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石燃 韓永繼 陳佳敏
(中山市中醫(yī)院,廣東 中山528400)
冠心病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胸痛和胸悶,在疾病治療中倡導使用穴位貼藥治療方法,子午流注方法主要是指按照時辰取穴的一種治療方法,穴位、肌表作用在氣血、經絡及臟腑上,能夠將疾病由外至內祛除掉,取得突出的疾病治療效果[1]。本文將于2019年3-11月份在醫(yī)院中進行治療的81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在冠心病治療中子午流注聯(lián)合穴位貼藥法對改善冠心病患者癥狀及心功能指標的效果。
選取于2019年3-11月份在醫(yī)院中進行治療的冠心病患者共81例,隨機分組法將患者分成2組。對照組有40例患者,男20例,女20例,年齡為35-76歲,平均(52.6±2.8)歲;病程為1-10年,平均病程為(5.2±2.2)年。觀察組有41例患者,男20例,女21例,年齡為37-78歲,平均(53.2±2.6)歲;病程為1-9年,平均病程為(5.4±2.5)年。一般資料比較兩組患者無明顯差異(P>0.05)。納入標準:(1)入選的患者符合《缺血性心臟病診斷標準》中的要求,病情程度為中度或重度;(2)入選的患者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程標準》中的要求。排除標準:(1)存在局部皮膚破損及感染的患者;(2)嚴重皮膚病患者;(3)身體四肢水腫患者;(4)糖尿病血糖控制效果不好的患者。冠心病最新診療指南:缺血性胸痛、心電圖動態(tài)改變、靜息心電圖無缺血證據、冠脈造影。
當患者進入到醫(yī)院后,給予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療法,即按照最新臨床指南根據患者自身情況進行抗血小板凝集、調脂穩(wěn)定斑塊、抑制心室重構、降低心肌耗氧等處理,結合中藥辨證治療。觀察組在常規(guī)療法的基礎上進行穴位貼藥法。將川芎、細辛、肉桂、制南星、半夏、山奈研磨成粉狀,取40g的中草藥粉劑,加入白醋60mL,按照1:1的比例調和成膏狀。選擇貼藥時間為午未時(11:00-15:00)。在對患者進行敷貼前,需要對患者局部處的皮膚進行清潔處理,取患者的膻中穴、內關穴、少海穴,當發(fā)現(xiàn)患者出現(xiàn)脹、酸、麻等感覺時,在穴位上外敷已經調好的藥膏,在敷貼穴位上放置食指,緩慢向下用力按揉,按揉時間為1min,并用醫(yī)用膠布把藥膏固定,敷貼的時間控制在6h,每日1次,需連續(xù)治療1周。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胸痛胸悶評分進行對比,胸痛判定標準為:0分:無疼痛感;2分:輕度疼痛(心絞痛的持續(xù)時間為數分鐘,每周的疼痛次數為2-3次,每日發(fā)作的次數為1-3次);4分:中度疼痛(每日會發(fā)作數次,每次發(fā)作持續(xù)的時間為10min,疼痛感較為嚴重,需給予患者硝酸甘油來緩解疼痛);6分:重度疼痛(患者的疼痛會每日發(fā)作4次,對患者的穿衣及大便等造成影響,每次疼痛的持續(xù)時間均較長,需要每日多次服用硝酸甘油來緩解疼痛)。胸悶判定標準:0分:無胸悶感;2分:輕度胸悶;4分:中度胸悶(患者的胸悶癥狀較為明顯,并且還會伴有嘆息樣呼吸);6分:重度胸悶(患者的胸悶癥狀嚴重,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嘆息不止)。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CI(心臟指數)、CO(心輸出量)、LVEF(左室射血分數)心功能指標進行對比。
治療前,兩組胸痛胸悶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胸痛胸悶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指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心功能指標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治療前后兩組胸痛胸悶評分對比(±s)
表1 治療前后兩組胸痛胸悶評分對比(±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41 40干預前4.76±0.17 4.26±0.28 12.356 0.068胸痛 胸悶干預后1.51±0.24 2.24±0.24 14.365 0.035干預前4.55±0.46 4.41±0.37 12.435 0.059干預后1.13±0.75 2.62±0.63 14.256 0.032
表2 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對比(±s)
表2 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對比(±s)
組別觀察組(n=41)對照組(n=40)t1值P1值t2值P2值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CI(升/分/米)2.01±0.12 2.22±0.13 2.02±0.13 2.01±0.12 13.256 0.065 13.045 0.035 CO(min)2.92±0.23 3.52±0.33 2.93±0.31 2.93±0.33 12.352 0.076 12.352 0.042 LVEF(Kg)38.24±4.86 45.35±4.05 38.46±4.65 41.08±3.72 3.652 0.085 3.563 0.025
冠心病是臨床上一種發(fā)病率較高的疾病,引發(fā)該種疾病的產生與心機缺血缺氧有直接關系,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胸痛和胸悶。在疾病的常規(guī)治療中主要是采用阿司匹林聯(lián)合氯吡格雷治療方法[2-3],能夠有效阻斷釋放的二磷酸腺苷受體所引發(fā)的血小板活化擴增,在激動劑的誘導下加速血小板的凝聚,以此來達到冠心病治療的目的。穴位貼敷作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具有調理氣機、通竅止痛、開結行滯、通經之療效[4-5]。子午流注以子午流時辰為理論依據,根據氣血流注的時間及患者的病候而擇,由于午時11:00-13:00,心經主時人的氣血最為旺盛,未時13:00-15:00,小腸經主時人的氣血最為旺盛。因此,需要將穴位貼敷的時間選擇在子午流注午未時進行穴位貼敷[6]。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胸痛胸悶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心功能指標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冠心病患者胸痛胸悶治療中給予患者子午流注聯(lián)合穴位貼藥治療方法具有可行性,有助于減輕患者身體的不適感,心功能指標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可在冠心病臨床治療中大力推廣使用[7]。
綜上所述,在冠心病患者治療中給予患者子午流注聯(lián)合穴位貼藥治療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胸痛胸悶癥狀,優(yōu)化患者的心功能指標,提升疾病臨床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