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偉
摘 ?要:估算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數(shù)學學習需要掌握的一項關鍵技能,對于學生運用數(shù)學原理解決實際問題具有持續(xù)性的積極影響。小學數(shù)學教學應當把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意識作為一項“關鍵業(yè)務”。進行小學估算教學應當在對小學估算難教進行合理歸因的基礎上,從創(chuàng)設適當情境,生成估算需要;進行合理評價,豐富估算策略;引導自我監(jiān)控,調整估算策略;積極體驗生活,積累估算經驗等方面強化學生的估算意識。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估算意識;思維能力
《義務教育階段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版)》立足于培育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關鍵能力和必備思維品質對估算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落實點。具體說來,在第一學段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選擇適當?shù)膯挝贿M行簡單的估算;在第二學段中要幫助學生理解估算的意義 [1]。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估算意識對實現(xiàn)課程目標發(fā)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為此筆者對培養(yǎng)小學生估算意識進行了教學觀察和實踐。
一、歸因:小學估算難教的原因
第一學段的教學中,估算相比于加減計算的教學更難教,低段學生也難以掌握。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估算的開放性。同樣一個數(shù)312,既可以估成300,也可以估成310,甚至根據(jù)情境需要還可以估成320。有時不同的估法可以得到相同的答案,有時同一道題有不同的估算結果。
第二,是估算的策略性。四則運算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按部就班就可以,但是估算非常靈活,策略豐富,需要根據(jù)不同的生活情境選擇不同的估算方法。
第三,是估算的綜合性。估算不僅需要計算,還需要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具體說來,估算需要準確熟練的口算基礎,能把握數(shù)的大小關系,分析估算誤差時更要在理解運算意義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推斷。
第四,是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對估算教學有一定的影響。經過一段時間的精算訓練,小學生比較習慣于精確計算,這樣的訓練弱化了他們的估算意識。畢竟估算不需要準確計算,允許有誤差。他們往往認為“估算的結果是不正確的”,從而排斥估算,不愿用估算解決問題。
二、實踐:培育學生估算意識的策略
如果說精確計算教學的核心是算法,那么估算教學的靈魂就是培育學生的意識。但很多時候估算教學效果不佳,是策略不當,或缺乏策略造成的。小學數(shù)學教師應當基于學生視角,注重激活思維,展開培養(yǎng)小學數(shù)學估算意識的教學實踐。
(一)創(chuàng)設適當情境,生成估算需要
估算教學確實有其價值,但是問題情境設計不當,估計也就沒有意義了。創(chuàng)設合理的情境,使學生產生估算需要,才能培養(yǎng)估算的意識。例如,教學時教師引入了這樣的情境:“聰聰過生日想買兩件生日禮物:模型飛機(5元)、水彩筆(3 元),他帶了100元,夠嗎?”由于價錢的個位看不清了,要想知道100元錢夠不夠買這兩樣禮物,就必須通過估計才能知道。模型飛機的價錢十位是5,個位看不清,不會超過60元,水彩筆的價錢是三十幾元,不會超過40元,那么兩樣禮物加起來就不到100元?,F(xiàn)實生活中由于無法得到準確數(shù),就需要估算。學生在這樣的生活化情境中,自然產生了估算的需要。
(二)進行合理評價,豐富估算策略
每個學生都是有自己獨特思維個性的。創(chuàng)設估算情境之后,首先應讓學生獨立思考,思考多種多樣的估算方法,并鼓勵學生之間多交流方法,進行方法的比較評價,從交流中感受豐富的估算策略,從評價中明確哪些方法是合理的、符合實際的。筆者結合以下案例就如何在估算教學中進行合理評價展開了分析。
【案例】四年級同學去秋游。每套車票和門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應該準備多少錢買票?
學生獨立嘗試之后,全班交流,學生想到了四種估算的方法:
①把104估成110,把49估成50,大約5500元;
②把104估成105,把49估成50,大約5250元;
③把104估成100,把49估成50,大約5000元;
④把104估成100,把49估成45,大約4500元。
組織學生評價:(1)第四種方法是不合理的,因為兩個數(shù)都估小了,4500元肯定是不夠的。(2)第三種方法最便于計算;(3)49和104相乘的積是5096,5500大大超過了5096,這樣多帶些錢,萬一碰到其他的事需要花錢呢;(4)5250比較接近準確值,又比準確值大,我覺得這種方法比較好。
哪些方法是合理的,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是這樣總結的:在估算中,我們要找符合實際需要的方法,比如在帶錢的問題上我們應該把數(shù)估大一些,而且估算是為了方便,我們估算的過程應盡可能簡便,所以上面的四種方法中第二種方法是比較好的。(教師邊說邊在第二種方法上畫了一個五角星)
對于這樣的評價,筆者有以下質疑:(1)第三種方法也是把49估大了,100×50,計算起來也很方便,為什么這種方法不能認為是一種好方法呢?難道教材或教學參考中所說最好的方法就一定是唯一的?進行估算教學,只有對“符合問題實際,接近準確結果,計算方便可行”這幾個要求真正理解了,才能靈活處理課堂中的各種“生成”。(2)49和104相乘的積準確值是5096,這四個答案中最接近的是第三種方法,能說第三種方法比較好嗎?所以筆者認為估算的評價中首先考慮的是兩個要素:第一,估算方法和結果符合實際,合情合理;第二,計算方便。在這兩個要求都達到的前提之下,我們才提離準確值越接近越好。
所以,筆者覺得這樣的總結比較恰當:估算的方法,一般我們認為符合實際的,計算方便的比較好。在這四種方法中,第一、第二種方法符合實際情境,計算也方便,所以是比較好的方法。當然,第三種方法的答案5000與精確值最接近,假如能再補充說明一下“5000元和實際所需相比,估少了,那么我們再多帶些錢,比如再多帶200、300元就夠了”,這樣也就合乎情理了。
(三)引導自我監(jiān)控,調整估算策略
學習只是一種經歷,只有通過不斷反思、不斷調整,讓經歷提升為一種經驗,才能真正形成估算的能力。下面是一個加與減的課堂片段,教師積極引導學生自我監(jiān)控,適時地調整估算策略。
【案例】教師課件出示淘氣和笑笑套圈的成績(見表1):
教師問學生,估計一下,淘氣和笑笑誰贏了。學生異口同聲說笑笑贏了。理由是淘氣有兩次是20多分,一次是30多分,估計70分,而笑笑兩次上30分,一次20多分,估計80多分,所以笑笑贏了。
教師一愣,但很快鎮(zhèn)靜下來,問:怎么才知道估計得準不準?
學生:算一算。
接著教師請學生說算式,計算,然后匯報交流。
在此基礎上,教師問:能知道他們誰贏了嗎?學生說:淘氣贏了。
預測和實際情況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出現(xiàn)問題之后,只是讓學生用計算的方法來驗證估得對不對,知道到底誰是真正的贏家,像是燒開水燒到七八十度就不燒了,沒有沸騰,一次非常好的估算調控機會就失去了。計算之后發(fā)現(xiàn)結果與估計相反,應該及時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我們估算是笑笑贏,而實際卻是淘淘贏呢?學生才可能進一步思考:是不是估算和實際結果會不同?我們剛才的估算方法是不是有問題?學生從反思中會意識到,在這道題中28已經很接近30了,把它估成20是不合適的,又把35估成30,少估了5,那么估算結果就會比實際結果少很多。怎樣的方法才能估得比較準呢?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就會有學生想到比較合適的方法。如:①24≈20,28≈30,35≈40,20+30+40=90;23≈20,32≈30,20+30+30=80,所以是淘淘贏。②上下對比,第一次淘淘比笑笑多1分,第二次淘淘比笑笑少2分,第三次淘淘比笑笑多3分,所以總的來說,淘淘比笑笑多2分。
(四)積極體驗生活,積累估算經驗
估算不僅僅是指計算中的估計,還包括對數(shù)量的估計。要想提升這種對數(shù)量的估計能力,就要有意識地增加生活體驗,擴大經驗范圍。例如,為了加深學生對容量單位“升”的理解,筆者設計了如下的教學思路。
【案例】師:剛才我們認識了容量單位“升”,知道了1升水究竟有多少?,F(xiàn)在請同學們估一估這個電熱水器大約能裝水多少升?
為了讓學生較準確地估算出電熱水器的容量,在估算前教師結合教學安排了三個層次的估算:充分體驗1升有多大;借助1升的容器估一估一個水槽的容量(5升);借助這個水槽的容量估一估一個水桶的容量(15升)。有了前面這些估算方法的滲透以及水桶容量作為參照,再讓學生估一估電熱水器的容量,學生的估算就會更加準確,也更為理性,尤其是學生對估算的認識就不會停留在“猜”的層面上,而是提升到需要借助一定依據(jù)進行推理和判斷的數(shù)學思維層面上來。這樣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充分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不斷在大腦中搜索回放。他們的想象力、估算能力、良好數(shù)感都能從中得到發(fā)展。
將有關估算適時、適量地穿插在各個階段的教學中,能有效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2]。每一位數(shù)學教師要成為教學的有心人,努力去挖掘教材中隱含的估算題材,為學生積極搭建估算的平臺,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進行估算,引導學生將估算培養(yǎng)成數(shù)學學習過程中的一種習慣。
參考文獻:
[1] ?王光明,范文貴. 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小學數(shù)學[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葉燕霞. 借助估算教學,提升數(shù)學素養(yǎng)[J]. 數(shù)學教學通訊,2016(16):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