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映
摘? ? 要? ?法治教育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面臨的教學瓶頸。通過引入并合理運用影視資源,拉近法與兒童生活的距離;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道德思辨情境,激發(fā)兒童對法治生活的思考;通過模擬體驗,讓兒童切身體驗、感悟、理解法治生活,從而以法引領兒童生活行為,讓法治意識浸潤心靈。
關 鍵 詞? ?道德與法治;法治教育;情境教學;生活體驗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2095-1183(2020)05-00-03
小學道德與法治注重強化規(guī)則與法治意識教育,但對于兒童來說,如果心靈沒有被觸動,“法”就難以真正深入童心,內(nèi)化為法治意識。尤其面對六年級法治教育專冊,許多老師遭遇了教學瓶頸。在此,李吉林老師提出的符合兒童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的創(chuàng)設情境的“操作要義”,即以“美”為境界,以“情”為紐帶,以“思”為核心,以“兒童活動”為途徑,以“周圍世界”為源泉[1],為我們提供了啟示。借鑒上述操作要義,我們以“真”為突破口、以“思”為核心、以“情”為紐帶、以“周圍世界”為源泉,嘗試提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情境創(chuàng)設的“操作要義”(見右圖)。
一、借助影視微情境,引領兒童走進法治“真生活”
李吉林老師提出的情境教學強調(diào)環(huán)境育人,認為周圍世界是兒童認知與發(fā)展的源泉,蘊含著智力元素,也充盈著審美與道德元素。[2]其操作要義以“美”為境界,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基于自己的親身觀察認識周圍世界,激發(fā)學生表達的欲望,在此過程中讓兒童的知識、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3]這啟示我們,法治教育應以學生的“周圍世界”為源泉,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模擬、再現(xiàn)法治相關生活場景,才能以直觀、形象的方式拉近法治與學生生活的距離,引領其走進法治“真生活”。
影視資源在中小學課堂教學中的價值毋庸贅述,尤其對于小學生而言,影視資源以其直觀、形象的視聽效果更具吸引力。法治教育專冊教材在編寫上力求采用真實的法治生活場景素材,讓學生真正走近憲法。我們依據(jù)教材文本涉及的相關法律進行影視資源搜索,整理了相關影視資源。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教材內(nèi)容與影視片段的有效整合。在具體教學中,我們注重立足學生的“周圍世界”,制作相關影視微課。如此,以“真”為突破口,用熟悉的生活場景引發(fā)學生的回憶與聯(lián)想,幫助學生走進法治“真生活”。
以“我們的守護者”之“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課為例,教師以生活視頻“學生乘坐大巴去秋游”還原秋游情境,引導學生思考:“你們覺得這事兒跟法律有關嗎?”學生交流反饋后,教師播放一所小學秋游大巴司機酒駕被查的視頻,將學生帶入當時車輛被扣,無法順利出行的困境中,以四個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問題1:對于這種行為,你是怎么看的?問題2: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我們有哪些權利?問題3: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作為乘客有哪些義務?問題4:以后如果發(fā)現(xiàn)有人霸座或套票、侵害司機,你會怎么做?層層深入的思考引發(fā)了學生的感慨:僅一次出行就涉及諸多法律問題。
借此,教師播放影視微電影“我們的日?!保宫F(xiàn)分類投放垃圾,在保安和志愿者護送下過斑馬線,在教室聽老師講課,食堂午餐操作間,超市買學習用品,媽媽帶我看醫(yī)生的場景。熟悉的生活場景引發(fā)了學生的討論和思考,學生深刻領悟到我們的身邊事事有法律,時時有法律,處處有法律??此破匠5囊粋€生活細節(jié),其實都有規(guī)則,都有法律的身影,法律是保護我們的武器,我們也時刻受到法律的約束。
二、以“思”激“情”,促進法治問題“真思考”
情境教學以“思”為核心,強調(diào)啟發(fā)兒童的積極思維,促進智力發(fā)展。李吉林老師通過漢語構詞法把“情境”拆解為“情”和“境”兩個詞匯,將“情境”理解為“有情之境”,強調(diào)以“情”啟“智”。[4]而道德與法治教育注重道德品質(zhì)形成過程中知、情、行的關系,強調(diào)明理、循情、導行。[5]因此,法治情境的創(chuàng)設自當以“思”為核心、以“情”為紐帶,進而以“思”激“情”,促進學生真思考。
我們在教學中,注重利用道德兩難問題創(chuàng)設思辨情境,以“思”為核心,引導學生展開思辨探究,充分表達觀點,從而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周圍生活”,學會用法的思維去思考生活問題。
在學習“大家排好隊”一課時,教師以學生外出社會實踐生活為素材創(chuàng)設了思辨情境。例如,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安排“意外”,即孩子們在途中和其他人一起排隊上廁所。此時,一個小寶寶著急上廁所,大哭不停,哄不好孩子的媽媽希望能“插隊”先上廁所。學生對是否應該遵守排隊秩序展開了討論,多數(shù)孩子同意“插隊”,部分孩子則認為應該遵守秩序。于是,教師請有過被“插隊”經(jīng)歷的孩子和曾經(jīng)“插隊”的孩子分別說一說自己的感受。他們助人為樂的愉快之情,以及被給予幫助的感激之情,深深感動了同學們,通過換位思考引發(fā)了學生的共鳴。由此,孩子們認識到,遵守社會生活的規(guī)則是必要的,但是遇到特殊情況時,我們要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去思考,體會他人的需要和情感,以免走入道德誤區(qū)。
道德思辨情境的創(chuàng)設應注重“情思”交融,立足學生的“周圍生活”,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和共情。面對類似的兩難問題,如是否應該讓快遲到的叔叔先上車等,通過創(chuàng)設思辨情境,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深入思考,能提高學生的道德敏感性,學會認識和理解生活的復雜性;進而借助道德辨析,尋找合情合理、合法合規(guī)的價值取向,從而不斷提高道德判斷水平[6],實現(xiàn)更好的社會性發(fā)展。
三、移情模擬體驗,引領法治生活“真行為”
作為情境教學的重要操作要義之一,以“兒童活動”為途徑的提出,源于李吉林老師對灌輸式教學的批評和反思,認為兒童必須通過活動去體驗生活、認識世界。這種活動“將知識傳授與活動訓練結合起來,讓學生扮演教材中的相關角色,使學生帶著情感體驗去學習;通過兒童的自主活動,提高學習主動性”[7]。《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也提出,要通過情境模擬、角色扮演等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
在模擬體驗活動學習中,我們注重抓住模擬前、模擬時、模擬末三個時間點,通過故事、小品、錄音等手段,真實再現(xiàn)典型的法治生活場景,激起兒童的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自我保護意識,學會用法治意識引領自身的生活行為。
模擬前:激情感,定基調(diào)。入境伊始的情緒在模擬中起著領航作用。在教學“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之“法律是一把尺子”時,教師讓學生觀看一則案例:大年初三,12歲的小明拿著自己的壓歲錢買了一部手機。4 天后,媽媽發(fā)現(xiàn)了這部手機,大鬧商場,說自己不知情,強烈要求商家全額退款。同為未成年人的孩子們感同身受,積極爭取“角色”,選擇立場,展開模擬法庭辯護。究竟該如何解決這一糾紛?教師提出:讓我們看看法律是如何規(guī)定的,展示民法總則第 19 條。由此,學生分析得出:楊女士的孩子 14歲,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自己購買價值 2800 元手機產(chǎn)品的行為與其年齡和智力發(fā)展水平并不相當。教師呈現(xiàn)結果:經(jīng)調(diào)解,商家同意退款,雙方達成一致意見。小結:法律如同尺子幫我們衡量事情正誤,給我們公正的答案。
模擬時:觸心弦,深體驗。情景模擬重在激發(fā)學生的體驗,從而觸動其心弦。在“公民意味著什么”(六年級上冊第3課)教學中,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很難意識到丟失身份證的嚴重性。于是,教師適時開展了情景模擬。案例1:警察聆聽一個小姑娘身份證被盜后的遭遇。學生交流小劉姑娘遭遇到了什么,之后進行情景模擬:身份證信息被盜后,被他人冒名在網(wǎng)上注冊辦卡借貸,后遭追債,被威脅……小劉姑娘遭遇的各種麻煩讓學生充分體驗到丟失身份證的嚴重后果,由此,學生積極探究并分享避免身份信息泄露的金點子。
模擬末:借效應,促內(nèi)化?!凹で?、明理、導行”是品德教學的三要素,而“導行”則是最終目標。在教學“我們受特殊保護”(六年級上冊)一課,討論在遇到性侵時該怎么做時,教師引導學生小組合作表演:
情景模擬1:周圍人多時。
生1大聲喊叫:我不認識你,不要碰我!
生2非常生氣:我還沒到14歲,你想坐牢嗎?
情境模擬2:周圍人少時。
生1大喊救命。
師引導:這時如果沒人聽見你的呼喊怎么辦?
生2:用力踩他的腳!
師引導:是呀,生命安全最重要,要開動腦筋隨機應變!先大聲拒絕和反抗,遇到壞人可以騙,找理由逃脫;如果實在逃不掉,記住壞人的長相特點,留下記號或線索。
在情景模擬體驗后,教師要及時總結引導,以內(nèi)化學生的體驗和感悟,使其形成基本的自我保護能力,引領學生更好地安全生活。
我們通過道德與法治課堂系列情境創(chuàng)設的操作嘗試,并采用模擬法庭、課堂辯論、知識競賽、情境扮演等多種活動形式,讓學生不僅愛上道德與法治課,更在無形之中,將法律知識內(nèi)化于心,讓法治意識悄然走入童心。
參考文獻:
[1]張楚然.一切為了孩子 一生心系教育——李吉林與情境教育的情緣[J]中國德育,2018(20):69.
[2][4][7]王燦明.情境教育四十年的回顧與前瞻[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2):138-139.
[3]郭華.70年:課堂教學改革之立場、思想與方法[J].中小學管理,2019(09):23.
[5]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德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義務教育教師教學用書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5.
[6]徐衛(wèi)平.小學道德與法治"兩難"問題破解策略研究[J]中小學德育,2018(8):42.
(作者單位:溫州市建設小學浙江溫州? 325000)
責任編輯? ?毛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