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帆/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通檢《后漢書》,讖緯之說比比皆是。光武帝于中元元年,“宣布圖讖于天下”,將讖緯之學確立為官方的統(tǒng)治思想,于是“風化所靡,學者比肩”;后來,章帝亦于建初四年主持召開白虎觀會議,講論《五經》異同,群儒討論的成果被編撰成《白虎議奏》(亦稱作《白虎通義》),其中也充斥著讖緯神學。讖緯神學的興盛,無疑對當時的思想文化、藝術創(chuàng)作均產生深遠影響。
在這樣的背景下,張衡上奏《請禁絕圖讖疏》,被視為東漢士人“反讖”思想的代表之作。雖說主張“宜收藏圖讖,一禁絕之”,但張衡的詩文作品中,亦不乏讖緯的影子。也就是說,張衡“禁絕”讖緯的主張與其詩文創(chuàng)作之間似乎存在著矛盾。有必要就這一問題細加討論,基于這樣的考慮,本文擬對張衡反讖思想作重新審視。
《后漢書· 方術傳》記載:“及光武尤信讖言,士之赴趣時宜者,皆馳騁穿鑿,爭談之也”。這樣一種自上而下對讖緯的迷信,不僅不利于國家和社會的穩(wěn)定,也形成了士人“欺世罔俗,以昧勢位”的風氣,有鑒于此,張衡提出了“禁讖”的主張。
鐘肇鵬在《讖緯論略》中提到,“讖緯是以陰陽五行說為骨架,附會經義與儒學相結合構成一個復雜而龐大的神學體系”。讖緯之學的興盛,與今文經學關系尤為密切。漢武帝建元元年,董仲舒的《舉賢良對策》,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tǒng)”、“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主張。這些主張將先秦流行的方士五行之說與儒家學說相融合,構成了經學神學化的體系。
在經學特別是今文經學盛行的大背景下,緣于先秦,興起于西漢末年的讖緯學說得以發(fā)展壯大。讖緯之學泛濫的危害有二,其一,統(tǒng)治者以神學迷信為治國參照,將國家大事寄托于虛無縹緲的方士玄說之上。如《后漢書·桓譚傳》曾記載:“有召會議靈臺所處,帝謂譚曰:‘吾欲以讖決之’”;其二,宵小之徒以讖緯附會為工具:“自中興之后,儒者爭學圖讖,兼附以妖言”。凡此種種,均違背了儒家以“禮”治國的根本。
有鑒于讖緯神學風靡的社會現(xiàn)狀,在《請禁絕圖讖疏》中,張衡明確提出了“禁讖”的主張,其文如下:
臣聞圣人明審律歷以定吉兇,重之以卜筮,雜之以九宮,經天驗道,本盡于此?;蛴^星辰逆順,寒燠所由,或察龜策之占,巫覡之言,其所因者,非一術也。立言于前,有征于后,故智者貴焉,謂之讖書。
讖書始出,蓋知之者寡。以漢取秦,用兵力戰(zhàn),功成業(yè)遂,可謂大事,當此之時,莫或稱讖。若夏侯勝、眭孟之徒,以道術立名,其所述著,無讖一言。劉向父子領校秘書,閱定九流,亦無讖錄。成、哀之后,乃始聞之?!渡袝穲蚴辊吚砗樗?,九載績用不成,鯀則殛死,禹乃嗣興。而《春秋讖》云:“共工理水”。凡讖皆云黃帝伐蚩尤,而《詩讖》獨以為“蚩尤敗,然后堯受命”?!洞呵镌分杏泄敯嗯c墨翟,事見戰(zhàn)國,非春秋時也。又言“別有益州”。益州之置,在于漢世。其名三輔諸陵,世數可知。至于圖中訖于成帝。一卷之書,互異數事,圣人之言,勢無若是,殆必虛偽之徒,以要世取資。
往者侍中賈逵摘讖互異三十余事,諸言讖者皆不能說。至于王莽篡位,漢世大禍,八十篇何為不戒?則知圖讖成于哀、平之際也。且《河洛》《六藝》,篇錄已定,后人皮傅,無所容篡。永元中,清河宋景遂以歷紀推言水災,而偽稱洞視玉版?;蛘咧劣跅壖覙I(yè),入山林。后皆無效,而復采前世成事,以為證驗。至于永建復統(tǒng),則不有知。
此皆欺世罔俗,以昧勢位,情偽較然,莫之糾禁。且律歷、卦候、九宮、風角,數有征效,世莫肯學,而競稱不占之書。譬猶畫工,惡圖犬馬而好作鬼魅,誠以實事難形,而虛偽不窮也。宜收藏圖讖,一禁絕之,則朱紫無所眩,典籍無瑕玷矣。
由之可見,張衡主張“禁讖”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讖緯起源較晚,而前史未見。如秦朝破敗,漢朝建立之事,于讖書本身即無所言。劉向劉歆父子領校秘書,遍覽群書,亦不見讖書。張衡推斷讖緯之學興起于近世,并不與經學具有同等的地位;
其二:讖書所錄多有錯訛,且其預言性亦待考量。在奏疏中,張衡列舉了《春秋讖》、《詩讖》等讖書所載與史實不符的事例,并談到王莽篡位、“永建復統(tǒng)”等國家大事讖書并無預兆,以之論證了讖緯荒謬;
其三:讖緯多為奸佞謀取利益之工具。張衡評價當今圖讖“皆欺世罔俗,以昧勢位,情偽較然,莫之糾禁”,說明讖言非但具有歷史參考價值,且容易被人利用。
需要注意的是,張衡雖主張“禁讖”,但其奏疏開篇又肯定了與讖緯之說緊密相關的陰陽、九宮等學說,說它們是“圣人明審律歷以定吉兇”的工具。這與其“禁讖”主張,本身即具有一定的矛盾性。
非但張衡在《請禁絕圖讖疏》中的前后表述在今天看來具有矛盾性,在他的奏疏、文學作品中,亦屢屢可見讖緯的痕跡。今試舉例列表如下:
表1
由之可見,張衡的文學作品及政論文章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與“讖緯”相關的內容。張衡“反讖”思想矛盾性主要有兩個方面:
其一,張衡并不主張將圖讖全部禁絕。對漢光武帝頒布的讖緯“八十一篇”(“河洛五九,六藝四九”張衡《上事殘句》),張衡說“且《河洛》《六藝》,篇錄已定,后人皮傅,無所容篡”。他要求“禁絕”的,是“八十一篇”以后的內容,對光武頒布的讖緯篇目并不加以否定。
其二,張衡雖然認為讖緯之學無益于經典,但是其反讖的目的,僅僅在于反對讖緯的荒誕性,反對以讖緯謀利。在創(chuàng)作中,張衡并不介意引用讖緯之說。是以,張衡本身的“反讖”主張,與其詩文創(chuàng)作之間,也就構成了矛盾性。
關于“讖”與“緯”究竟是否有別,是一個學術界自古以來就有的爭論。而張衡“反讖”思想的矛盾性,似乎可以以“讖”、“緯”有別,張衡反“讖”但是不反“緯”來解釋。然而細究則不然。
其一,主張“讖”、“緯”有別者認為,讖書是迷信徵驗的神符,而“緯書”多用以輔經,讖緯自有分別。如《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六》附錄《易緯》即按:“儒者多稱‘讖緯’,其實讖自讖,緯自緯,非一類也,讖者詭為隱語,預決吉兇……緯者經之支流,衍及旁義”。然而緯書言論亦多神學預言。如《河圖· 帝覽嬉》:“日食所宿,國主疾,貴人死,用兵者從蝕之面,攻城取地”,《易緯》:“熒惑與房合,車騎出戰(zhàn),殺諸侯,不出一年”等等。鐘肇鵬在《讖緯論略》中提出,“所謂‘讖駁緯純’的論斷,出于‘尊經’思想……讖緯比附經傳,依托孔子,其實質則是神學迷信,并沒有什么純駁高下之別?!?/p>
其二,最關鍵的一點,張衡在《請禁絕圖讖疏》中,在提到的圖讖荒誕之時,所引用舉例的,亦是緯書。如張衡奏疏中提到的《春秋讖》、《詩讖》、《春秋元名包》,都是緯書??梢娫趶埡獾臅r代,“讖”“緯”并無分別。
張衡提出“禁讖”的主張,卻又對陰陽五行為主導的神學多有包容。從知人論世的角度出發(fā),張衡“反讖”及其矛盾性的原因,可通過以下幾方面分析:
張衡“反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為張衡有對儒家“禮治”的向往,有對個人“修德”的追求。
張衡“崇禮重德”的表現(xiàn)有以下四點:
其一,張衡思想多受古文經學的影響。張衡好友崔瑗師從賈逵。賈逵為當時的古文經學大家。由之可以推測,張衡本身亦更偏重古文經學。古文經學注重《周禮》,力圖在政治上實現(xiàn)“禮治”。這也就對張衡產生“崇禮”思想產生了巨大影響。
其二,張衡本身即對周禮推崇備至,他于永初中,曾被劉珍、劉騊駼等上言請共參制定漢家禮儀之事,會二人并卒,張衡常感惋惜。等他做侍中之時,又上書請專事東觀,以完成二劉之余業(yè)。可見張衡對“禮”的追求。
其三,張衡的文學作品中,亦多體現(xiàn)對“禮治”的向往?!段骶┵x》中,張衡直接以批判的口吻描寫統(tǒng)治者的荒淫無度。在《東京賦》中,張衡對于城市、朝會、郊祀、輿服、躬耕、大射等場景的描寫,多符合《周禮》、《禮記》或前后《漢書》中《輿服志》、《郊祀志》的記載。據統(tǒng)計,僅張衡《東京賦》中,引用《周禮》與《利己》達五十余處。張衡“崇禮”主張可見一斑。
其四,張衡“重德”的追求亦可以從其詩文作品中看出。如《應間》中,張衡談到:“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又如《歸田賦》中,張衡描寫歸田后的場景:“彈五弦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保梢娖鋸蜌w的還是儒家“禮樂”的傳統(tǒng)。而其文中所寫“于時曜靈俄景,系以望舒。極般游之至樂,雖日夕而忘劬”的場景,又與《論語》中所描繪的“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何等相似!張衡之“崇禮重德”,由之可見。
“重德”是他內在自我修養(yǎng)的體現(xiàn),“崇禮”是他政治理想的追求,當讖緯之學的興盛,達到了統(tǒng)治者以讖緯裁定國事,有心者以讖緯謀取私益的地步,也就違背了儒家“禮治”的宗旨。張衡“反讖”的主要目的,在于對自身“崇德”的追求,對復歸“禮治”的期待。
張衡“反讖”的不徹底,同樣有其自身的無奈。首先,在讖緯神學盛行的東漢時期,堅決“反讖”絕非易事。東漢初年,桓譚堅決反對圖讖之說,曾因光武帝以讖言決定政事,“極言讖之非經”,引光武帝大怒,幾乎丟了性命(《后漢書· 桓譚傳》)。東漢時期讖學之風靡,帝王之枉信,堅決反讖所需之勇氣,所承擔之風險可見一斑。張衡“反讖”的不徹底性,與之有必然的關系。
再者,張衡常年身居“太史令”這一職位,其主要職責,在于掌管天時、星歷、歷法以及國家祭祀喪娶等重大事件時的良辰和時節(jié)禁忌(《后漢書· 百官志》)。兩漢時期尚無現(xiàn)代意義上的科學,張衡對天文星歷歷法等方面的研究,必須借助自先秦而來的陰陽五行學說,是以《后漢書·方士傳》將張衡列為“陰陽之宗”??梢姀埡鈱﹃庩栁逍械目隙ā?/p>
對張衡的“反讖”主張,三百多年后,劉勰在《文心雕龍· 正緯篇》的評價:“張衡發(fā)其僻謬”可謂一語中的。同時,劉勰又評價讖緯“若乃羲農軒皞之源,山瀆鐘律之要,白魚赤烏之符,黃金紫玉之瑞,事豐奇?zhèn)?,辭富膏腴,無益經典,而有助文章”。讖緯之學雖宣揚的是迷信神學思想,對經典解讀無甚益處,且亦讓后人對經典產生誤解,然而,讖緯之學可以成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工具,或以之用典,或以之諷喻,豐富文學創(chuàng)作的內容和手法。讖緯之學構建的奇幻迷思、天人一體的宇宙觀,亦為后世的文學家拓寬了創(chuàng)作的領域。劉勰對“讖緯之學”與張衡“反讖”目的的評價,可稱得上是對張衡“反讖”思想矛盾性的歷史觀照。
綜上所述,讖緯之學的流行,對其政治、社會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面對神學政治導致的政治社會問題,希望實現(xiàn)“禮治”“重德”的張衡提出了“禁讖”的主張。而其“禁讖”的同時在其創(chuàng)作中對“讖緯之學”的利用,既源于東漢政治社會環(huán)境的客觀現(xiàn)實,也與其性格特征、職位所在有必然關系。這一矛盾性,反映出張衡身上文學逐漸脫離經學的初步覺醒意識,可視為后來魏晉時期文學自覺的先聲表現(xiàn)。
注釋:
①范曄.后漢書·光武帝紀[M].北京:中華書局,2012.
②(梁)劉勰 著,詹锳 義證.文心雕龍義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③后漢書·章帝紀[M].北京:中華書局,2012.
④張震澤.張衡詩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⑤范曄撰.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2.
⑥鐘肇鵬.班固.讖緯論略[M],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
⑦漢書·董仲舒?zhèn)鳎跰].北京:中華書局,1999.按:關于董仲舒《舉賢良對策》時間,《漢書》、《資治通鑒》所載有異,今采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評議》所論,依《通鑒》所載為是.
⑧(南朝宋)范曄 撰.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2.
⑨(南朝宋)范曄 撰.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2.
⑩見范曄《后漢書· 張衡傳》,本文所引,據張震澤《張衡詩文集校注》個別字眼有所更改.11本表所引原文及前人考證多選自張震澤《張衡詩文集校注》,文選考證選擇李善注《文選》,今考內容基于 [日本]安居香山、中村璋八所 輯《緯書集成》,表中所列內容僅張衡詩文所引讖緯之一斑,以為例證,非張衡詩文所用讖緯全部匯總.
?后漢書· 崔瑗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2:1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