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成效
摘? ? 要? ?2020年初的這場疫情,帶給我們對當下道德教育的諸多審思。從生命敘事入手,帶著對現(xiàn)實的思考與問題的解答,精選適切的敘事內(nèi)容,運用認知范疇定位、對話回應、情境設計、踐行指向等策略,引導學生關注時事,激發(fā)責任意識,獲得長足的精神成長。
關 鍵 詞??生命敘事;疫情;道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2095-1183(2020)05-00-03
2020年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把所有人都裹進了對生活、對生命的重新感受之中。面對疫情,再強大的個體都微似塵埃,無助而迷茫。疫情如一面鏡子,透露出生活的艱辛與不安,折射出人世間的曲直方圓。那么當下的道德教育,是否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我們有沒有引領學生關注整日不斷跳動的冰冷的確診人數(shù)、疑似人數(shù)、死亡人數(shù)背后的生命意味,去感受生命其實很脆弱;
我們有沒有讓孩子們把目光投注到事關民族進步和社會前進的大事上,為受難的百姓潸然淚下,為那些逆行者的安危擔憂,為社會道德淪喪者而焦慮不安……告訴孩子們這就是家國情懷;
我們是否關注到鐘南山院士夙夜奔襲,靠在高鐵餐車椅背上疲倦的臉龐;我們是否留意到李明娟院士90高齡的老母親,那整夜盼望女兒平安歸來焦灼的眼神……告訴孩子們信仰要從神化走向人化。中國不缺神化的偶像,唯缺人化的信仰。
以上種種,讓我們不得不從人本的角度重新審視當下的道德教育:一是在德育理念上,漠視生命成長,德育目標是為了管住學生,而不是為了發(fā)展學生;二是在德育模式上,道德體驗缺位,呈現(xiàn)出簡單化、學科化、成人化傾向,使道德教育陷入抽象與空洞的泥淖;三是在德育方式上,重道德知識和理論灌輸,輕道德生活體驗,導致學生的道德生活,審美情趣和精神生活都無法獲得滿足。這樣的道德教育注定是低效,甚至無效的。
教育是為生命奠基的事業(yè)?!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指出:“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fā)展,尊重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睘榇耍覀儗⒁曇稗D(zhuǎn)向了生命敘事。所謂“生命敘事”,是指敘事主體在生命生長中所形成的對生活和生命經(jīng)驗、生命體驗、生命追求和自己對他人的生命經(jīng)歷、經(jīng)驗、體驗與追求的感悟,它融道德知識與道德學習于一體,注重在交流中培養(yǎng)和提高道德行為能力。
一、應然的立場:生命敘事的內(nèi)容抉擇
生命敘事轉(zhuǎn)變了原有的訓導、灌輸?shù)哪J?,通過師生、生生間平等對話,無論是道德教育的內(nèi)容、途徑還是方法,都更為開放、鮮活、獨立。其內(nèi)容應具備道德性(因獲得真實感而產(chǎn)生觸動)、真實性(來自于真實可信的教育事件)、超我性(敘事時重新進行道德重構)、交往性(德性在雙方交流中成長)的內(nèi)在特質(zhì)。
那么在內(nèi)容的考量上,就必須有助于學生精神的成長,有助于學生生成和滿足自身的道德需要,有助于學生解決社會問題、生命問題能力的提高。因此,我們既關注政府喉舌主流媒體,也留意《三聯(lián)生活周刊》《方方日記》,嘗試從新冠播報、戰(zhàn)疫人物、凡人偉事、道德抉擇四個層面,挖掘整理作為生命敘事的素材,進而引導學生關注時事,樹立科學觀念,激發(fā)責任意識,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設計內(nèi)容如下:
在生命敘事中,教師主要承擔三方面職責:一是生命敘事要以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作為基本導向,閃現(xiàn)理性的思維和人性的光芒,這是核心目標。二是在敘事過程中,要有效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讓所有的語言都源自學生內(nèi)心想法的流露,駐留屬于生命的精彩。三是生命敘事的主題必須基于現(xiàn)實生活,基于學生的生命需要,引導學生關注疫情中熱點問題,直面生活的諸多矛盾。
二、固有的追求:生命敘事的實施策略
1.找準認知范疇,引領成長需求
生活和現(xiàn)實是孕育生命敘事的土壤,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種道德生活實踐。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告訴我們,在進行生命敘事的時候決不能為了功利性的目的,不加篩選地敘說或捏造虛假故事,其結果只會使敘事走向偏頗與執(zhí)迷。下面試以“韓紅基金會被舉報”事件進行分析。
事件梗概 解讀角度 價值指向
【據(jù)2月13日新京報報道】司馬3忌實名舉報韓紅愛心慈善基金會在運作中存在違法違規(guī)行為,引起群眾關注。6日后官方公開調(diào)查結果,認為韓紅愛心慈善基金會總體上運作比較規(guī)范,尤其是這次在抗擊疫情中發(fā)揮了較好的作用,應該予以肯定與支持。 角度1:司馬3忌舉報韓紅的目的是什么?娛樂圈“人紅是非多”,慈善圈也如此嗎? ? 指向1:探究人性的善惡;面對諸多是非,學會保護自己。
角度2:面對互聯(lián)網(wǎng)上巨量龐雜的信息,作為一名小公民應該怎樣做? ? ?指向2:培養(yǎng)現(xiàn)代公民不可或缺的科學而正確的媒介素養(yǎng)。
通過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角度1的解讀方向明顯不符合當下小學生的認知范疇,這樣的生命敘事是無效甚至會適得其反。而角度2指向的正是學生在這場疫情中應該落實的目標。生命敘事并不只是為了獲得正確的答案,而是通過思考更為深入地挖掘問題的實質(zhì)。因此,我們必須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生命需求出發(fā),去偽存真,發(fā)掘事例中的教育價值,真正進入學生的生活世界中去述說故事,這樣的道德教育才是真正有效的。
2.注重對話回應,實現(xiàn)價值認同
以生命敘事的方式進行的道德教育,無論是表達者還是感受者,雙方都是平等的。只有基于這樣的立場,才能保證對話的通暢,交流的對等,體驗與表達的主動。決不能以道德之名禁錮學生表達的自由,忽視生命的本質(zhì)。
在前幾日,班長小楷在“云班會”中講述自己搜集的源自《河南商報》上一則故事——《“傻子車隊”》,一名叫張濤的貨車司機帶著公司47名兄弟在武漢組建志愿運輸隊,接收外地物資免費運往周邊城市。他們不領分文,餓了靠泡面充饑,累了在駕駛室過夜,已累計運營31天。以至個人墊付油錢超過13萬元,甚至還影響公司的資金鏈,被人稱為“傻子車隊”。故事講完后,不少學生認為張濤太傻,這種自殺式援助不可取。
對于這則故事的價值導向,是直白地告知還是在對話中予以回應?我向?qū)W生推薦了抖音中采訪張濤的視頻??赐旰?,我再次詢問學生張濤到底傻不傻?沉吟片刻后,學生展開了如下的討論:
生1:我還是覺得張濤有點傻,幫助別人也應該量力而行,你看他為此搭進自己的積蓄,還影響了公司的運營。
生2:我覺得張濤的所作所為的確讓人敬佩。但這樣做太不現(xiàn)實了。
生3:看了張濤的故事,我想起了上次故事中的清潔工老人。他為了支援武漢捐了20萬元,這是他一生的積蓄。但自己卻住在墻體都快脫落的小破屋里。
生3回答讓屏幕那頭有了片刻的沉思。稍作等待后,有一位同學發(fā)出了“連麥申請”,說:“我覺得張濤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面對‘一座城市與‘一個家庭的選擇,他考慮的是更多的人,這是一種大愛?!庇辛怂陌l(fā)言,同學們紛紛暢言內(nèi)心的感動。于是,我適時出示張濤的原話:“我們在武漢工作一年多,大家端了一年武漢的飯碗,現(xiàn)在正是回報的時候?!睒闼氐脑捳Z引起學生久久的思索。
馬丁·布伯認為:“真正的責任只存在于有真正回應的地方。對某人發(fā)生的事情作出回應,對所見、所聞、所感作出回應?!笨梢?,回應+對話才是一個完整的教育過程。它真正凸顯了生命敘事對個體生命的尊重,對人和人的理解,對道德情感的關懷。
3.注重情境設計,親歷道德現(xiàn)場
敘事都需要情境,只有讓學生親歷現(xiàn)場,道德教育才是鮮活的、有生命力的。
在講述《不該離去的“吹哨人”》的故事時,盡管相聚在線上,教師仍可以感受到屏幕那端情緒緊隨著講述者而跌宕起伏。他們?yōu)槔钗牧玲t(yī)生勇敢地站出來告訴大眾“病毒會人傳人”真相而拍掌叫好,也為他受到警方的勸誡談話而鳴不平,更為他將生命留在自己留戀的這座城市而掩面抽泣……講述者通過恰如其分的語氣、語調(diào)營造了一種類似親歷的情境,深度觸發(fā)了學生的情感認同。當故事戛然而止,講述者提問:“如果你是李文亮醫(yī)生,你會講真話嗎?”一向愛搗蛋的軒說:“雖然我可能也會猶豫,但我還是會選擇說真話!因為我的呼吁會讓更多人意識到疫情的嚴重,那樣就會少死很多人?!睂嵤虑笫?,鼓勵全社會講真話,這才是一個邁向現(xiàn)代化國家治理的基礎前提。
又如萱同學在講述《家有“囤貨達人”》故事時,借助播放“雙黃連售罄的告知牌”“空無一物的超市貨架”等圖片將同學們的思緒又拉回到年后哄搶物資的場面,畫面感十足。學生聽了后露出羞愧之色,因為自己的家人也是其中一員??梢娗榫车脑O計,第一要有問題意識,不要一味回避困惑與爭議;第二要有開放性,關注講述中突發(fā)的問題,以小見大,及時點撥。
4.注重踐行指向,實現(xiàn)德性升華
踐行作為主體性德育實施的路徑,有助于生命主體以生命本體行走人生,體驗人生百味,升華德性,實現(xiàn)生命的超越。
隨著疫情慢慢地被控制,返校開學也提上日程,班里40名孩子有四分之一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有的甚至來自疫情的重災區(qū)。還沒開學,已經(jīng)有家長詢問校方開學后的防疫措施,打探尚未返甬家庭的近況。為此,教師講述了《我的同桌來自湖北》的故事:“‘什么?我的同桌來自湖北的黃岡!聽到這個消息不啻于晴天霹靂。黃岡可是這次疫情的重災區(qū),萬一他是病源攜帶者那該怎么辦?我可不要和他做同桌!……”講述完之后,我詢問學生,如果是你會怎么想?通過一番線上討論,學生很快就得出結論:只要經(jīng)過28天的隔離期便是安全的;對于來自疫區(qū)的同學,我們不但不能歧視還應多關心,因為這個冬天他的心理壓力一定很大。我想這樣講故事,開學后我們怎么和來自疫區(qū)的同學相處,答案不言自明。又如《致敬·身邊的逆行者》,教師和學生、家長一起構思、取材,從小區(qū)的“看門人”,涌動愛心的志愿者,隔離病房的故事三個角度,講述了普通人不普通的故事。這樣的敘事,不僅讓學生認識了疫情,更明白了英雄就在我們身邊,讓我們的信仰又多了幾分煙火的成色,這也是成為一名踐行者最大的原動力。
人生如一條奔流不息的長河,言說和展現(xiàn)著無數(shù)的生命故事。用生命敘事講述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對道德教育的思考,無疑是值得探索與運用的方式。即使生活如磐石般無情,生命如葦草般脆弱,生命敘事依然會給人以希望和力量。
責任編輯? ?徐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