筆:從下面一組詞語中選一組各說一句話,看誰說得最準確;說后,大家寫一寫。(1)用“部分”“全部”各說一句話。(2)用“可能”“就是”各說一句話。
(學生練筆,當堂評價。)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找作者用詞精準的地方,再次感受作者用詞之用心,有助于提高閱讀水平;通過研讀“首次發(fā)現(xiàn)”“欣喜若狂”“點睛之筆”等關鍵詞之意思,體會出科學家的辛勞及重大發(fā)現(xiàn)的激動心情;抓住有表達特點的詞語練說練寫,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科學用詞的態(tài)度。】
3.導讀第3~4自然段。
課件出示:
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訪問中生代的地球,看看這一演化過程吧!
小組探究:
(1)這個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不寫這句話行不行?為什么?
(2)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畫出有關演化過程的關鍵句子。
(3)恐龍在演化過程中,大致進化為幾類?
復述“恐龍的演化過程”:根據(jù)下面提供的詞句,復述“恐龍的演化過程”。(略)
【設計意圖:復述課文主要內(nèi)容,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概括能力?!?/p>
【注:本文系福建省南平市教師進修學院2018年立項課題“小學低中年級語用教學的策略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福建建甌市第二小學)
責任編輯 張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