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緒文
【摘? 要】?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教材所選課文越來越具有鮮明的代表性,而文中許多語句往往借助比喻的形式來對某事物的特征進行描繪和渲染,以此引發(fā)讀者聯想,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語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強的感染力。當學生需要接受、掌握、運用比喻手法來學語文而又感到吃力時,教師可教他們用辨析“真”和“假”的方法逐層體會、感悟,從而達到與文字共鳴的效果,進而放飛想象的翅膀,提高語文綜合能力。
【關鍵詞】? 語文課程標準;本體;喻體;真的;假的;理解;想象
《語文課程標準》在各個學段都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從具體的語言文字中感受文本的意蘊,體會表達的情感。所選教材也是形式多樣,許多更是集多種修辭手法于其中,目的既是讓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精妙,更是引導他們學會運用。在眾多修辭手法中,孩子們接觸最為廣泛的便是比喻。
一、小學生學習比喻修辭手法的現狀
比喻是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把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然而,小學生在接觸比喻句的過程中,卻存在一些堪憂的現狀。
1.理解受限,知難而退。雖說教材的編排遵循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然而學生的接受能力是有差異、有層次的,對于接受較慢的孩子來說,有些所選材料存在拔高性,盡管他們努力試著去理解,卻仍是一知半解,以致于最終變成了直接忽略。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熱情必將逐漸減退。如此,文中比喻句對學生產生的影響便達不到預期效果了。
2.張冠李戴,曲解本意。孩子在學習中經常接觸到一些新的比喻句,我們的教師、我們的作業(yè)也經常要求他們指出:這個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或“用什么來比喻什么”。由于許多孩子學習能力有限,起初根本無法深入理解,往往將本體和喻體混淆,張冠李戴。照此,用比喻的手法不僅未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未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更是扭曲了句子的原意,教學豈不是適得其反?
3.灌輸說教,活水沉寂。我們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參考教參、教輔資料,能夠明確引導孩子體會比喻句的妙用乃教學重難點,可又愁于沒有良劑,費盡口舌,百般說教,亦不能將孩子的思路打通,面對他們波瀾不驚的眼神非常無奈,只能采用灌輸式說教了。可惜了文本這么有力的工具本是一潭活水,卻未能被優(yōu)化利用,孩子們除了死記“把什么比作什么”,既想象不出文中所描繪的該有的畫面,也體會不出文字的生動,更無法學會在今后的閱讀和習作中巧妙運用了。
二、幫助學生明辨真假,學會理解、運用比喻修辭手法
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本人漸漸摸索到了一些有關引導學生理解、分析、運用及創(chuàng)設比喻的思路。簡單地說,通過理解比喻句,理解本體和喻體的關系,能夠合理想象出所打比方的情景。為了讓學生正確辨析,我引導他們將二者關系定位于“真”和“假”的關系,本體為真,喻體為假,比喻句就是“把真的比作假的”“用假的來比喻真的”。事實證明,這種方法適用于多種形式的語文教學中。
1.確立真假,步步深入?!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币蚨?,先確定句中真的事物和假的事物,然后根據語言的描繪展開想象,最后借助圖片或視頻加深印象,既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也讓他們掌握了學習方法,產生想象的欲望,激發(fā)他們動腦的熱情。
例如,教學《池子與河流》中“我安閑地躺在柔軟的泥土里,像貴婦人躺在鴨絨墊上一樣”這句話,我讓學生描繪眼前出現的畫面。一開始,許多孩子都是一臉迷惘,無法想象句中情景,更體會不到池子的懶惰。于是,我引導他們找出哪些是真實的事物,哪些是想象出的事物。孩子們立刻眼前一亮,豁然開朗。平時學習較吃力的小彭同學十分順暢地答出:“這句話中真實的事物是池子、泥土,而貴婦人、鴨絨墊是假的,是想象出來的,這里把池子比作貴婦人,把泥土比作鴨絨墊。”然后同學們展開想象,暢說自己想象中池子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儼然就化身為主人公了。教師相機出示貴婦人躺在鴨絨墊上的畫面,池子慵懶的形象便躍然于孩子們的腦海中。
2.尋找虛實,辨析真假。利用“真的”和“假的”尋找本體和喻體,也可以辨析句子是否是比喻句,進一步明確比喻句的性質。低年級的孩子們腦海中似乎總有一個定勢,只要有“像”“似的”等比喻詞出現,他們就認為這是個比喻句,我們老師有時也無法一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化解孩子心中的疑惑。而現在,有了“真”“假”定義區(qū)分,便可直接讓學生找出句中什么是真實存在的,什么是虛幻想象出來的,其結論便清晰明了。如在“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這句話中,他們知道花骨朵是真實的事物,可虛幻的事物是什么呢?沒有。所以,即便句中有“似的”一詞,仍可確定此句非比喻句。
3.狀態(tài)再現,化解難點。有時文中出現的打比方的句子,并非是將一具體的事物比作另一事物,而是將一種特定的狀態(tài)比作另一種狀態(tài)。可要讓孩子們提煉出本體和喻體,便是有一定的難度了。如“那時候上課,先生念,學生跟著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樣”這句話中,真實的狀態(tài)是念書而非唱歌,只是為了讓學生想象出那個時代的孩子是怎么念書的,便用了唱歌來作比。大家聯想到平時唱歌的隨意,便不由得體會到孫中山所處時代學生只讀書不解意的狀況了,也再一次體現了比喻句將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將深奧的道理變淺顯這一特征。
因而,“把真的比作假的”“用假的來比喻真的”,在此種狀態(tài)化的比喻中更易于幫助學生理解和接受。
4.詩中有畫,畫入眼簾。古代詩人寄情山水,詩中樂于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可對于小學生而言,對古詩的理解本來就有一定的障礙,更別提透過詩中使用的修辭手法進一步感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了。
教學劉禹錫的《望洞庭》中“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時,有個孩子說詩人看到洞庭湖中有一枚青螺,許多孩子也贊同。對此,我讓他們仔細觀察插圖,反復讀詩句,在不斷地觀察和自讀中反復品味,然后說說詩人到底看見的是什么。原來是一片洞庭湖水及水中的君山,于是孩子們恍然大悟:“那不是盤子和青螺,白銀盤是指洞庭湖,青螺也是假的,其實是君山?!闭婕俨谎远鳎赐ズL光赫然于他們的眼前,情感也伴隨著詩人一起迸發(fā)。
5.放飛想象,拓展遷移?!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在發(fā)展語言的同時,要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課堂氛圍和學習條件,努力挖掘各種對兒童想象力和發(fā)散思維有所幫助的素材來幫學生發(fā)散思維和提高想象力。
幾年的學習下來,孩子們對教材乃至課外書中比喻句的理解已不再那么吃力,能很快找到句中的“真”和“假”,根據文中的語句快樂地展開想象,大膽地進行表達。更為可貴的是,他們已不局限于接受、運用書本上已有的句子,課堂上,他們的語言生動精彩,充滿活力,如“他打破了一塊玻璃,嚇得像妖怪一樣逃跑了”“水仙花很漂亮,像一位站在小河邊、穿著白衣服的仙女”“老師,您的笑容就像陽光下盛開的百合花”……
以上,是本人針對小學階段比喻句的教學得出來的一點心得,它給我的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了方便,給面對比喻句感到困惑的孩子帶來了光明。也許,這套理論在探索的道路上還將會遇到新的質疑和挑戰(zhàn),但只有不斷耕耘,才會有更多的收獲。
【參考文獻】
[1]岳利民,秦向兵.比喻本體詞和喻體詞的義素分析[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1):138-140.
[2]嚴陣.比喻本體喻體之語義研究[J].培訓與研究: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1(06):23-27.
[3]馬玉明.略談比喻句中喻體與本體的一致性[J].語文教學與研究,19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