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軍
“仇親期”是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的必經(jīng)之路,這一階段的孩子如能得到正確的引導和適當?shù)淖晕艺{適,將終身受益,反之則會影響心理發(fā)育。
再管就與父母“拼了”
“我就是要氣你們!就是不好好讀書!就是要把你們的錢用完!”一位中年婦女聽了14歲女兒頂嘴時說的這番話,氣惱不已,強領著女兒來做心理咨詢。
在心理醫(yī)生面前,女兒訴說自己很煩,活著太沒意思了,邊講邊傷心落淚;母親則訴說女兒不聽話,雖然為她操盡了心,到頭來卻不知道她為什么專與父母對著干?講著講著,母女倆在咨詢室又一次爆發(fā)了“戰(zhàn)爭”。醫(yī)生只好把母女倆勸開,分別詢問情況。
母親說,一年前,13歲的女兒長大了,亭亭玉立,但她還像小時候那樣與男同學有說有笑的,做父母的便生出了幾分擔心,經(jīng)常旁敲側擊地勸導她少與男生來往,別耽誤了功課。女兒卻把父母的好心當成“驢肝肺”,認為父母是在干涉她的個人生活,不僅不聽話,反而一天到晚與父母頂撞,盡惹父母生氣。
女兒則說,父母不信任她,一天到晚嘮嘮叨叨,很煩人。其實,她與男生之間并沒有什么見不得人的事,他們之間只是合得來的同學友誼,然而父母只要見她與男生在一起就看成一件大事,經(jīng)常干涉她。所以,她不僅與父母頂嘴,而且依舊我行我素,與男同學打成一片。
之所以與母親鬧成這樣,是因為有一天一個高年級男生過生日,幾個同學上門邀她去慶賀,被父母碰上了,不知原委的父母以為她又去瞎玩,不僅不準她去,還把那幾個同學責備了一番。本來就很反感父母的她,這下氣憤到了極點,與父母大吵一架后,關著門在屋子里哭了一夜。
第二天到學校,那幾個同學可能覺得丟了面子,也不再叫她。生性好強的她也來了個“以牙還牙”:你們不理我,我也不理你們。漸漸地,她在班上幾乎沒了朋友,覺得很孤獨、很苦悶。苦惱中的她開始恨父母,回家后處處與父母作對。父母這么講,她偏那么做,任罵任打也不改,而且動不動就哭泣流淚,多次想到死,并要挾父母說,再管她就與父母“拼了”……
“管束與抗爭”的矛盾
看來,這是一例少男少女與父母較勁的例子。在心理咨詢工作中,這種有親子對抗情緒的家庭還真不少。據(jù)調查表明,54%的中學生聲稱,“最不喜歡的人”是自己的父母。這樣的結果,對父母來說是否具有諷刺意味呢?
父母辛辛苦苦撫育孩子,對孩子關懷備至、鐘愛有加,得到的回報卻是“恩將仇報”,成為孩子最不喜歡的人。因而,不少中學生家長感到困惑和束手無策。
為什么孩子要與父母對抗,甚至仇視自己的父母呢?心理學上認為,這是少男少女從兒童到成人過渡時期的特定表現(xiàn),心理學上稱之為“仇親期”。
孩子們到了十二三歲后,便開始步入青春期,隨著身體長高,第二性征出現(xiàn),心理上也發(fā)生了明顯變化,其中一個特殊的變化就是自我意識逐漸清晰。他們不再像以前那樣依戀父母,而是希望父母把他們當大人看待,希望自己有獨立處理問題的機會。同時,他們的交往興趣也由家庭轉向社會,由父母轉向朋友,由同性轉向異性。此時,家長往往不理解孩子的這些心理變化,仍然把他們當小孩子看待,管頭管腳,因而使孩子的自我意識得不到充分體現(xiàn),自然使孩子感到不滿和反感。于是,他們便與父母疏遠,與父母抗爭,用與父母對著干來體現(xiàn)自我。
孩子與父母在對抗中形成了“管束與抗爭”的親子矛盾,多數(shù)情況下,是父母愈“管”孩子愈“爭”,孩子愈“爭”父母愈“管”,使親子關系陷入了惡性循環(huán)。在家里得不到理解與接納,孩子便在心理相容的同齡伙伴那里獲得。與伙伴們一起時,他們感到安全、溫暖,因而青少年特別看重同伴之間的友誼。此時,如果出現(xiàn)家庭與同伴之間的矛盾,他們往往是寧可與家庭決裂,也決不背叛伙伴,寧可不要父母,也決不可不要朋友。由此,便不難明白,前文那位少女為什么專與父母對著干,甚至仇恨到要與父母“拼了”的程度。
特殊心理的引導與調適
“仇親期”是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的必經(jīng)之路。可以說,這一階段的孩子如能得到正確的引導和適當?shù)淖晕艺{適,則終身受益,反之則會影響心理發(fā)育,甚至有可能釀成家庭悲劇。因而,如何讓少男少女平穩(wěn)地度過這一特殊時期,是每個家庭都不可小視的問題。
一方面,父母要了解并能理解少男少女這種“仇親期”的特殊心理變化,認識到孩子并非有意與你作對或有意氣你,而是他們要體現(xiàn)不成熟的自我意識。所以,對于孩子的對抗,家長不要氣惱,而要平靜對待。同時要主動給孩子創(chuàng)造體現(xiàn)自我意識的機會,如尊重他們的獨立愿望,尊重他們與同齡伙伴的友誼,一般的事情要放手讓他們自己拿主意,如果他們拿錯主意,切不可粗暴地指責。告訴他們“挫折是成長中必然付出的代價”,反而更容易促使他們自覺地總結經(jīng)驗教訓,走向自信和成熟。
另外,遇有重要事情需要做決定時,家長要先聽聽孩子的意見,多用商量的口氣,采取合作的態(tài)度與他們交往,避免出現(xiàn)逆反心理。在增加親子心理相容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學習一些青春期生理、心理衛(wèi)生知識,再輔以品格塑造的教育,容易收到較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讓少男少女自己對“仇親期”心理變化有所認識,正確對待父母的管教。如一名叫建軍(化名)的初三學生,以前與父親是死對頭,兩人到一起就吵。做父親的粗暴沒有耐心,兒子頂嘴不聽就動手打,建軍也是個倔脾氣,父親打他就還手,為此,父子倆經(jīng)常鬧得不可開交。終于,建軍有了離家出走的念頭,學習成績明顯下降。
幸虧老師發(fā)現(xiàn)了這一問題,將建軍領到學校心理咨詢室咨詢。建軍接受了心理老師的建議,化對抗為對話,不再仇視父親,并主動找父親承認自己過去說話生硬、不尊重大人的錯誤。父親很感動,也意識到自己過去的教育方法有缺陷,并向兒子道歉,表示以后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父子倆談得淚眼婆娑,親情終于融化了父子心中的隔閡。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父母之所以要管孩子,是因為他們認為孩子還小,對孩子不放心,怕他們吃虧上當。所以,父母嚴加管教是出于愛的表現(xiàn),是親情所系,責任所要,并不是家長耍威風。孩子認識到這一點,在心理上就會不反感、不疏遠父母,能領受其好心,行動上也能做到“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同時,父母要學會與孩子對話,找準機會與孩子溝通。
(責編 劉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