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佳利
3~6歲是幼兒早期閱讀的關鍵期,也是幼兒逐漸形成良好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以及專注力的關鍵期。經(jīng)典兒童詩繪本有優(yōu)美的意境和想象,好的兒童詩繪本,用的是兒童的語言、趣味的情節(jié)、藝術(shù)感的畫面,給學齡前幼兒營造了一個詩意的童年,也給予了他們充分想象、自由創(chuàng)造的空間。幼兒教師應面向全體幼兒,通過多元閱讀,讓兒童詩繪本開啟幼兒早期閱讀的大門。
一、重視差異——鼓勵個性化理解
幼兒早期閱讀能力的發(fā)展與家庭環(huán)境、父母的引導、生活的影響等因素有關,顯現(xiàn)出來的閱讀能力是參差不齊的。而在經(jīng)典兒童詩繪本中,作者一般會按照自己的情感和審美體驗,以及內(nèi)在的心靈世界寫出詩意的文字,由于幼兒的理解程度和生活經(jīng)驗存在差異,所以他們對繪本的理解也會存在差別。因此,教師可鼓勵父母與幼兒共同閱讀,用個性化的理解和朗讀來傳遞繪本中的情感表達。
有的兒童詩雖然篇幅不長,寥寥幾句,但是字里行間好像在與幼兒對話。如,《風兒是什么味道?》中:“六月,蜜的味道,風也浸透了暖暖的陽光,很甜……”幼兒很容易聯(lián)想到生活中讓他感到很甜的東西。有的幼兒說:“風兒的味道很甜,就像棉花糖一樣?!庇械挠變赫f:“風兒的味道很黏又甜,就像蜂蜜一樣。”家長讀到這里又會產(chǎn)生不一樣的想法,與幼兒稚嫩的聲音一起共讀,是一件如此幸福簡單的事情。這時,教師應鼓勵家長與幼兒互相溝通對繪本的理解,用語言進行情感的表達,家長可以向幼兒傳遞豐富的生活經(jīng)歷和閱歷,講一講爸爸媽媽小時候覺得六月的風兒是什么味道的?由此,讓幼兒有更深入的思考:“為什么六月的風兒味道不一樣呢?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這些都是可以讓父母與幼兒深入交流理解的。
二、激發(fā)興趣——采用多樣化方式
調(diào)動幼兒的積極性、激發(fā)興趣,是幼兒能夠主動閱讀兒童詩繪本的重要條件。根據(jù)學齡前幼兒直觀形象思維為主的特征,教師可利用不同的情境來激發(fā)幼兒的興趣。
1.問題情境
問題是激發(fā)幼兒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力的前提。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就是教師有目的、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促使幼兒去質(zhì)疑問題。
例如,在兒童詩繪本《如果我是一片雪花》中,教師在閱讀之前向幼兒提出問題:“如果你是一片雪花,你會去做些什么?”幼兒展開想象,經(jīng)過討論后表達了自己的意見。教師又提問:“如果你是一片雪花,飄到了小河里,會遇到誰呢?”由此,幼兒又會產(chǎn)生聯(lián)想,小河里通常有哪些小動物、小植物。接著,教師問道:“如果你是一片雪花,飄到了廣場上,會做什么?”幼兒有了之前回答的經(jīng)驗,首先會想到廣場上會遇見誰,再想到雪花會和他們有什么樣的快樂體驗。一個個問題的拋出,一層層句式的展現(xiàn),讓幼兒在逐步解答的過程中,理解了冬天飄雪的季節(jié)特征,并且愿意以主人翁(雪花)的視角去領略冬日帶給我們的歡樂和溫暖,在這樣的過程中幼兒是積極主動的,是快樂的。
2.感官體驗
教育家皮亞杰提出,學齡前幼兒處于前運算階段,以表象或形象思維為主,這種思維的特點就是具體形象性,所以我們要調(diào)動幼兒的多種感官、憑借表象思維進行閱讀活動。
例如,在教學兒童詩《嘰嘰喳喳的早晨》前,教師可以先播放一段麻雀嘰嘰喳喳的音頻,從聽覺上讓幼兒初步感知繪本中營造的麻雀熱鬧、忙碌的場景。再翻開繪本,為幼兒展現(xiàn)的是同樣特點的畫面。幼兒充分進行了多種感官的體驗,邊聽邊看,畫面里無處不在的小麻雀,以及它們栩栩如生的形態(tài)、動作映入腦海,早晨院子里繁忙歡騰的景象以及嘰嘰喳喳的叫聲讓幼兒身臨其境。對于幼兒來說,這種閱讀的體驗是更深刻的,對繪本內(nèi)容的理解是更立體的,閱讀興趣的形成也是更有效的。
3.朗讀競賽
兒童詩繪本的魅力在于內(nèi)容富有意境美,節(jié)奏具有音樂性。幼兒光靠眼睛看是體會不到其中的美的,教師可以采用朗讀的方式強化幼兒的理解。而同伴的激勵以及競賽的刺激和挑戰(zhàn)性對幼兒的發(fā)展有強化的作用,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小組朗讀競賽的方式,共同體會繪本中的意境美和韻律美。
例如,兒童詩繪本《春天》就比較適合小組朗讀,幼兒用抑揚頓挫的語氣表達春天是一本彩色的書;用甜甜的表情來傳達春天是一本會笑的書;用生動逼真的象聲詞來凸顯春天是一本會唱的書。由此,朗讀這首詩的關鍵在于有沒有適合的語氣、動作以及節(jié)奏,這些都是小組競賽中幼兒會注意對比的要素。通過反復誦讀,幼兒能夠不斷理解和品味兒童詩,使得兒童詩作品的內(nèi)容在幼兒的腦海里越來越深刻明朗。為了維持幼兒朗讀的興奮勁兒,教師應該經(jīng)常變化朗讀形式,如可以采用師大聲、幼小聲朗讀,或男、女生分工朗讀,或前后排、小組、個人朗讀,再或?qū)Υ鹗嚼首x、分角色朗讀。
三、促進交流——支持互動性閱讀
幼兒的閱讀活動是一個從看到的語言到說出的語言的過渡,也是幼兒逐步建立起社會行為的過程。幼兒閱讀能力的提高需要通過不斷的交流和交往的活動來逐步完成,也就是說光通過“看”的行為建立起來的閱讀品質(zhì),是不夠完善的。
1.教師參與的交流
教師參與的交流活動包括教師直接參與和間接參與,教師的參與表現(xiàn)為教師作為引導者的集體閱讀,或者是教師作為合作者和幼兒共同閱讀。這兩種表現(xiàn)形式都可以讓教師清楚地了解幼兒的閱讀能力,提升幼兒的理解能力。教師在集體閱讀中,可以采用小組討論、集體交流等方法,幼兒根據(jù)教師提出的問題,從書中尋找答案。
例如,在師幼共同閱讀兒童詩繪本《逗螞蟻》時,教師通過三個層次的提問,幫助幼兒逐步理解內(nèi)容。第一個層次,幫助理解兒童詩大意,教師進行描述性的提問:“小朋友叫小螞蟻來干嘛?小朋友請小螞蟻吃的什么菜?用什么筷?小螞蟻吃完了嗎?”幼兒在從詩中找答案的過程中,也就初步理解了基本的意思。第二個層次,教師提出思考型問題:“小螞蟻為什么往回搬的時候是‘哼呦哼呦的?”幼兒在思考的時候調(diào)動了情感的經(jīng)驗,體會到小螞蟻搬糧食時的愉悅。第三個層次,教師提出假設性問題:“如果你是小螞蟻,你會吃什么飯?用什么筷?”幼兒通過喚醒以前觀察過的小螞蟻的經(jīng)驗,回憶螞蟻的生活習性,將兒童詩與生活相結(jié)合,通過語言的組織和編排,嘗試大膽創(chuàng)編。教師三個層次的提問過程,明確了幼兒交流的方向,三個環(huán)節(jié)層層深入、步步遞進,使幼兒對繪本整體內(nèi)容的表達也由開始的簡單淺顯到后來的具體完整,最后還能結(jié)合生活經(jīng)驗加以拓展和運用,這就是教師參與下的幼兒的交流。
2.幼兒之間的交流
幼兒之間的交流,比較容易讓幼兒敞開心扉、暢所欲言。教師可以在班級圖書角建立互動交流區(qū),為幼兒提供相互討論、相互分享的空間。這樣的活動可以分組進行,以小組為單位,每次閱讀時大家商量一下討論的內(nèi)容。如,交流繪本最有趣的部分、談一談從繪本中的新發(fā)現(xiàn)、聊一聊閱讀繪本用到的好習慣等,然后用繪畫或者圖示記錄下來,這樣的閱讀不僅加強了幼兒的主動性、好奇心,也讓幼兒在相互交流中提高了語言的表達能力和對事物的概括能力。
在發(fā)展幼兒早期閱讀能力時,教師既要面向全體幼兒,選擇適宜大部分幼兒的方式,又要尊重個別差異,利用個性化的特點閱讀;既要重視幼兒在幼兒園的引導教育,又要重視家庭環(huán)境中的閱讀熏陶。教師要樹立正確的、科學的兒童觀,讓兒童詩繪本走進幼兒世界,使幼兒真正享受閱讀的樂趣。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金橋幼兒園)
(責任編輯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