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翠
據(jù)《中國衛(wèi)生健康統(tǒng)計年鑒2018》數(shù)據(jù),我國10歲以內(nèi)年齡段的兒童數(shù)約為1.47億人。而有調(diào)研顯示,1~10歲受訪兒童中存在生長發(fā)育問題(即身高或體重發(fā)育低于第十百分位的兒童)的比例為14.6%。生長發(fā)育狀況是影響兒童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值得每位家長關注。
可該如何判斷寶寶到底長得怎么樣呢?看臉色?看是不是胖乎乎?跟鄰居家的寶寶比一比?其實,正確的答案就在自家寶寶身上,通過定期測量寶寶的各項數(shù)據(jù)來了解。一般情況下,經(jīng)常使用的評價指標有體重、坐高、身高以及頭圍、胸圍和上臀圍等。
體重是反映小兒生長發(fā)育最重要也是最靈敏的指標。因為體重能反映孩子的營養(yǎng)狀況,尤其是近期的營養(yǎng)狀況。體重可以受多種因素,如:營養(yǎng)、輔食添加、疾病等影響。
體重在出生頭3個月增長最快,一般為月增長600~1000克,最好不低于600克;3~6個月次之,一般月增長600~800克;6~12個月平均每個月增長300克;1歲后小兒生長速度明顯減慢,1~3歲小兒平均每個月體重增長150克。
1歲后小兒的體重可用下列公式計算:體重(千克)=年齡(歲)×2+7(或8)。
稱量體重時也要注意誤差,比如有時寶寶的紙尿褲都有1斤重,如果連這分量都算上,那么稱出來的體重誤差就太大了。因此,在給寶寶稱量體重時,可以選擇在他排便后來測量,盡可能每次測量都讓寶寶穿同樣的衣服。對于更大些自理能力夠強的孩子,則可以像大人那樣,清晨上廁所后再測體重。
身高也是小兒生長發(fā)育的重要指標,但它反映的是長期營養(yǎng)狀況,短期內(nèi)影響生長發(fā)育的因素(營養(yǎng)、疾病等)對身高影響不明顯。它主要受遺傳、種族和環(huán)境的影響較為明顯。
身高的增加同體重一樣,也是在出生后第一年增長最快,平均年增長25厘米;第二年平均增長10厘米;第三年平均增長4~7.5厘米;幼兒期孩子的體型由嬰兒期的肥墩型向瘦長型轉(zhuǎn)變,這期間軀干稍長些,下肢稍短些;幼兒期后,四肢的增長逐漸快于軀干的增長。
1歲以后平均身高的公式為:身高(厘米)=年齡(歲)×5+80(厘米)。
在為寶寶測量身長時,要在他安靜、放松的情況下進行。測量時準備兩本較厚的硬皮書,讓寶寶的身體盡可能舒展后,一本書抵在寶寶頭頂,另一本抵住腳底,再用尺子測量兩本書之間的距離,就可以比較準確地測量他的身長了。
兒童的坐高是指頭部一直到坐骨結節(jié)的長度。坐高的增長表明兒童的頭顱和脊椎在進行性生長。由于下肢增長速度隨年齡增加而加快,坐高占身高的百分數(shù)就會隨年齡增長而下降,由出生時的67%降到14歲時的53%。
頭圍是反映孩子腦發(fā)育的一個重要指標。
出生時頭圍平均34厘米;1歲時平均46厘米;第二年增加2厘米;第三年增長1~2厘米;3歲時頭圍平均為48厘米,已與成人相差不了很多。由此可看出,腦發(fā)育主要在生后頭3年。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如人們所想象的那樣:孩子頭越大越聰明。聰明與否和頭圍大小并不成正比。孩子的頭圍在正常范圍內(nèi)就可以了。頭圍過大則要考慮有無腦腫瘤、腦積水的可能。
寶寶的小腦瓜是個不規(guī)則的球體,到底從哪兒到哪兒才算是頭圍呢?正確測量頭圍,可以用四點定位法——兩條眉毛的中點和兩側(cè)耳朵的耳尖。
影響胸圍增長的因素有:營養(yǎng)狀況不好,缺乏體育活動及疾病造成胸廓畸形,如:雞胸、漏斗胸等。
兒童在出生之后,胸圍大約是32厘米,要比頭圍小2厘米;而在兒童1歲時,胸圍和頭圍是大致相等的;在兒童成長到1歲之后,一直到青春期之前,胸圍是要比頭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