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敏蘭
摘要:本文立足于大數據技術視角,針對目前政府投資項目審計全覆蓋建設中面臨的瓶頸,從樹立理念、提高審計整體威懾力、推進技術融合等角度加以分析,試圖創(chuàng)建多維度、全方位的審計監(jiān)督體系,探討審計全覆蓋實現路徑,為政府投資項目提供決策參考。
關鍵詞:大數據;政府投資項目;全覆蓋;路徑
一、政府投資項目審計全覆蓋內涵
政府投資項目審計全覆蓋主要指項目、過程、內容、責任主體和成效全覆蓋。具體是:不論項目規(guī)模大小、投資多少、周期長短,凡全部使用或以占主導地位方式使用公共資金建設的項目;涵蓋項目決策、實施至竣工等所有過程;涉及項目進度、造價、質量等各方面內容;包括建設、施工、監(jiān)理、設計、勘察等五大責任主體;能有效促進公共資金科學管理,推動項目規(guī)范運作和反腐倡廉。大力推動政府投資審計全覆蓋能更好地消除項目建設管理的死角,更好挖掘公共資金使用風險,破解審計盲區(qū),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fā)展。
二、政府投資項目審計全覆蓋面臨的瓶頸
(一)投資審計人力資源匱乏,審計全覆蓋業(yè)務需求難以滿足
人力資源匱乏主要表現為:業(yè)務繁重與人員數量不匹配、審計事項復雜與復合型審計人才短缺突顯。受機構及人員編制限制,審計人員數量少,人均年度審計金額高達數億元,現有投資審計人員的數量難以滿足審計全覆蓋要求。此外,政府投資審計專業(yè)性強、內容龐雜、涉及審計對象多,所需核查的問題多。目前,投資審計隊伍仍然以工程專業(yè)人員為主,人員知識結構單一,復合型人才匱乏,嚴重制約審計全覆蓋的推進。
(二)投資審計認識不徹底、方式方法待優(yōu)化,審計全覆蓋實現受到制約
投資審計認識不徹底主要表現為:項目缺乏主次劃分、項目實施冒進跟風、審計力量安排欠優(yōu)化。雖然審計全覆蓋要求將所有政府投資項目納入審計范圍,但這并非指所有的項目不分主次地同等對待,也非一味追求項目量大面廣、一擁而上。應根據項目性質、規(guī)模、投資額等合理劃分重要等級,分清主次,根據自身審計資源狀況,合理安排項目計劃,使審計目標、方案、成效相匹配,通過逐年審計,依次推進,最大程度實現全覆蓋。審計方法上,仍采取查賬、對照圖紙資料核查工程量價費等方法,對相關問題延伸審計力度不夠。審計方式以事后監(jiān)督為主,缺乏事中監(jiān)控,難以避免投資失效和浪費。
(三)投資審計業(yè)務職責不清,不利于審計全覆蓋的實現
投資審計仍以查錯為主,重在關注政府投資項目造價、概算執(zhí)行,而少兼顧項目合理性、投資效益、政策落實成效審計。此外,一些審計人員過于關注建設項目管理,甚至參與管理,進行現場簽證、材料詢價、工程驗收等管理活動;一些審計機關作為項目投資建設決策議事協調機構成員單位參與項目管理活動。這些審計越位行為制約了審計監(jiān)督全覆蓋。
(四)投資審計履職不到位,全覆蓋監(jiān)督職能弱化
當前,將審計結果作為政府投資項目竣工結算依據的情況依然存在。業(yè)務實際操作中,對于項目建設單位報送的結算資料,審計機關必須審計,致使審計項目過多。加上建設單位結算送審時間不定,審計機關無法按審計程序實施,最終不得不采取 “簡易程序”而出具工程結算造價額,審計監(jiān)督全覆蓋職能弱化。
(五)投資審計技術相對滯后,全覆蓋工作成效顯現緩慢
隨著材料、工藝、技術的發(fā)展,項目涉及的專業(yè)復雜化、精細化,其對從業(yè)者技術進步和知識更新提出更高要求,但實際上,審計人員知識更新速度往往落后于一線從業(yè)人員。如,對于軌道交通施工中復雜的安裝過程,鮮有審計人員擁有較為成熟的審計經驗或者知識儲備,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審計結果的準確性。
(六)審計成效難以形成規(guī)模效應,缺乏整體威懾
一是審計內容仍主要集中在工程結算審計,對項目征地拆遷、建設程序、資金管理等方面問題關注不多,未能由單一項目披露同類項目共性問題,難以形成規(guī)模效應。二是未按規(guī)定對審計發(fā)現的結算不實等問題作出審計決定,未依法移送處理審計發(fā)現的違紀違法、損失浪費等問題線索,導致被審計單位在同一類問題上“屢審屢犯”。
三、基于大數據技術實現政府投資審計全覆蓋的路徑
為有重點、有步驟、有成效地探索和落實全覆蓋的實現路徑,破解地方投資審計困境,提出以下思路:
(一)根植全覆蓋審計理念,轉變審計思路,切實規(guī)范投資審計全覆蓋
將大數據思維融入項目審計實踐,促成審計人員全覆蓋理念的樹立。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并定期更新政府投資項目信息庫,根據項目重要性進行分類分級管理,科學編制審計項目五年滾動計劃及年度實施計劃,合理投入審計力量,避免力量均攤,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開展年審、五年輪審制度,實現周期性的動態(tài)審計全覆蓋。在推進審計全覆蓋過程中,切實規(guī)范投資審計行為。堅持在法定職責權限范圍內開展審計工作,不超越審計權限,杜絕未納入審計計劃的“簡易程序”審計項目。
(二)整合資源,多渠道強化審計力量,全面促進投資審計全覆蓋能力
資源整合主要是對系統(tǒng)審計資源、社會中介和專家團隊的科學整合,可按照內部協作、統(tǒng)籌整合、淡化部門局限和專業(yè)限制的原則,采用“上審下”、“交叉審”的方式,推動形成多層次、多專業(yè)的審計力量,整體推進政府投資審計全覆蓋工作。此外,要多渠道強化審計力量。一是通過組織學習、專家講學、多崗位多類型參與審計項目、審計質量檢查等方式為審計人員充實業(yè)務知識;二是著力培養(yǎng)高級數據分析人才,重點培養(yǎng)有戰(zhàn)略性思維和大數據分析能力的計算機審計團隊,使其對審計業(yè)務有宏觀思考能力,并將數據分析模型靈活運用至各種審計操作中。
(三)聚焦投資審計各方式,探索與各類專業(yè)審計相結合,使投資審計全覆蓋“多點開花”
要聚焦政府投資項目審計業(yè)務,采取跟蹤審計、預算執(zhí)行情況審計、專項審計調查、績效審計等多種方式實現審計全覆蓋。業(yè)務實施上,可選擇投資數額大、政府和群眾關切的熱點項目實施關口前移的跟蹤審計,對質量、進度、造價以及建設各方主體的建設行為及時糾偏和建議;可采取專項審計調查,監(jiān)督國家重大政策措施的落實情況,查找涉及體制機制方面的問題,提出整改意見和審計建議。在注重投資審計業(yè)務的基礎上,探索與重大政策跟蹤審計、經濟責任審計、自然資源環(huán)境審計等其他專業(yè)審計的結合,改進投資審計單一局面。如在進行經濟責任審計、保障性住房審計、自然資源環(huán)境審計等項目時也會涉及投資審計內容,這就需要根據審計目標來確定具體的審計內容。
(五)重視審計成果轉化,使全覆蓋的成效落到實處。
審計成果的轉化是審計全覆蓋的最終落腳點。一是要強化審計決定的震懾力。對審計發(fā)現的違法違紀案件線索要及時移交紀檢監(jiān)察機關或司法機關處理;對重大失信行為,除移送有關部門處理外,還要記入社會誠信檔案。二是健全審計查出問題的整改長效機制。強化審計后的持續(xù)動態(tài)整改,建立考評、問責機制,對整改不力的,嚴格追責問責,堅決杜絕“屢審屢犯”,逐步推進審計整改工作向程序化、規(guī)范化發(fā)展。
(六)推進大數據技術與投資審計新實踐深度融合,解決全覆蓋技術問題
大數據技術主要是將數據收集積累形成數據庫,通過把成熟的審計模型和審計方法融入數據平臺,借助其強大數據處理分析功能,使審計人員快速發(fā)現異常行為并進一步核查。
一是要摸清投資項目底數,解決全覆蓋的信息精準性問題。主要采集發(fā)改委、各大型國有企業(yè)和各類投融資平臺公司的項目基礎數據,摸清建設項目分布的行業(yè)、投資主體、資金來源、工程進度等基本情況,建立政府投資項目數據信息庫。
二是要建立政府投資項目審計信息平臺,夯實全覆蓋的基礎。建立數據鏈,通過“云處理”將建設、設計、監(jiān)理、施工、審批等單位的相關數據鏈接起來,建立相應程序模塊,科學有效地對項目全過程進行監(jiān)督。
三是要建立涵蓋造價、決算、利益相關方、審計方法資料等數據庫,建立全覆蓋關鍵節(jié)點。在審計數據庫基礎上,利用程序模塊,對比查詢、關聯分析工程造價經濟技術指標,按時間序列梳理工程質量、建設進度、資金使用、工程管理等情況,進而分析研究相關行業(yè)整體能力現狀、歷史及目前投資狀況、投資效果等,預測行業(yè)建設需求,提高投資管理的主動性,為政府強化行業(yè)頂層設計,優(yōu)化資源配置,精準投資建設提高投資效益提供支撐。
四是建立投資審計結果、審計整改數據庫,形成全覆蓋成效集。采集好預算執(zhí)行、跟蹤審計、審計調查等審計類型的審計金額、核減金額、審計發(fā)現問題、審計建議、審計移送、審計要情等,并鏈接相應審計文書,對投資審計成效數據整體梳理匯總,形成行業(yè)性、普遍性分析結論。
五是借助現代的工程設備儀器開展投資審計。如引入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建筑信息模型(BIM)、無人機、鋼筋探測儀等現代數字化裝備,拓展先進技術手段在投資審計實踐中的運用,提高審計成效。
參考文獻:
[1]陳孝亮.政府投資項目審計創(chuàng)新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 (02):21-22.
[2]陳寧. 政府投資項目審計全覆蓋路徑的思考[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8 (3):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