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岳陽樓記》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詞人、詩人范仲淹的名作;《醉翁亭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歐陽修的名作。范仲淹遭貶后,受同時遭貶的好友滕子京之邀,為重修岳陽樓作記,表達出效法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激勵好友并勉勵自己要以天下為己任,樹立崇高的理想,擁有寬闊的胸懷。歐陽修遭貶后卻不計個人得失,實行“寬簡而不擾”的政風,使滁州百姓安居樂業(yè),《醉翁亭記》正是作者“與民同樂”的親民情懷的表達和流露。從表面看,二者主題不同,情懷各異,實則內容主題有很多相同之處。
關鍵詞:《岳陽樓記》;《醉翁亭記》;主題;思想;異同
《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是九年義務教育部編版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兩篇名篇,很有容量和分量,也十分重要,幾乎在歷年中考中均有考查和涉及。這兩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和要求較高,重難點多:除熟練背誦、積累重點實詞的意義和虛詞的用法(如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詞義差別、詞類活用等)、熟練翻譯、掌握內容外,對主題思想情感的理解是重中之重。下面筆者就主題思想的異同方面作淺析。
一、兩位作者的境遇相同
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張,觸動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罷奪參知政事職務,貶放鄧州。第二年六月,同樣謫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陽樓將成,請范仲淹作記,范仲淹雖然貶謫放逐,身處江湖,卻心系天下,憂國憂民,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就此而成。
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參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讒離職,歐陽修上書替他們分辯,被貶到滁州做了知州。到任以后,他內心抑郁,卻不計個人得失,實行“寬簡而不擾”的政風,取得了顯著政績,使滁州百姓安居樂業(yè)?!蹲砦掏び洝氛亲髡咴谠赓H謫時的真情流露。
二、心路歷程和思想境界相同
遭遇相同的處境,均被排擠貶謫,試問,兩人心中怎能不憂郁、不憤慨?如作者在《岳陽樓記》中的真實流露:“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但很快,他們就從個人的小我天地中走了出來,不再計較個人得失,如《岳陽樓記》中:“予常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從中體現(xiàn)出他們一心為國家、為天下黎民百姓謀利益、謀幸福的情懷。
三、借景抒懷的敘寫方式相同
《岳陽樓記》通過對洞庭湖浩浩蕩蕩、氣勢宏大的湖面景象和對岳陽樓陰天“滿目蕭然”和晴天“春和景明”的景象變化的描寫來表現(xiàn)主題;而《醉翁亭記》通過滁州瑯琊山朝暮和四時氣象美景的變化描繪來表現(xiàn)主題,敘寫方式相同。
四、表達的主題思想情感本質上相同
《岳陽樓記》要表達的是“先憂后樂”的情懷和思想。先寫遷客騷人“陰悲晴喜”,其心情隨環(huán)境、外物和自己的處境遭遇而變化。遭貶憂愁悲憤,升遷“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計較個人得失,走不出“小我”天地。而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雖身遭貶或經歷磨難打擊,卻始終不計個人得失,放下“小我”,走出個人或喜或悲的境地,一心為國為民著想。從“遷客騷人”和“古仁人”的對比中,突出古仁人心胸的寬廣、境界的高遠,胸中始終裝著黎民百姓和家國天下的情懷。作者正是要通過記文,與好友共勉:向古仁人學習,要盡力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為國家和百姓計,吃苦在先,享樂在后,真正做到憂國憂民、先憂后樂。
《醉翁亭記》要表達的則是“與民同樂”的情懷和思想。貶官并沒有讓歐陽修就此沉淪而一蹶不振,他卻能忘卻自己的得失,到任滁州,就一心為百姓謀幸福生活,不到兩年,就能將滁州治理得社會和諧,百姓和樂。這一方面突出歐陽修的治國大才,另一方面也是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黎民百姓、家國天下為己任的寬闊胸懷的表現(xiàn)。看著自己治理下的滁州社會和諧安寧、百姓生活幸福,作者怎能不由衷地高興呢?再者,作者能突破古代官和民之間等級森嚴的界限,與百姓同食、同飲、同樂,更體現(xiàn)出他是真正“親民”、心系百姓的好官。
滁州瑯琊山的美景,醉翁亭的美名,太守和摯友用醴泉的水自釀的美酒,用山中野菜做成的“太守宴”美食,太守和滁州百姓同食同飲同樂,滁州百姓游山玩水、安居樂業(yè)的美好生活場景……這一切早已讓作者心醉!這在《醉翁亭記》中有很好的證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薄爸劣谪撜吒栌谕荆姓咝萦跇?,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等,都是歐陽修忘卻自我、心系百姓的真實流露。而最終突出的主題只有一個:忘卻個人得失,心系百姓,與民同樂。
五、內容和主題表達的側重點略有不同
《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主題表達的側重點是不同的,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重在表達“憂國憂民”“先憂后樂”的情懷,而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側重表達“與民同樂”的情懷,側重點雖不同,實則都是“愛國愛民”的統(tǒng)一。
總之,《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是千古名篇,十分重要,對每一個學習這兩篇名篇的人而言,能熟練背誦、深入理解內容及主題思想是必不可少的。
參考文獻:
王金偉,崔晶.《岳陽樓記》與《醉翁亭記》比較闡述[J].中學語文教學,2016(6).
作者簡介:朱琰(1978—),女,漢族,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qū)人。蘭州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基礎教育。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