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彥莉/杭州章太炎紀(jì)念館
馬宗霍整理、章太炎著《說文古籀補匡謬》書稿
杭州章太炎紀(jì)念館收藏有一份《說文古籀補匡謬》書稿,為章太炎弟子經(jīng)學(xué)大師馬宗霍[1]抄錄。書稿豎行書寫,首頁題寫“說文古籀補匡謬 菿漢先生遺著”,稿紙有“國立師范學(xué)院”[2]紅色信箋字樣,共計11頁。首頁為馬宗霍先生撰寫序言,后10頁為章太炎《說文古籀補匡謬》書稿。20世紀(jì)80年代國內(nèi)首次整理章太炎文獻時,因誤認(rèn)其為馬宗霍《說文解字》讀書筆記而未加重視。
序言中馬宗霍首先提及《說文古籀補匡謬》為先師章太炎先生遺著,匡正清吳大澂《說文古籀補》[3]一書謬誤。這份館藏書稿正是馬宗霍根據(jù)章太炎《說文古籀補匡謬》手校本整理出的抄稿。
序言中馬宗霍[4]回憶22年前(1924年)赴上海拜訪章太炎先生,適逢章太炎在校閱清吳大澂《說文古籀補》。章太炎對其進行學(xué)術(shù)指導(dǎo)后,將剛撰寫的《說文古籀補匡謬》手校本交予他。馬宗霍得到《說文古籀補匡謬》手校本,珍而重之,即便抗戰(zhàn)時期多次避地轉(zhuǎn)徙,身上藏籍泯焉俱盡,行篋中仍獨存《說文古籀補匡謬》手校本?;蛘哒f,正因為馬宗霍將手校本藏于行篋,隨身攜帶,書稿才安然無恙。他由衷感嘆“匪毖襲下”竟能保全,這是“繄先生墨澤,良有歷劫不可磨者在”的天意。
馬宗霍最后提到時值章太炎逝世十周年(1946年),距章太炎先生授予《說文古籀補匡謬》手校本,已過去22年。為祭奠先師,他根據(jù)手校本再次整理出抄稿,欲出版《章太炎逝世十周年紀(jì)念冊》。但不知為何這本紀(jì)念冊世所未見,想來馬宗霍這個出版計劃并未實施,或與時局紛亂書稿難以出版有關(guān)。這也導(dǎo)致章太炎《說文古籀補匡謬》書稿,未見于各類章太炎文獻,也未收于上海人民出版社兩個版本的《章太炎全集》。猜想馬宗霍后來應(yīng)是將抄稿交予章太炎后裔章導(dǎo)。這份抄稿又跟隨章太炎先生遺物,于1986年被章導(dǎo)贈予杭州章太炎紀(jì)念館,后被誤認(rèn)其為馬宗霍讀書筆記蒙塵至今。
章太炎《說文古籀補匡謬》書稿歷經(jīng)戰(zhàn)亂而能留存,飽含著馬宗霍對恩師章太炎的拳拳之心,具有非凡的學(xué)術(shù)史與文化史意義。書稿針對清吳大澂《說文古籀補》一書進行匡謬,體現(xiàn)了章太炎先生以許慎《說文解字》為核心的文字學(xué)研究思路與方法。書稿是近代學(xué)術(shù)史上難得的原始資料,具有重要的文獻學(xué)價值。
馬宗霍先生提及的那份歷經(jīng)戰(zhàn)亂的章太炎《說文古籀補匡謬》手校本,已不可見。筆者根據(jù)馬宗霍整理的手抄稿,輯錄出文字,并加以點校。書稿原為豎行書寫,體例與清吳大澂《說文古籀補》一致。當(dāng)然,這兩書均是按照《說文解字》體例進行編排的。為方便讀者閱讀,本文為簡體橫排輯錄,成稿后請浙江大學(xué)古籍研究所束景南教授審閱。2019年適逢章太炎先生誕辰150周年,相信這份書稿的面世,既是圓了半個世紀(jì)前馬宗霍先生未盡心愿,也是章太炎基礎(chǔ)文獻研究的一件幸事。
《說文古籀補匡謬》菿漢先生遺著
(馬宗霍序言)
甲子夏,霍造謁先師余杭先生于上海南陽橋庽廬。先生適校閱吳大澂《說文古籀補》,語霍曰:“治國學(xué)必先識字,字有形音義。惟許君《說文解字》寔檃栝之。世以《爾雅》以下諸訓(xùn)詁書為言義之宗,《聲類》以下諸音韻書為言音之宗,不悟諸訓(xùn)詁書所隸者。用字之義,非制字之本義也。諸音韻書所部者,用字之音,非制字之本音也。求音與義而不于許書,已為昧其本。至于形,則許君自敘其書曰:據(jù)形系聯(lián)。所據(jù)之形,則又曰:今敘篆文,合以古籀。蓋本形變形,凡合于六書者,許君略備,偭此旁逑,更為舍正路而弗由,同于索隱行怪矣。乃自酈道元注《水經(jīng)》,漫謂許氏字說,專釋于篆而不本古文,于是元戴侗作《六書故》,其文皆從鐘鼎。鐘鼎偏旁有不具,則足以小篆。遂開變亂篆古之漸,楊桓《六書統(tǒng)》繼之,又以古文大篆相比究,云以證復(fù)小篆之舊,支離破碎,繆又甚焉。至明魏校《六書精蘊》,復(fù)欲因古文正小篆之訛,擇小篆補古文之闕。師心臆決,益橫潰而不可理。蓋三家者,其操術(shù)同,其為六書之厄亦同。然猶各自為書,不闌入許書之名,其妄猶易辨也。及夫清人之治鐘鼎者,上循呂薛之轍,下則兼用三家之術(shù)而又加儇,雖不事割裂,然就器釋文,望文生義。持其義之與許書說解近似者,或疑焉,或駁焉,或比傅焉,而許書乃侵蝕于不覺。吳氏《說文古籀補》出,人以其依《說文》部居,且冠名以《說文》也,方謂其主許宗許,而不知其與亂許無以異。近則《補補》《三補》之作,方興未艾,偏閏奪正,而吳氏實作之俑,不有以裁之,召陵之緒,其幾于息矣。子其識之?!?/p>
霍因請受手校本而退,蓋自是研尋文字,一以許書為律度,不敢移于新說。日月不居,今距受書之歲,匆匆二十有二年,先生夢奠,亦十稔矣。年來被倭寇,避地轉(zhuǎn)徙,側(cè)身資沅之間,以講授自靖。南都庽齋及衡陽故國藏籍,泯焉俱盡。獨是書以先生手校故,緘之行篋,竟得無恙,匪毖襲之能全,繄先生墨澤,良有歷劫不可磨者在。頃同門諸子,欲為先生刊逝世十周年紀(jì)念冊,爰迻寫付之,儻亦海內(nèi)向往先生遺著者所樂見也。民國三十五年丙戌六月馬宗霍記。
(書稿正文)
吳清卿竺信吉金文字,晚年自著字書,顛倒誣繆,視王介甫、毛大可過之,此書則祇取金石文字,依《說文》部類附焉。昔顧氏作《隸辨》,已嘗如是,然可以博識異形,不應(yīng)妄疑正篆。附孔子闕文之義,為蔡衛(wèi)篆勢之符,斯得矣。
炳麟按:《說文》天訓(xùn)顛,則本顛頂之義,非專屬蒼蒼者。今云天體圜,故從。然渾圓之體,半在人下,何以全出人上?
炳麟按:一貫三之說,雖未指為塙然,若云火在地中,正是明夷之象,何云盛也。
炳麟按:艾蒿本是艸類,而獨不從艸,若非古文訛俗,必是釋者荒謬。
炳麟按:蘿從羅聲,若云從樵,聲義皆不相應(yīng)。
炳麟按:《說文》自有叒字,桑字從之,與若不同。
炳麟按:周本從用,其上書左出者,的是謬體。
炳麟按:帚與歸聲異,不得相通。
炳麟按:從道省聲,最易說,必改云從古文相,何好紛更之甚。
炳麟按:剌左從柬,蓋古文正字,柬聲古如煉,闌與剌寒泰對轉(zhuǎn),故剌從柬聲,從束者乃是省文,作則是謬體。
炳麟按:執(zhí)埶聲遠,吳氏以點畫相似,傳合為一,何也?
炳麟按:孝為子承老,今必云從父中象父子依倚,殊不悟考老皆可訓(xùn)父,不必從父也。
炳麟按:明其等曰伐,積日曰閱。伐閱連文而義不同,后人以閱字從門,并伐亦加門作閥,遂以為高門世貴之義。此乃俗說。吳竟云即閥字,傖陋甚矣。
炳麟按:從酉者恐本糟字耳。
炳麟按:憲害寒泰對轉(zhuǎn),何以云聲不相近?
章太炎《說文古籀補匡謬》書稿的出現(xiàn),解決了很多難題。傳統(tǒng)認(rèn)為章太炎未有專門論述吳大澂《說文古籀補》的篇章,僅在與馬宗霍、與金祖同的書信中有兩段簡單嚴(yán)厲的批評。
章太炎與馬宗霍言[5]:“若宋以來所作彝器釋文,簡直無知妄作,無一可信。器自真,釋文自妄。” 章太炎認(rèn)為,宋以來的學(xué)者根據(jù)古彝器釋文,是太過牽強的“無知妄作”。而且這個“妄作”過程是越演越烈。他說:“仆嘗謂清人治小學(xué)者,于董理文字之功為獨絕,其作彝器釋文者,于變亂文字之罪為獨絕。始作俑于宋之劉原父、楊南仲,至近世吳清卿出,幾于殺人以殉矣。”章太炎認(rèn)為到了近世吳清卿(吳大澂)的《說文古籀補》,禍害達到頂峰,等同于殺人殉葬。最后章太炎無奈感嘆:“舉世昏聵,以妄為常。仆之說不可以語庸家,而自可語卓犖之士也?!?/p>
章太炎與金祖同信[6]中,重申對吳大澂《說文古籀補》看法,他首先提綱挈領(lǐng)地說:“文字源流,除《說文》外,不可妄求。”又言:“宋人之識鐘鼎,皆略取形似,筆畫增減,一切不論,其失在鶻突。清入之識鐘鼎,皆皮傅六書,強為仞定,其失在專輒。然嘉慶以前,謬尚未甚。及吳榮光、陳介棋、吳大澂之書出,而支離謬妄已甚矣。”再三強調(diào),宋代到清嘉慶以前,雖有謬誤尚未太過,而到了吳榮光、陳介棋、吳大澂書出,“支離謬妄”太過分了。最后他勸告金祖同:“近世精于賞鑒者推阮蕓臺、吳清卿(吳大澂),然其受人欺紿,釀為嘲笑之事甚多;況今人之識,又下于阮、吳甚遠耶?”章太炎認(rèn)為吳大澂的學(xué)術(shù)謬誤已經(jīng)為人嘲笑,如今學(xué)識遠不如吳大澂的人,難道還要繼續(xù)走以彝器銘文補《說文》的研究之路嗎?
過去讀者僅能從這些書信對話中,簡單了解章太炎對吳大澂《說文古籀補》持完全否定態(tài)度,具體細節(jié)無從知曉。而章太炎《說文古籀補匡謬》書稿中,不僅針對性逐條理清謬誤,且通過馬宗霍轉(zhuǎn)述章太炎對文字學(xué)根基源流發(fā)展的闡述,可以更加真切地體會章太炎文字學(xué)的核心觀點。
章太炎首先肯定了許慎《說文解字》的地位,細數(shù)“漫謂許氏字說”文字學(xué)走偏之路徑,先是酈道元注《水經(jīng)》“專釋于篆而不本古文”,后有“元戴侗作《六書故》”,文字皆從鐘鼎,“遂開變亂篆古之漸”,后“楊桓《六書統(tǒng)》繼之”,謬又甚焉。到了明魏?!读鶗N》,想要用古文糾正小篆。這三家的學(xué)術(shù)路徑相仿,好在各自撰寫觀點,并不解構(gòu)《說文解字》,就算有謬誤也算自論自著。到了清代,文字學(xué)研究轉(zhuǎn)向采用鐘鼎彝器銘文釋文,且望文生義。打著興許慎《說文解字》的旗號,實則“侵蝕”解構(gòu)《說文解字》原意。到吳大澂《說文古籀補》書出,甚至直接冠名《說文》。自稱以許慎《說文》為宗,實則禍亂《說文》。再后來又有丁佛言《說文古籀補補》、強運開《說文古籀三補》,這種禍亂勢頭方興未艾,吳大澂實是始作之俑。
總之,章太炎堅持文字學(xué)基礎(chǔ)是《說文解字》,而不是鐘鼎彝器的銘文。再次強調(diào)“除《說文》外,不可妄求”。正確的路徑是“欲明真書之根,必求于篆文,再溯之于古籀”,無論如何許慎《說文解字》是文字根本源流,萬不可走采納鐘鼎彝器銘文解構(gòu)《說文》的錯誤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