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艷
摘 要: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指出,要全面推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有序開展集體成員身份確認、集體資產折股量化、股份合作制改革、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等工作,強化集體資產管理,探索拓寬農村集體經濟發(fā)展路徑。作者作為農村經營管理干部,結合近兩年農村脫貧攻堅項目建設和自身業(yè)務,就脫貧攻堅后期,如何充分利用各級政策,將各村自然資源、公共資產、財政扶貧投入項目資金資本化,確保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 ,探索拓展村集體經濟發(fā)展長效路徑,健全農民分享產業(yè)鏈增值收益機制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集體經濟;持續(xù)發(fā)展;思考
一、城固縣基本情況
城固縣地處漢中盆地中部,縣域面積2265平方公里,總人口54.3萬,是西漢著名的外交家、探險家、“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鄉(xiāng),屬秦巴山片區(qū)貧困縣。2017數據清洗核定貧困村101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8177戶47794人,至 2019年,全縣101個貧困村,17206戶49767人脫貧,貧困發(fā)生率降至1.09%,順利實現整縣脫貧摘帽。
脫貧攻堅戰(zhàn)以來,累計投入各類財政扶貧資金15.1億元,共實施農村安全飲水項目107處、電力升級改造項目28個、農村道路建設200公里、村集體產權標準化衛(wèi)生室258個,共流轉土地17.9萬畝,培育農業(yè)龍頭企業(yè)34個、建成45個現代農業(yè)園區(qū)、63個產業(yè)扶貧基地、166個家庭農場,11座總裝機量16兆瓦光伏扶貧電站建成并網,組建258個村級扶貧互助資金協會,261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870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愛心超市125個、體育惠民工程18處,已初步形成以脫貧攻堅助推鄉(xiāng)村振興的框架體系。
二、財政扶貧項目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1.量化確權工作進展不平衡。依據省市文件,折股量化重點應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龍頭企業(yè)、農民專業(yè)合作等新型經營主體,實施整合涉農資金項目后形成的經營性資產和村集體資產。由于許多項目實施時間跨度較大,實施的主體較繁雜,目前全縣258個村社區(qū)對財政項目投入資金形成的資產量化確權進展較緩慢,工作不平衡問題較突出。
2.普惠性項目資產產權不清。項目實施主體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產權較明晰,折股量化易操作。但是一些設施農業(yè)、農村種養(yǎng)業(yè)、鄉(xiāng)村旅游等產業(yè)區(qū)投資興建的路、水、電、渠系管網,收益對象面廣,有一定普惠性,項目資產產權不夠清晰,影響了其折股量化的進展和工作實效。
3.項目風險防控機制還不夠完善。由于村集體和貧困戶不參與項目主體的具體經營活動,對經營主體建立風險防控機制情況難以完全監(jiān)管,因此個別項目在面臨較大的經營性困難或出現持續(xù)虧損時,往往難以保障貧困戶收益和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間接的影響了折股量化工作的推進。
三、強化集體資產管理,拓寬農村集體經濟發(fā)展長效機制的對策。
1.明確用于折股量化、資產收益扶貧的項目來源。建議用于資產收益扶貧的資金主要為投入到村財政資金,社會扶貧資金,村集體自有資金。按照產權制度改革思路,對這些資金形成的經營性資產進行確權量化,確保貧困戶資產收益分紅全覆蓋、壯大村集體經濟,提高脫貧質量和成效。
2.分類確定扶貧資產收益方式。建議按照資金所有權在村集體、資金使用權在龍頭企業(yè)、專業(yè)合作社、家庭農場、能人大戶等市場經營主體,收益分紅權在群眾(貧困戶),“三權分置”。投入到村的資產收益扶貧項目資金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統(tǒng)一管理,通過投資經營主體、資產租賃、自主發(fā)展3種方式開展資產收益扶貧。
(1)債權投資市場經營主體獲取收益。村集體經濟組織理事會可通過鎮(zhèn)村審批,將資金以債權投資方式投資到新型經營主體,雙方簽訂投資收益分配協議,建議首期協議不得超過3年,村集體不參與經營、不承擔經營風險,且確保每年有不少于6%的投資收益。要嚴格履行相關章程和程序, 使用期滿后收回資金,或經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代表)大會通過繼續(xù)投入經營主體發(fā)展。
(2)資產租賃獲取收益。堅持“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統(tǒng)一實施資產租賃,并簽訂租賃協議,建議首期租賃年限不得超過5年,租期內“誰使用、誰維修”。收益方式上將脫貧攻堅期間產業(yè)扶貧項目建成的食用菌大棚、蔬菜大棚、畜禽圈舍和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儲藏設施類資產,以對外租賃方式獲取收益;將各村本地小型水利設施、集體土地、林地、果園、集鎮(zhèn)商鋪、停車場等集體資源、資產盤活,整理形成經營性資產,對外租賃獲取收益。
(3)自主創(chuàng)辦經濟實體獲取收益。盤活村集體資源和資產,實施自主建設、自主經營、自主管理的經營性項目,通過創(chuàng)辦經濟實體實現資金、資產、資源收益最大化。
3.合理確定收益分配方式。收益分配方式上,債權投資市場經營主體、資產租賃、自主發(fā)展創(chuàng)辦經濟實體獲取的純收益直接納入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賬戶管理。每年村集體提取不高于30%的純收益作為公積金、公益金,用于彌補虧損和擴大再生產。剩余部分脫貧攻堅期內分配給貧困村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分配方案每年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研究,并組織召開成員(代表)大會通過,鎮(zhèn)村審批張榜公示后,逐戶兌現分紅資金。脫貧攻堅結束后按照村集體經濟組織章程分配給村集體和集體經濟組織全體成員。
4.完善風險防控機制,確保村集體和農戶雙贏。建立資金投資事前審核機制,村集體應廣泛征求村民代表意見,堅持集體決策原則,確定資金、資產投向、遴選投資或合作對象。對象確定后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要制定項目實施方案、資產收益分配方案,根據投資規(guī)模報鎮(zhèn)辦或縣政府審核批復,按照扶貧項目資金管理要求實施項目和投資活動,確保財政資金及時發(fā)揮效益,不滯留、不趴窩,實現資產保值增值;建立資金資產運行監(jiān)測機制,各鎮(zhèn)辦負責對經營主體經營運行情況適時監(jiān)測,確保村集體資金、資產安全。
參考文獻:
[1]漢中市 《關于進一步加強產業(yè)扶貧資金及資產管理的指導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