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宏
(信陽職業(yè)技術學院附屬醫(yī)院 外科,河南 信陽 464000)
直腸癌是指從齒狀線至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之間的惡性腫瘤,是腫瘤科較為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之一。直腸癌位于消化道的最末端,長度為10~15 cm,是發(fā)生在直腸部位的惡性腫瘤[1]。該疾病發(fā)病到一定程度時,會出現(xiàn)膿血便、便秘、腹瀉及肛門墜脹等癥狀,若不及時救治,術后會出現(xiàn)遠處轉移或局部復發(fā),最終因惡病質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或紊亂致死[2]。因此,實施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案對直腸癌患者的不良情緒具有改善作用,極為重要的是為患者減輕心理壓力。賦能教育以患者為中心,是相關工作人員對自我安全的維護進行協(xié)助從而擔起自我管理的重要意識,通過調(diào)動患者自主能動力,促進護理干預措施的落實[3]。本研究探討給予直腸癌手術患者賦能教育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信陽職業(yè)技術學院附屬醫(yī)院胃腸外科接受治療的108例直腸癌手術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兩組,各54例。對照組:男29例,女25例;年齡為44~68歲,平均(56.75±6.23)歲;病程為6~13個月,平均(7.69±3.26)個月。觀察組:男24例,女30例;年齡為47~70歲,平均(57.41±6.26)歲;病程為4~15個月,平均(8.96±2.84)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干預:了解患者負面情緒的原因;術后傾聽訴說;建議多聽一些令人身心舒暢的歌曲分散疼痛注意力;建立充足的信心并加強對直腸癌的正確認識。觀察組則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聯(lián)合賦能教育。其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提出問題、情緒表達、制定目標及效果評定,具體的措施如下。(1)提出問題。由3名護理人員開展你問我答的方式分別對患者提問心理、生理及自我效能相關問題,然后做出評估并記錄,從患者的回答中掌握其自我護理能力狀況及心理狀況。(2)情緒表達。明確問題之后,根據(jù)直腸癌患者提出的問題與其溝通,隨后進行隨訪,針對該疾病的有關知識、自我效能以及研究問題的所有因素全方位實施賦能教育。(3)制定目標。通過探討的方式指引患者提出適當鍛煉、保持樂觀心態(tài)、提高自我護理能力及改善飲食、心理狀態(tài)等若干小目標,提出專業(yè)性的建議,并記錄每天身體狀況的真實性。(4)效果評定。賦能教育順利完成之后,應當對直腸癌患者學習的實際情況及時做好整理工作,設定下一次賦能教育的內(nèi)容和重點方向。
1.3 觀察指標 (1)術后康復:分析并記錄直腸癌患者術后第1次排氣時間、創(chuàng)口愈合時間、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2)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測量表QOL-C30對患者術后10周進行測評,包括癥狀量表、生活質量量表、胃功能量表。共30個項目,總分100分,癥狀量表分值越低,整體生活質量表與胃功能量表分值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優(yōu)[4]。
2.1 術后康復 觀察組術后第1次排氣、創(chuàng)口愈合、下床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直腸癌患者術后康復情況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術后QOL-C30評分 術后觀察組功能量表評分、整體生活質量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癥狀量表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QOL-C30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賦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通過直腸癌患者的角度更全面地考慮問題并實施全方面護理服務,責任護理人員需了解直腸癌患者是否有意愿參與本次決策,同時也是幫助患者充分發(fā)揮主觀積極能動性,增強對直腸癌疾病的認知度,掌握其主要特征,利于患者積極建立生活的目標及所在的意義價值。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第1次排氣、創(chuàng)口愈合、下床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功能量表評分、整體生活質量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癥狀量表評分低于對照組,表明通過賦能教育,患者對直腸癌相關知識得到了了解,術后康復及生活質量也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分析原因在于賦能教育模式使責任護士與患者了解更多有關直腸癌的相關知識,自我調(diào)節(jié)的能力也逐步增強,使患者術后能夠快速恢復至正常水平。賦能教育是針對所有患者不同階段或不同心理問題進行溝通交流,有助于排解壓力,增強患者對疾病實現(xiàn)良好預后的堅定信心[5-6]。
綜上所述,賦能教育用于結直腸癌手術患者中,有利于提高患者對抗疾病的自我能動力,改善其生活質量,促進康復,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