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永軍
這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很明確,它對學生的培養(yǎng)方向立足以人為本,以人的發(fā)展為出發(fā)點。新課改的顯著特征就是課程內容的整體性和教育價值觀的根本轉向,要求全體教師要從根本上改變以往的教師角色定位,重新審視“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的教師定位,過去教師一言堂,我說了算的專制教學已經落伍,已遠遠與時代脫節(jié),即將被時代刪除。學生再也不是收音機,再也不是灌注的容器,再也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學習的主人。在作文教學中也是一樣,我曾在學生中做過這樣的調查;學生對于語文習作課的興趣有多大?結果大部分學生都覺得是最沒興趣的。他們把作文課稱為“作難課”、“頭痛課”等??梢妼W生對作文的畏懼心理有多大,更不用說主動性了,可作文對每個人來說都不得不寫。葉圣陶先生曾說:“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隨時需要作文,所以要寫作文?!薄耙髮W生要學好作文、在中學階段打堅實的基礎?!边@些話告訴了我們作文的重要性。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常出個題目讓學生作文,這種隨意性作文要求他們寫出真情實感,的確讓學生感到頭皮發(fā)麻!可學生怎么也寫不出,也不合乎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那么如何讓學生去寫好作文,有話可說,不做“無米之炊”的事呢?使作文教學真正向省時、省力、高效邁進呢?我的體會是,應指導他們努力做到如下幾方面:
一、做生活的有心人(汲取素材)
文章的血肉和支柱就是材料。要想讓學生在作文中有話可說,先得有材料。語文教師平日里就得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時刻留意觀察生活,記住生活的事,去積累寫作知識、技能、技巧,去感知事物的特征、認識復雜的社會。并透過其表層現(xiàn)象了解和抓住其本質。比如要求學生寫觀察日記,把當天自己所見、所聞、所感記一下,不拘于字數(shù)的多少,只要把事件或感受記下來即可,每周作一次定期檢查,并批一些鼓勵的話,使他們能繼續(xù)地去搜查更多、更新的素材,養(yǎng)成寫日記的習慣。同時鼓勵他們多看課外書籍,盡量抽時間讀報、看或聽新聞去汲取大量的新信息,不斷地讓學生豐富生活積累和知識的積累,為作文提供更多的素材。在這一方面我還強調多誦讀,培養(yǎng)語感。俗話講:“熟讀唐詩三百遍,不會作詩也會吟?!倍鸥φf:“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薄捌迫f卷”就是指書讀得多,能理解,知識才豐厚?!皠谟谧x書,逸于作文”,“沒有高度的閱讀技能,就沒有學校,就沒有真正的腦力勞動?!边@都是前人在讀書的實踐中得出來的經驗,也告訴了我們:讀書既可增長見識,也是寫作的前提。
二、小組合作歸納材料,展示成果
當學生汲取到生活中的第一手材料時,就得要去整理、去歸納,不斷地去再現(xiàn)材料。讓學生達到資源共識共享,學習共進。為此,在實際教學中,我要求學生每個月來一次日記小結,把前面收集到的材料分類,如人物類描寫,景物描寫,敘事類描寫,環(huán)境描寫等。也可再分細,如人物刻畫還可分為:心理、外貌、語言等等。把材料歸結得更清楚,最后擬一份總目錄。盡可能地讓學生把自己收集到的材料都有一個適合的類別。在實際寫作中就可以更好地去尋找所需的“原料”。如是我把學生前后桌四人為一小組進行公開展示,通過小組學習,教師更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將搜集的五花八門的信息進行歸類整理和取舍,以及如何向全班同學進行小組匯報,包括展示哪些成果,通過何種方式展示等;也更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指導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我們都知道,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需要每個成員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想法,在此基礎上才能進行小組探究、研討。因此,教師教學中還要特別關注不善于表達的同學,有意識地提供機會讓他們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予以指點,從而也提高和培養(yǎng)了學生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從現(xiàn)代心理學來講,語言與思維同軌跡。語言運用的背后是思維習慣,而思維習慣是在長期生活中不斷養(yǎng)成的。
三、從中心入手,甄別材料
前面的材料集結中,可以說是解決了學生作文時怎樣“找米”,接下來就是如何“下鍋”,也就是結合實際需要,甄別運用。這是學生動筆時的前奏,是作文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葉圣陶先生曾說:“學習語文的目的在于運用,要養(yǎng)成運用語文的好習慣?!边€說:“不斷學,不斷練,才能養(yǎng)成好習慣,才能真正學到本領?!碑斎?,在運用材料還得先審題,然后確定中心,再選擇材料。這里著重講選材。平時習作我要求學生一定要圍繞中心選材。在習作過程中,做到六步:第一步,分析寫
作對象或者范圍;第二步,把握文題所限定的范圍,去廣泛收尋平時積累到與寫作對象相關的材料,列舉到草稿紙上;第三步,對所收集的材料進行歸納,突出一方面作為中心,即確定中心;第四步,再進一步鑒別和篩選材料;第五步,再次對材料進行選取刪減或增添。這樣能使文章的重點更明確,中心更突出;第六步,列出文章結構提綱再動筆。讓學生在腦海中明確這樣一個格式:“材料——中心——材料”。更好地明確所收集材料的益處和更準確地運用收集到的材料。通過實踐不斷地去歸納與小結、錘煉與思考,明確搜集整理材料的目的和意義。
四、轉化材料,體驗寫作
使學生明確了搜集整理材料的目的,這僅僅是具備了寫作的一個基本條件,接下來就是要學生如何行文了,將自己收集到的新知識、新材料進行組合或重組或轉化。那么就要懂得帶有關鍵性的條件,即懂得自主寫作的方法,并把這一方法較靈活地運用于寫作實踐中去。故我常采用學生自己擬題的方式進行訓練,每周都安排一節(jié)讓學生自主選擇的習作課,讓學生能在認識生活、積累素材、開掘思想情感源流的基礎上,自擬文題、自定中心和形式,寫出自己的個性特征,讓學生盡情地表達自己與周圍的人和事及對整個客觀世界的看法、體驗和感受,讓學生感受到作文是與生活分不開的,一旦做到與生活接軌時,就會要想寫什么就有的寫。可以說每次訓練課時都會發(fā)現(xiàn)許多題材新穎的文章和內容,如:“網(wǎng)絡拉近你我的距離”、“我國神舟飛船首次成功載人升空”、“伊拉克局勢分析”等,文章雖然不是什么專業(yè)評價,但對這些初諳世事的中學生來講,它卻真切地反映了他們內心對新事物的探究心情。
參考文獻:
《中國教育報》、《中學語文教學通訊》、《葉圣陶論文集》《基礎教育新程師資培訓指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