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慶, 楊再學, 秦治勇, 王 智, 丁明珍, 鄭德江
(1.貴州省余慶縣植保植檢站, 貴州 余慶 564499; 2.貴州省余慶縣茶葉發(fā)展中心, 貴州 余慶 564499)
茶小綠葉蟬(EmpoascapirisugaMatumura),半翅目,葉蟬科(Cicadellidae),俗稱浮塵子、葉跳蟲等,國內各產茶區(qū)均有發(fā)生,是茶區(qū)主要害蟲[1]。茶小綠葉蟬分為茶小綠葉蟬和假眼小綠葉蟬2種,以茶小綠葉蟬發(fā)生危害為主。每年發(fā)生8~12代,且世代重疊,嚴重危害夏秋茶,受害茶樹芽葉蜷縮、硬化、葉尖和葉緣紅褐枯焦,芽梢生長緩慢,對茶葉產量和品質影響較大。
余慶縣屬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6.4℃,為摸清余慶縣茶小綠葉蟬消長規(guī)律,制定防治措施并及時指導茶農開展防治提供依據(jù),于2017—2018年在貴州省余慶縣松煙鎮(zhèn)開展了茶小綠葉蟬消長規(guī)律調查研究,以期為余慶縣害蟲防治提供參考。
調查地點設在貴州省余慶縣松煙鎮(zhèn)二龍茶場,海拔920 m,土壤為黃壤,肥力中等,茶園為坡地,肥水管理較好,年均溫度約15℃,福鼎大白茶茶樹為1994年種植。
1.2.1 系統(tǒng)調查 1) 調查時期。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1—3月每10 d調查1次,3月后每3 d調查1次。2) 調查方法。采用黃色粘蟲板調查,在固定位置懸掛5張黃色粘蟲板,每3 d調查1次,統(tǒng)計每張粘蟲板上茶小綠葉蟬的成蟲數(shù)量;粘蟲板上無蟲時7 d粘蟲板更換1次,有蟲出現(xiàn)后3 d更換1次,同時記錄調查天氣情況。3) 記錄茶園農事操作情況,如采茶、施藥時期、施用農藥品種及用量、施藥時天氣,除草情況。
1.2.2 大田期普查 1) 調查時期。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每月調查1次。2) 調查方法。固定茶園調查區(qū)域,晴天晨露未干時、陰天全天均可調查,采取隨機調查100張嫩葉(芽下第2張嫩葉)或調查30個芽梢(1芽3、4葉)上的若蟲數(shù)。同時調查記種植地的土質、肥力、施肥管理和病蟲害防治情況。3) 計算公式。百葉蟲量(頭/百葉)=(調查總蟲數(shù)/調查總葉數(shù))×100。
由表1可見,在余慶縣松煙鎮(zhèn)種茶區(qū)茶小綠葉蟬周年發(fā)生,12月中旬至翌年2月上旬是茶小綠葉蟬越冬期,誘蟲量極少。3月隨溫度的回升誘蟲量增加。4—5月蟲量逐漸增加、平均誘蟲量為5.26~26.55頭/張,6月出現(xiàn)第1個月蟲量高峰,平均誘蟲量為156.40頭/張,7月份蟲量下降,8月出現(xiàn)第2個月蟲量高峰,平均誘蟲量為53.5頭/張,9—12月蟲量逐月下降,平均誘蟲量為5.88~15.07頭/張。
由表2可見,從3月份開始茶小綠葉蟬田間蟲量逐漸上升,若蟲始見期4月中旬,隨繁殖代數(shù)的增加,田間蟲量逐漸上升,6月份出現(xiàn)第1個蟲量高峰,平均188.0頭/百葉,7月下旬后開始下降,9月份田間第2個蟲量高峰,10月隨氣溫下降,田間蟲量逐漸減少;12月份田間若蟲消失。
表1 余慶縣2017-2018年茶小綠葉蟬的誘蟲量 頭/張
表2 余慶縣2017—2018年茶小綠葉蟬田間發(fā)生量 頭/百葉
茶小綠葉蟬防治措施:1) 冬季進行清園處理;2) 春季結合采茶帶走卵和若蟲;3) 3—9月懸掛黃板30張/667m2誘殺茶小綠葉蟬成蟲;4) 在茶園安裝太陽能殺蟲燈誘殺成蟲;5) 在6月上中旬和8月上中旬低齡若蟲發(fā)生期,及時用藥防治。
余慶縣松煙鎮(zhèn)2017年日平均氣溫≥10.82℃有效積溫1 800.4℃,有效積溫計算結果發(fā)生5.96~6.93代,即理論發(fā)生6~7代,2018年日平均氣溫≥10.82℃有效積溫2 144.12℃,有效積溫計算結果發(fā)生7.09~8.25代,即理論發(fā)生7~8代,由于茶小綠葉蟬越冬代產卵期達30 d[3],導致世代重疊嚴重,2017年實際發(fā)生7~8代,2018年實際發(fā)生8~9代。說明,余慶縣松煙鎮(zhèn)茶區(qū)茶小綠葉蟬每年發(fā)生約8代。3—7月日平均溫度由于2018年比2017年高0.6~3.41℃,導致成蟲第2高峰期日2018年比2017年提早約10 d。
在貴州省余慶縣松煙鎮(zhèn)茶區(qū)茶小綠葉蟬一年發(fā)生8代左右,世代重疊嚴重,全年有2個發(fā)生高峰;以成蟲越冬,氣溫10℃以上時越冬成蟲開始活動[4],隨溫度的回升3月份氣溫達10℃以上時成蟲取食孕卵繁殖;4月上中旬田間出現(xiàn)第1代若蟲,通過繁殖,田間蟲量逐漸上升,6月下旬成蟲出現(xiàn)第1個蟲量高峰和田間蟲量高峰,主要危害夏茶,隨雨季結束,7月進入“伏旱”,由于溫度較高、降雨量較少、相對濕度低,不利于卵的孵化和成蟲的成長發(fā)育,田間蟲量下降,8月份隨溫度的下降,田間蟲量逐漸增加,8月下旬出現(xiàn)第2個成蟲高峰期和田間蟲量高峰,主要危害秋茶;發(fā)生蟲量和危害程度第2個高峰比第1個高峰輕;9月隨氣溫的下降,蟲量逐漸下降,12月茶小綠葉蟬成蟲進入越冬。
溫度和濕度影響茶小綠葉蟬發(fā)生和危害。據(jù)張武楊等[2]研究表明:茶小綠葉蟬整個世代發(fā)育起點溫度C=10.82±1.16(℃),完成1個世代有效積溫K=291.07±21.26(日度)。在余慶縣松煙鎮(zhèn)3月中下旬氣溫上升到10℃以上,3月下旬成蟲誘蟲量增加,與唐志勇等[4]的研究,即當氣溫達10℃時,成蟲開始取食,補充營養(yǎng)吻合;如氣候干旱,相對溫度低于75%時,一般陰雨連綿的氣候有利于該蟲的發(fā)生,危害重。據(jù)唐志勇等[4]報導,日平均溫度15~21℃,茶小綠葉蟬完成1個世代歷時34.2~28.6 d,在余慶縣松煙鎮(zhèn)4—6月日平均氣溫2017年為16.3~20.8℃、2018年為16.9~22.3℃,4—6月可發(fā)生3代。相對濕度在80%~90%時有利于卵的孵化,卵的孵化和成蟲的成長發(fā)育速度較慢[3];5月份該縣進入雨季,雨日多、濕度大,5-6月利于茶小綠葉蟬發(fā)生和危害,7月份進入伏旱氣候,是全年溫度最高月,晴多雨少,相對濕度小,田間蟲量下降。
根據(jù)茶小綠葉蟬發(fā)生規(guī)律,初步提出其防治措施:以冬季清園,春季采茶,懸掛黃板和茶園安裝太陽能殺蟲燈為基礎,在6月上中旬和8月上中旬低齡若蟲發(fā)生高峰期及時用藥防治。通過綜合使用各項措施,可有效地控制田間種群蟲量,確保夏茶和秋茶的產量和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