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燕
【摘? 要】? 在數(shù)學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犯錯十分正常。作為教師要理性分析,充分利用錯誤中的合理成分,將其與現(xiàn)有資源融合,恰當、合理地利用,以此提高教學有效性,讓學生在認知中獲得能力的發(fā)展,逐步形成發(fā)散性思維,為自身長遠的數(shù)學探究奠定基礎(chǔ)。本文結(jié)合教學實際,從利用、審視及辨析三個方面具體闡述錯誤在教學中的合理利用。
【關(guān)鍵字】? 小學數(shù)學;錯誤;利用
教學中的錯誤,無論是學生還是我們教師自身的,都是寶貴資源,如果能巧妙運用,就能更好地啟發(fā)學生,促使其更專注地投入到思考中。基于這一目標,教師在實際引導中就要抓住有用的錯誤資源,積極生成,讓學生在課堂上收獲更多,逐步掌握高效學習的方法。下面,我就結(jié)合實際具體闡述錯誤資源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上的運用。
一、利用——發(fā)散思維,挖掘潛能
受到應試制度的影響,許多教師在教學中習慣以“題海戰(zhàn)術(shù)”訓練學生,借助大量的練習讓學生機械、反復地練習,以求“熟能生巧”。然而,即便是這樣的練習,一旦題目有所變化,學生還是無從下手,缺乏思考的靈活性,逐漸失去對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
針對以上問題,教師就要嘗試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一方面幫助學生獲取知識,完善知識體系構(gòu)建;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在不斷突破中掙脫瓶頸,實現(xiàn)素養(yǎng)的提升。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就要改變教學觀念,從細微處著手,借助錯誤展開引導,讓學生在興趣的帶領(lǐng)下不斷加深對知識要點的理解,與此同時提高思考的靈活度。以“相遇問題”為例,在教學完后我出示習題:在一條筆直的馬路上,甲、乙兩人相距100米,兩人相向而行。甲的速度是70米/分,乙的速度是80米/分,5分鐘后兩人相距多少米?題目呈現(xiàn)后,我突然想到在課前預設(shè)時將“兩人相向而行”疏漏了,這使得學生在看到題目后,馬上覺得“這題目設(shè)計得不好”“不知道該怎么做”。我審視著這道題目,看著學生的反應,原本想將條件加上去,但是轉(zhuǎn)念一想:“為什么不能看作是一道開放題!”因此,我順勢引導學生:“請同學們小組交流,思考這道題應該怎么解決?”這時,我走下講臺,來到學生身邊,主動傾聽他們的想法,頓時心花怒放:
生1:這道題雖然沒有說是“相向而行”,但我們可以假設(shè)他是這樣的行走方向,那么5分鐘后兩人就相距(70+80)×5-100=650(米)。
生2:我認為是同向而行,并且甲在前乙在后,5分鐘后兩人就相距70×5+100-80×5=50(米)。
生3:我覺得他們也是同向,但我覺得應該甲在后乙在前,這樣行走5分鐘后他們就相距80×5+100-70×5=150(米)。
借助這樣的設(shè)計,就能將原本小小的“錯誤”變成“金子”,幫助我們開發(fā)學生的思維,充分挖掘其潛能。長此以往,就能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學習信心的增長,逐步落實教學目標,促使課堂走向高效,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得智慧。
二、審視——耐心傾聽,放飛智慧
在以往的小學數(shù)學課堂上,通常都是風聲鶴唳、滴水不漏,很大程度上不允許學生犯錯。針對這一問題,教師要轉(zhuǎn)變觀念,以一顆平常心看待錯誤,致力于和諧氛圍的營造,讓學生在出錯、糾錯中成長,獲得相應的發(fā)展。
在教學“分數(shù)除以整數(shù)”一課時,課前我做了很多預設(shè),將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回答都做好準備。課堂進行的過程中,我板書了這樣一道題:4/9÷2,有了之前的學習,學生很快就得出結(jié)論“2/9”。隨后,我又板書了一道題:5/9÷2,要求學生自主運算,并點名學生上臺板演。這時,一個基礎(chǔ)薄弱的學生舉起了手,我猶豫著要不要叫他,思考之后我邀請了他。為了防止他“出錯”,我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他,當看到他寫“(5×2)/9? ? ? ”時,我覺得他肯定不會,我心里想勸阻,但想到學生好不容易上臺答題,就放任其繼續(xù)“出錯”。但是,看著看著我發(fā)現(xiàn)竟然是自己“錯”了。學生是這樣解題的:這種做法絲毫沒有錯誤,相比與其異曲同工的還要通俗易懂些。對于這位學生的表現(xiàn)我予以充分的肯定。雖然他平常調(diào)皮,學習基礎(chǔ)薄弱,但并非一無是處,對于一些感興趣的問題一樣會有獨特的思考。這次以后,對于這類學生我都會充分挖掘他們的智慧,使得他們擁有自己的數(shù)學舞臺,在自我展示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科的魅力。
在教學中,作為一名引導者,我們要多一些耐心,善于挖掘?qū)氋F的資源,為有智慧的學生喝彩,這樣每一節(jié)數(shù)學課堂都不會枯燥。尤其是在教學預設(shè)外出現(xiàn)的資源,要在第一時間內(nèi)抓住它,促使“錯誤”變成亮麗的風景線,更好地吸引學生。
三、辨析——化解難點,加強理解
錯誤作為一種資源,有價值之處并非在其本身,而在于運用到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糾正和辨析,使其從中獲得啟發(fā),能更加靈活地解決問題。基于這一點,在教學中教師就要靈活運用錯誤,帶領(lǐng)學生辨析,在挽救教學尷尬局面的同時疏通矛盾,幫助學生完善認知。
在一次公開課上,我給學生出了這樣一道題:現(xiàn)在,要修一段800米長的馬路,甲工程隊每天能修20米,乙工程隊每天能修25米,如果讓兩個工程隊從馬路兩頭往中間修,多少天能修完這段馬路?我要求學生列綜合算式。對于這一題,學生沒有思考多久,很快就得出結(jié)論,第一種是800÷20+800÷25;第二種是800÷(20+25)。隨后,我就提問:這兩種算式是否都正確呢?學生不假思索,馬上回答“都正確”。對此,教師不要急于否定或者糾正,可讓學生自己算一算,看兩個算式的答案是否一樣。在計算的過程中,學生發(fā)現(xiàn)800÷20+800÷25得到的答案是“72”,而800÷(20+25)得到的答案是“17.8”。這樣肯定有一種方法是錯誤的,當務之急就是找到哪一種是錯誤的,錯因是什么?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開展合作交流,讓學生以小組形式討論,針對這一問題進行辨析,得出自己的看法。之后,邀請小組代表匯報:
組1:我們組認為“800÷20+800÷25”是錯誤的,因為兩個工程隊的時間應該是工作總量除以工程隊效率總和,而不是甲隊的工作時間加乙隊的工作時間。
組2:我們也認為“800÷20+800÷25”是錯誤的,因為從運算律的角度來看,這一運算并不能運用分配律轉(zhuǎn)化成“800÷(20+25)”。
組3:我們的看法和之前兩組一樣,認為“800÷20+800÷25”是錯誤的,從結(jié)果來看,兩隊一起修路需要72天,但是分開修,“800÷20=40(天)”,甲隊只需要40天,而“800÷25=16(天)”,這樣一看簡直就是笑話,兩隊一起修的效率竟然沒有一隊單獨修的效率高!
在這一教學片斷中,對于學生錯誤不要急于否定,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借助錯誤展開教學,在促進生成的同時引發(fā)思考,鼓勵學生辨析,在合作的過程中找到正確答案,并且明白錯因,以此深化理解,有效提升教學質(zhì)量。
總之,錯誤資源的運用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落實到課堂上就能“變廢為寶”,幫助學生審視錯誤,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思考—糾錯”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加深要點理解,完善知識體系,為長遠的學科探究奠定基礎(chǔ)。
【參考文獻】
[1]劉漢艷.淺析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7÷(11):167.
[2]葉龍.淺談小學數(shù)學課堂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J].新課程導學,2013(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