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孜博,馬文超,邱迎昕
(1.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化工研究院 燕山分院,北京 102500;2. 橡塑新型材料合成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 102500)
光刻膠又稱作光致抗蝕劑[1],廣義上是指經(jīng)過不同波長的光或電子束、離子束、X射線等照射或輻射后,在曝光區(qū)域發(fā)生交聯(lián)或降解,從而改變其在顯影液中的溶解度和親疏水性的混合物。根據(jù)曝光后在顯影液中溶解度的變化情況,可分為正型光刻膠(光降解型,所得圖形與掩膜版相同)和負型光刻膠(光交聯(lián)型,所得圖形與掩膜版相反)。光刻膠的主要成分包括成膜樹脂、感光劑、阻溶劑、溶劑和添加劑等。成膜樹脂作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關系到光刻膠整體的性能。隨著光刻工藝的曝光波長由紫外光向單波長的G線(435 nm)和I線(365 nm)發(fā)展,再到目前的深紫外[2]乃至下一代的曝光技術(極紫外、電子束等),不同的曝光波長對應的成膜樹脂被逐步開發(fā)出來,其中,基于氟化氪(KrF)準分子激光光刻技術的248 nm光刻膠逐漸被應用于各個領域。
248 nm光刻膠為化學增幅型光刻膠?;瘜W增幅型由日本科學家Ito首次提出[3],其特點是在光刻膠中加入光致產(chǎn)酸劑,在光輻射下分解產(chǎn)生H+,在后烘過程中,H+可以催化成膜樹脂主鏈上的保護基團脫除(正型光刻膠),或者催化交聯(lián)劑與樹脂發(fā)生交聯(lián)(負型光刻膠),在脫去保護基團反應或交聯(lián)反應之后,H+會被重新釋放,繼續(xù)起催化作用。產(chǎn)酸劑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曝光所需的能量,大幅提高了光刻膠的光敏性。其機理如圖1所示。
248 nm光刻膠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由于之前使用的酚醛樹脂-重氮萘醌體系在248 nm處有強的非光漂白性吸收[4],光敏性很差,無法繼續(xù)應用于248 nm光刻工藝中。因此,人們后續(xù)開發(fā)了其他幾種體系的成膜樹脂。
圖1 化學增幅型光刻膠光化學反應示意圖
由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不含芳環(huán),在248 nm處透明度高,是最早應用于成膜樹脂的一類化合物[5],但是由于其通過主鏈斷裂成像,需要曝光能量較高,在化學增幅技術引入之前限制了其應用。隨著化學增幅技術的引入,通過取代改性側鏈接上各種基團,合成了一系列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衍生物類成膜樹脂。例如:1997年,Kim等[6]以己內(nèi)酰胺與乙炔反應引入雙鍵,再通過與二碳酸二叔丁酯反應引入 t-BOC(叔丁氧羰基)保護基團,制備 248 nm化學增幅型光刻膠成膜樹脂。該樹脂在248 nm時吸光度為0.018 μm-1,具有良好的光透過性,在 22 mJ/cm2的曝光能量下得到的圖形分辨率為 0.6 μm。后來,為了克服后烘過程中H+向未曝光區(qū)域擴散影響其分辨率,在t-BOC保護的聚己內(nèi)酰胺中引入甲基丙烯酸叔丁酯,在25 mJ/cm2能量下曝光,得到圖形分辨率為0.3 μm[7]。其結構如圖2所示。
圖2 聚[3-(t-叔丁基羰基)-1-乙烯基幾內(nèi)酰胺-co-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結構
聚甲基丙烯酸酯由于其不含芳環(huán),在等離子體作用下容易斷裂,造成其作為成膜聚合物的抗干法腐蝕性差,限制了其應用[8],在實際使用中多與其他單體以共聚物的形式使用[9-11]。
聚對羥基苯乙烯具有良好的紫外光透過能力。由于其結構含有大量苯環(huán),使得其抗蝕刻能力強,因此成為248 nm光刻膠成膜樹脂的理想材料[12,13],也是目前研究、生產(chǎn)和使用最多的一類化合物。早期,為了增加顯影時的溶解度,合成的聚對羥基苯乙烯衍生物為t-BOC基團全保護。但是這種聚合物親油性太強,存在膜易脆裂、與硅片附著力較差、在后烘過程中尺寸易收縮等問題。為解決上述問題,隨著對此體系的不斷深入研究,人們發(fā)現(xiàn)t-BOC基團部分保護就能夠降低在顯影液里的溶解性,并且改善了全保護的聚對羥基苯乙烯存在的缺點。商品化的248 nm光刻膠多采用t-BOC基團部分保護的對羥基苯乙烯與其他樹脂的共聚物作為成膜樹脂[14,15]。一些已經(jīng)公開的聚合物結構如圖3所示,主要包括聚對羥基苯乙烯與其衍生物的共聚物、聚對羥基苯乙烯-聚丙烯酸酯共聚物、聚對羥基苯乙烯-N-馬來酰亞胺共聚物等[16-20]。所取代的保護基團除t-BOC外,已經(jīng)報道的主要有縮醛[21]、縮酮、呋喃基[22]、乙烯基乙基、硅烷基[23]、苯并噁嗪[24]、內(nèi)酯基[25,26]、萘羰基[27],此外還有醚類與酚羥基形成的縮醛保護基[28]。此外,也有從聚合物鏈結構方向進行改性的報道,如支化型聚羥基苯乙烯共聚物等[29]。DiPietro等[30]通過對羥基苯乙烯與2,2-二甲基-5-(4-乙烯基苯基)-1,3-二氧六環(huán)-4,6-二酮共聚,等到的成膜樹脂用于248 nm光刻膠,分辨率達到0.15 μm。
圖3 部分含有對羥基苯乙烯單體結構的成膜樹脂
近年來,對N取代馬來酰亞胺類產(chǎn)品的研究成為新的熱點[8],如N-苯基馬來酰亞胺、N-(p-羥基苯基)馬來酰亞胺、N-環(huán)己基馬來酰亞胺等,結構如圖4所示。N-取代馬來酰亞胺類共聚物具有較高的玻璃化轉變溫度、良好的透明性、熱穩(wěn)定性、低吸水性等優(yōu)良性質,被用來與其他烯烴類共聚,作為光刻膠成膜樹脂材料使用[20,31-33]。Turner等[34]制備了一系列烯烴與N取代馬來酰亞胺衍生物的交替共聚物,并對它們的性質進行表征,結果顯示,這些共聚物普遍具有較高的Tg(>200 ℃),熱穩(wěn)定性較好,可用于耐高溫光刻膠成膜樹脂。
目前,248 nm光刻膠用成膜樹脂以上述三類化合物為主,其中使用最廣泛的是聚對羥基苯乙烯的衍生物。為了得到更好的綜合性能,這三類化合物經(jīng)常采用多類單體進行共聚,多使用自由基聚合。如,劉建國等[5]使用對特丁氧基苯乙烯與N-羥基-5降冰片烯-2,3-二甲基酰亞胺甲基丙烯酸酯,通過自由基共聚得到樹脂,其性能較好,滿足了248 nm光刻膠成膜樹脂的需要;徐文佳等[35]使用丙烯酸酯類單體與對乙酰氧基苯乙烯共聚,得到的光刻膠玻璃化轉變溫度升高,分辨率可達0.5 μm;Zheng等[36]采用自由基聚合,使用多種單體合成了星形聚合物應用于248 nm光刻膠。除了傳統(tǒng)的自由基聚合方法,近年來有RAFT聚合的報道,Li等[37]使用四甲基丙烯酸酯的衍生物作為單體,采用RAFT聚合,得到的聚合物可以作為KrF光刻膠的樹脂使用。
圖4 常用的幾種N-取代馬來酰亞胺單體
近兩年,KrF光刻領域的研究多集中于光刻技術的改進[38]、基材表面處理[39]和新的光產(chǎn)酸劑[40]等,對于成膜聚合物結構的報道較少,主要是將聚合物中引入雜原子化合物[41]、無機納米粒子[42]、生物活性基團[43]等方面。雖然這些聚合物目前并沒有商業(yè)化應用,卻為248 nm光刻膠成膜聚合物乃至光刻膠用樹脂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前,國內(nèi)光刻膠的研發(fā)水平與國際相比大約差3代以上,光刻膠制造中,配方技術、超潔凈技術、超微量分析技術,以及應用檢測等關鍵技術都具有較高的門檻。國內(nèi)在本領域的研發(fā)機構主要為大學和研究所,專門研發(fā)和生產(chǎn)光刻膠的企業(yè)較少。目前,248 nm 光刻膠在國外已是較為成熟的產(chǎn)品,但在中國只有科華和南大光電能提供部分產(chǎn)品,剩余需求只能通過進口滿足,這成為制約我國在高端LCD和半導體行業(yè)發(fā)展的瓶頸,因此,研發(fā)性能優(yōu)良、低成本的248 nm光刻膠的成膜聚合物,生產(chǎn)出性質穩(wěn)定、能產(chǎn)滿足市場需求的光刻膠產(chǎn)品,是對未來國內(nèi)相關研究機構和企業(yè)提出的迫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