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電影作為一種常見的藝術形式,成為文化輸出與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近年來,國內電影市場日益成熟,引進了大量的英語電影。片名是電影的靈魂,好的片名翻譯往往可以給觀眾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在片名翻譯時,直譯法、音譯法較為簡單,而音譯法則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些特殊元素,讓影片譯名表現(xiàn)出更加濃厚的“中國風”?;仡櫧陙硪M的英語電影,其中不乏一些優(yōu)美甚至是驚艷的中文譯名。本文介紹了幾種常見的英語電影片名翻譯方法,隨后就翻譯過程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運用策略和現(xiàn)實映照展開簡要分析。
【關鍵詞】英語電影;片名翻譯;傳統(tǒng)文化;音譯法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2019年度規(guī)劃課題“山西經濟轉型背景下職業(yè)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研究”(課題編號:2019B493)的研究成果之一。
一、英語電影片名翻譯的常見方法
(一)直譯法
在我國早期引進的許多英語電影中,直譯法比較常見。另外,一些英語電影的片名如果比較直白,或是能夠直接揭示電影的主旨大意,通常也會采用直譯法。例如,指環(huán)王三部曲的第三部英文片名為“The Return of the King”,中文譯名為“王者歸來”,這暗含了影片中主人公阿拉貢從“游俠”向“國王”的身份轉變;有邁克爾?貝執(zhí)導的影片《Pearl Harbor》,中文譯名也直接引用了地理名稱,直譯為《珍珠港》。直譯法有其優(yōu)勢,例如可以最大程度上還原英語電影片名,但是其弊端也十分明顯,由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以及英語與漢語在表達方式、構詞形式等方面的不同,很多直譯過來的片名往往晦澀難懂。例如印度電影《Three idiots》被直譯為《三個傻瓜》,很難激發(fā)觀眾的觀影興趣。
(二)意譯法
意譯法是翻譯者在充分了解英語電影內容、內涵的基礎上,加上個人的理解或是本土文化元素,將其翻譯為符合本國、本民族語言環(huán)境或文化背景的片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漢語文化博大精深,為英語電影片名的意譯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例如由勒羅伊指導的愛情電影《Waterloo Bridge》,如果直譯過來是“滑鐵盧的橋”,但是經過意譯后,中文名為《魂斷藍橋》,使影片傳達出一種凄美的意境,比原片名更勝一籌。類似的還有根據長篇小說《飄》改編的電影《Gone with the Wind》,意譯后的中文影片名為《亂世佳人》,不僅概括了電影的內容,而且升華了影片的情感。意譯法的優(yōu)點十分明顯,它能夠讓翻譯過來的電影片名更符合本土觀眾的文化習慣。但是意譯法對翻譯者的語言功底有嚴格要求,也可能會因為脫離了影片的原意,不符合影片內容,而導致觀眾摸不著頭腦。
(三)音譯法
音譯法與直譯法有一定的共性,在翻譯過程中要求保留英語片名的典型特征,做到詞匯對應、結構對應等。例如電影史上的首部3D影片《Avatar》,采用音譯法翻譯過來的中文名就是《阿凡達》。Avatar是印度教中的一位神,它能夠通過附著在人體內,讓被附著的人擁有無窮無盡的力量。而將Avatar直接作為這部電影的片名,正好契合了電影中人類需要借助于體型巨大的納美族人軀殼進行活動的故事背景。相比于香港地區(qū)的中文譯名《天神下凡》,采用音譯法的《阿凡達》更容易被中國觀眾接受。同樣采用音譯法的還有卡洛?卡雷執(zhí)導的《Romeo and Juliet》,采用音譯法后將其翻譯為《羅密歐與朱麗葉》,詞匯與結構都與影片的原名一一對應。
(四)增譯法
又稱為“創(chuàng)譯法”,即英語電影的原名,找不到與之對應的、恰當的中文詞匯,就需要翻譯者發(fā)揮創(chuàng)新思維,增添一些元素,讓中文譯名既貼合電影內容,又方便觀眾理解。其中最典型的是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出品的首部3D電影《Up》。單詞“up”在英語中有多種詞性,例如可以作為副詞,翻譯為“向上;上漲”,作為介詞翻譯為“在……之上”,作為形容詞翻譯為“向上的”等,另外還有動詞、名詞等屬性,這就給中文翻譯增加了很大的難度。而我國臺灣地區(qū)翻譯為《天外奇跡》、香港地區(qū)翻譯為《沖天救兵》,雖然與電影內容有一定關聯(lián),但是缺少美感。采用增譯法將其翻譯為《飛屋環(huán)游記》,除了更加符合影片主旨大意外,也賦予了更多的美感和藝術氣息。
二、英語電影片名翻譯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運用
(一)選擇古詩詞中的經典詞句
古詩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如果能夠恰當地選擇詩句作為片名的中文翻譯,也可以提升其意境和美感。例如有華納兄弟影業(yè)出品的歌舞片《My Fair Lady》,直譯后的中文意思是“我的美麗妻子”。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很多描寫美麗女子的詩篇。例如《詩經》中“窈窕淑女”就可以很好地表達出片名的意蘊。同樣的還有倫理片《Lolita》,該片講述一個中年男教授帶著對倫理的蔑視迷戀其再婚妻子的小女兒、放蕩調皮而早熟的Lolita的故事。其譯名《一樹梨花壓海棠》就出自宋詩人蘇軾的一首調侃詩“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fā)對紅妝。鴛鴦被里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袄缁ā焙汀昂L摹卑抵赴装l(fā)與紅顏,即老夫少妻,以“壓”字連接兩者,意境全出,點明了影片老少戀的主題,是影片內涵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完美結合。
(二)使用傳統(tǒng)文化特有的意象
意向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特殊形式,無論是古詩詞還是山水畫,運用“寫意”的手法往往能夠帶給人們無窮無盡的遐想。在英語電影片名翻譯中,運用寫意手法也可以讓中文譯名具有濃厚的傳統(tǒng)意象。例如上文提及的《Waterloo Bridge》,只看表面意思“滑鐵盧橋”,很容易讓中國觀眾誤認為這是一部與拿破侖有關的電影,而翻譯為《魂斷藍橋》則結合了民間“裴航藍橋遇仙女”的傳說,以及民間用“魂斷藍橋”比喻夫妻殉情的堅貞愛情。這一翻譯不僅讓影片名賦予了凄美色彩,也緊扣電影的內容。同樣運用意向進行片名翻譯的還有影片《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片名的字面含義是“麥迪遜縣的橋”,而中文翻譯為《廊橋遺夢》,廊橋對應了英文片名中的“Bridge”,同時“遺”字有遺憾、惋惜的意思,讓片名帶有一種惆悵的意味。
(三)采用中文特色的四字成語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成語是璀璨的明珠,其中又以四字成語最為常見。這些成語或是包含了一些歷史典故或是對仗工整,也常常被用作英語電影的片名翻譯。如美國大片《The Rock》片名只含一單詞,反映了西方人的崇尚簡潔的美學文化;但“巖石”一詞并不適應中國文化的審美心理,譯成《石破天驚》效果就大不一樣:“石”保留了原名信息,“破”“驚”二詞言簡意賅地傳達了原片的思想內容,渲染了“驚險”的氣氛,充滿一種蓄勢待發(fā)的張力。使用成語作為電影譯名,一來這些成語是中國觀眾非常熟悉的,很多成語只需要通過字面意思就能夠理解其含義,這樣就對英語電影的主要內容有一個大體的了解;二來很多成語有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或是有一定的文化寓意,對于升華影片的主旨也有幫助作用。
三、英語電影片名翻譯中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實關照
(一)注重集體意識
在英語電影片名翻譯中,還必須注意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以英語電影中常見的“美國大片”為例,這些影片通常具有很強的美式個人英雄主義精神,從微觀層面上來說,影片中的主人公以一己之力拯救全國、全世界,這與中國強調的集體主義不符。因此,在進行片名翻譯時,還要注意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崇尚的集體意識。例如有斯皮爾伯格執(zhí)導的影片《Saving Private Ryan》,中文譯名為《拯救大兵瑞恩》,愛默里奇執(zhí)導的影片《The Patriot》,中文譯名為《愛國者》。這些中文譯名比較符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博愛、愛國等思想。
(二)注重中庸觀念
“中庸”是儒家的主要思想之一,也是幾千年來絕大多數中國人的處世之道。“中庸之道”在于講求平衡、不走極端,在進行英語電影片名翻譯時也要注意賦予中庸氣息。比如在英語電影《Pursuit of Happiness》中,中文片名《當幸福來敲門》就很好地詮釋了故事情節(jié),也為中國觀眾所接受。雖然影片的主人公通過自己的積極進取和不懈努力最終得到了幸福,具有典型西方式的生命軌跡,但是在中文譯名中淡化了其中的艱辛,添加的卻是具有濃重的中庸氣氛的中國味道。
四、結語
文化無國界,在世界各國文化彼此交融和交流碰撞的過程中,電影作為文化傳播的一種主要載體,成為宣揚民族、國家文化價值理念的重要形式。近年來,國內引進的國外影片數量不斷增加,其中英語電影占據了較大比例。片名是電影的“點睛之筆”,翻譯好片名可以讓影片增色,起到吸引觀眾的效果。在翻譯時,要注意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讓電影片名具有更加濃厚的“中國風”,從而讓觀眾更具體地理解電影內容,帶給觀眾不一樣的觀影體驗。
參考文獻:
[1]韓凌.英語電影片名翻譯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關照[J].電影文學,2013(20).
[2]盧志君,覃江華.電影片名翻譯研究在中國(1984-2015)[J].外國語文研究,2017(4).
[3]李檉楊.英語電影片名翻譯中漢語傳統(tǒng)文化的凸現(xiàn)[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A02).
[4]王昕.英語電影片名翻譯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分析[J].校園英語,2016(17).
作者簡介:亢曉榮(1968-),男,漢族,山西原平人,碩士研究生,講師,從事課程與教學論、英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