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
前幾天有一封讀者來信:“我是一個3歲孩子的母親,我女兒在2歲以前身體一直很好,很少感冒發(fā)燒,可是近段時間卻免疫力降低,容易感冒,為此我很著急,請問該怎么辦呢?”
對于孩子感冒,家長有許多認識上的誤區(qū),若長期不加以糾正,會對孩子造成意想不到的危害。
受某些商家的宣傳影響,很多家長認為多給孩子補充維生素就可以預防感冒。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首先,維生素本身不具備防治感冒的功效,現代科學研究成果證實了其并不能降低感冒的發(fā)生率,且維生素藥物說明書中也沒有指出其能夠預防和治療感冒。其次,過量服用維生素對人體有害,如小兒攝入較多維生素D,會發(fā)生煩躁、發(fā)熱、厭食反應,甚至還會中毒,損害腎臟器官;若攝入較多維生素C,則可能引發(fā)腹瀉、腹痛癥狀,甚至造成酸中毒。
病毒或者細菌都可以引起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屬于病毒性感冒,細菌引起的感冒屬于細菌性感冒,而抗生素只對細菌性感冒有用。事實上,很多感冒都屬于病毒性感冒,一般來說對病毒性感冒并沒有什么特效藥,只需要對癥治療,而不宜使用抗生素。不少家長可能都有過這種經歷,感冒后習慣性在藥店買一些感冒藥,同時加一點青霉素或頭孢類抗生素。其實,抗生素在這個時候是沒有治療作用的,既是浪費也是濫用。
幼兒期寶寶鼻子里面經常會有呼嚕聲,很多媽媽這個時候就會擔心孩子是不是感冒。其實,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通常是寶寶累積了較多的鼻腔分泌物,做好清潔就可以了,只要沒有出現發(fā)燒或是其他癥狀,則無需過分擔心。
對人體而言,咳嗽是一種生理性反射,當呼吸道受到異物吸入或浸潤發(fā)炎的刺激,便將此訊息上傳至大腦中延髓的咳嗽中樞,引起激烈的反射運動,目的在于將氣管內異物排出,因此會猛烈咳嗽,自喉嚨深處把空氣排出,同時一并將異物噴出??梢?,咳嗽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對人體是有益的,因此不應盲目止咳,建議先找到咳嗽的誘因,并去除之,再行止咳。?
現在有一部分家長認為既然感冒藥只能緩解癥狀而無法治愈感冒,再加上考慮到是“藥三分毒”,藥物可能會對孩子產生副作用,于是干脆不去醫(yī)院。其實,雖然感冒本身具有自限性,但是由感冒引發(fā)的各種并發(fā)癥是必須及時加以治療的,比如頭痛、發(fā)熱、鼻塞等會影響小兒的飲食、作息,因此當發(fā)生感冒時,家長應及時帶孩子去醫(yī)院檢查,要排除可能產生的其他疾病,如肺炎或感染等。
呼吸系統(tǒng)包括鼻腔、喉嚨、氣管及支氣管,還有肺臟,產生痰的位置可以在上述任何一處。當聽到幼兒呼吸聲有痰時,應先自行判斷或請醫(yī)師協(xié)助了解,有痰位置究竟在“上面”(即喉嚨以上),還是在“下面”(即氣管或肺部)。若為前者,便不必拍背排痰,反而需要認真清除鼻腔或喉嚨分泌物才是。當然,若確實有氣管內痰聲,則需要拍背排痰。
“感冒發(fā)燒打點滴好得快”不僅被很多家長所認可,還受到部分基層醫(yī)生的推薦,其實這也是一種誤區(qū)。打點滴即靜脈輸液,其主要目的有兩種:一是補充水分、電解質和熱量,二是將治療的藥物以注射的形式輸入體內。事實上,如果患者沒有出現失水癥狀,則無需靜脈注入藥物。且大量數據顯示,靜脈輸液并不能縮短病程,在病種復雜的觀察室內輸液還有可能造成交叉感染,再添新病。此外,藥物均有兩面性,有些孩子輸液后會有強烈副作用,甚至還會導致病情加重。因此,對于小兒感冒的治療,通常建議以藥物治療為主,靜脈輸液不是最佳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