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恩 孔凡成 吳鐘婕
【教學設想】
文言文教學中,注重字詞落實、語句翻譯與精彩片段的背誦,這都是對的,也是重要的。但對文中某些重點句,我們在落實字詞理解、語句翻譯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勾連上下文,作整體的分析挖掘,或作內(nèi)容要點的歸納,或作行文思路的梳理,或作構思技巧的分析,或作文本意蘊的開掘,或作民族心理、時代精神的透視,或作傳統(tǒng)文化的揭示傳承,這樣在恰當?shù)难由焱卣怪锌梢陨A學生思維品質(zhì),開闊學生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的心靈世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動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有鑒于此,在組織學生研讀《游褒禪山記》中的重點句“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之時,引導學生作了一番前后勾連的研討,將該句切分成幾個探討點,每一個探討點都可以結合文本內(nèi)容發(fā)散開來,聯(lián)系開去,讓學生多角度、多層面去研讀、去挖掘。這樣的片段教學,能極大地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投入,學得有生氣,學得有創(chuàng)見。
片段呈現(xiàn)
師:“于是余有嘆焉”中的“于是”是古今異義詞,怎么解釋?
生:“于是”今義為連詞,表承接;古義是單音詞連用,“于”,對于;“是”,此,這;合起來是對于這件事的意思。
師:很好。作者從游褒禪山的前洞與后洞的親身經(jīng)歷中生發(fā)出了怎樣的感慨?
生:作者游洞后的感慨是“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師:找對了。將這一句話壓縮一下,簡潔一點怎么說?
生:古人求思之深而無不在。
師:非常好?!扒笏肌痹趺捶g?
生:探求思考,探究思索。
師:用近義詞去翻譯,都是對的?!扒蟆狈g成“探求、探究、研究”都可以。作者對古人的“求思”為什么會發(fā)出感慨?
生:“深而無不在”,即古人的探究思考非常深入而且很廣泛。
師:是的,“深”是深刻、深入,“無不在”是時時這樣,事事這樣,處處這樣。這是作者對古人治學精神的贊嘆與欽佩。
師:“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中的“之”怎么解釋?
生: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師:對,這種用法,也可以說成是用在主謂之間,延緩語氣。這表明“之”前面的“求思”作主語,后面的“深而無不在”。是不是?
生:是的。
師:“求思”本來是動詞,現(xiàn)在作了主語,表示這是一個話題,是句子陳述的對象,那么它的謂語有什么特點?
生:謂語的特點?
生:“深”與“無不在”之間有一個“而”,應該是并列關系的謂語。
師:對,它的謂語應該是兩個,是并列關系的。那么,作者發(fā)現(xiàn)古人在探求思考時有兩個表現(xiàn),一是深入,二是無所不在,很廣泛。實際上,作者發(fā)現(xiàn)了古人的這兩個特點,在贊古人的同時,也在學古人。
那么,從本文內(nèi)容看,作者的“求思之深而無不在”分別有何表現(xiàn)?
生:首先,作者通過對前洞與后洞的游客多與少進行對比,得出了 “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的認識,能夠透過事實分析原因。
師:很好,這是作者善思的表現(xiàn)。
生:其次,作者由自己所到達的地方“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并且推測出“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進而得出 “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的認識。
師:根據(jù)事實作推測,進而得出一種普遍性規(guī)律的認識,確實思考得深入。
生:再次,作者出后洞后,發(fā)現(xiàn)自己當時還有力氣可以繼續(xù)前進,火把還可以繼續(xù)照明。由此,他想到了一個人的成功必須具備“志、力、物”三因素,并分析了三者之間的關系,“志”是最為根本的因素,“力”與“物”也不可缺少。
師:對啊,作者從一次尋常的游洞經(jīng)歷中不但認識到了“志、力、物”對于成功的重要性,而且分別從正面與反面論述了它們之間的不同作用。這實在是探究思考之深入、深刻的表現(xiàn)。
師:同學們剛才分析的是作者“求思之深”的表現(xiàn),非常好。那么,作者“求思之無不在”有何表現(xiàn)呢?
生:對于華山腳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的現(xiàn)象,作者有自己的思考,對于山上五六里的后洞游人很少,作者也有自己的思考;作者從后洞出來之時,對洞的兩邊“來而記之者已少”不但作了觀察,而且有自己的思考。這都是“求思之無不在”的表現(xiàn)。
生:作者對于“其文漫滅”的仆碑,有自己的悲嘆,因為從仆碑剝蝕、磨損的文字里勉強還能辨認出“花山”的名稱中,作者知道如今叫“華山”實際是“花山”的音誤。作者由此深刻認識到了“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的緣故。
師:作者能夠選擇有代表性的東西來印證古人“求思”之“無不在”,可見他的“深思慎取”做到了家。同學們剛才找的依據(jù),都非常準確,不是什么材料都拿來說,說明同學們也是“深思慎取”的。為同學們的出色表現(xiàn)點贊。
師:作者這次游褒禪山,所到之處,確實作了細心的觀察與深刻的思考,他在贊嘆古人的同時,實際上也在學習古人“求思之深而無不在”與“深思慎取”。今天,我們學習這篇文章,發(fā)現(xiàn)了作者求思之深與慎取的可貴精神,我們在贊嘆、欽佩作者的同時,也學習了作者的“求思”之“深而無不在”和“深思慎取”的精神。同學們剛才研討、交流的看法都是自主分析、挖掘完成的,而且是從文本內(nèi)容出發(fā)提出了教學參考書上沒有的新成果,這種學古人,創(chuàng)新見的精神值得肯定和發(fā)揚,希望同學們能將這種精神繼續(xù)化為今后求學的實際行動。
【簡 評】
隨著語文課程目的轉向形成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語境教學的基礎性地位得到進一步確立。2017年版高中語文課標認為:“真實、富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情境是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形成、發(fā)展和表現(xiàn)的載體?!笨梢?,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發(fā)展與呈現(xiàn)需要借助各式各樣的語境。語境不僅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形成、發(fā)展和表現(xiàn)的載體,而且還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存在狀態(tài)和達成路徑。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達成,需要運用語境教學理論,需要在課程目標落實、課程內(nèi)容規(guī)劃和課程實施中借助語境加以落實。因而在語境中呈現(xiàn)、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用語境來助力學生形成語文核心素養(yǎng)和在語境中檢驗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將是語文教學的常態(tài)。
因此,立足高效形成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語文教師需要活用語境來推動課堂教學的變革,促進學生形成在語境中學、用語境學的語文學習意識。周志恩老師在《游褒禪山記》一課的片段教學中,善于運用語境教學法,抓住重點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
一、抓住課文重點句,深入解析重點句
在閱讀教學中,恰當運用語境教學解決問題,需要找到一個抓手,一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立足點,為后續(xù)的教學提供支架。其中抓住課文的重點句勾前連后,做到一線串珠則是重要的方式之一。
重點句主要類型有含義深刻的句子、結構復雜的句子、生動形象的句子、顯現(xiàn)文章結構的句子、表現(xiàn)全文中心的句子等。其中顯現(xiàn)文章結構的句子包括提綱挈領的總起句、收束全段的小結句、承上啟下的過渡句等,這種句子在文章的結構層次上起著重要作用。教學中,抓住這種結構上的重點句進行探討分析,有助于由此及彼,前后勾連,推進課堂教學進程,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
周志恩老師在教學中敏銳地把握住了《游褒禪山記》中的過渡句“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并以此組織教學,可謂獨具慧眼。
在抓住這個過渡句后,周老師不是急于聯(lián)系上下文作分析,而是首先根據(jù)文言文的教學特點,指導學生初步理解這句話的本意。在做法上,周老師重視文言詞語的教學,如注意引導理解古今異義詞“于是”、實詞“求”“深”,引導把握句義;注意理清過渡句內(nèi)上下兩個單句間的關系,弄清楚“嘆”和“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之間的聯(lián)系,知道“嘆”的內(nèi)容就是“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明白“于是余有嘆焉”是針對上文而來,“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則引發(fā)下文;再進一步指導學生縮寫“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幫助學生進一步理清這一結構復雜的句子的核心意思是“古人求思之深而無不在”。從引導學生理解“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中的“之”的用法入手,將“求思”的謂語切分成“深”與“無不在”兩個并列的方面,為后面的研討提供條件,打下基礎。
可見,周老師能夠根據(jù)文言文語體教學的要求,指導學生從詞語理解出發(fā),指導領會句意,理清句間關系,使文言學習充滿濃郁的語文味。
二、利用課文重點句,勾前連后巧深化
李海林先生曾指出:“閱讀教學就是語境教學?!闭Z境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礎理論,語境在閱讀教學中處于核心地位,因此在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時,要注意“將具體的語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際情境和歷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評價”。在《游褒禪山記》的教學中,運用語境教學,當然可以結合王安石寫作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他的個人經(jīng)歷,展示作者寫作此文的用意。不過,在閱讀教學中,語境教學方法的運用,首先應該選用勾連上下文的教學法,做到緊扣文本來理解作品,而非簡單地借助歷史文化背景來理解,一味地順從學生有限的且與文本內(nèi)容不相關的認知背景作解讀依據(jù),從而錯誤地理解文本的內(nèi)容。
在這個片段教學中,周老師緊扣過渡句“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圍繞作者王安石的“求思之深而無不在”的具體表現(xiàn),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記游和議論之間的關系,思考“求思之深”的表現(xiàn)及其依據(jù),探索“求思之無不在”的表現(xiàn)及其依據(jù)。
周老師在引導理解 “求思之深”中,使學生自己認識到:作者通過對前洞與后洞的游客多與少的對比,得出了結論“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作者由自己所到達的地方“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并且推測出“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進而得出認識“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作者出后洞仍有力氣繼續(xù)前進,火把還可以繼續(xù)照明,由此想到了一個人的成功必須具備“志、力、物”三因素,并分析了三者之間的關系。在“求思之無不在”方面,周老師則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對于華山腳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的現(xiàn)象、后洞游人少且“來而記之者已少”的情況,均有自己的思考;作者由“其文漫滅”的仆碑,認識到“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的緣故。如此,借助過渡句,勾連上下文,實現(xiàn)了“不待老師教而能自得之”的教學效果。
這個教學片段緊扣重點句,使學生明白記游與議論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上文的記游是下文立論的基礎,深刻認識到作者構思嚴謹,文章前呼后應,進而從中感受到作者論證思維的綿密,體味到文章的結構之美。
三、立足課文重點句,傳承文化促創(chuàng)新
語文核心素養(yǎng)內(nèi)在地蘊含著文化的傳承與理解。中華語言文字是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因而在語文教學中,要通過語言文字的學習,幫助學生拓展文化視野,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體會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從而增強文化自信,理解、認同、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周老師以其教學自覺,敏銳地感受到《游褒禪山記》中的重點句“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蘊含著特定的文化內(nèi)涵,承載著“復古”中隱含創(chuàng)新的文化精神,因而一方面指出作者王安石贊嘆與欽佩古人的這種治學精神,并努力追尋前人的這種精神,做到“求思之深而無不在”,根據(jù)游歷情景而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另一方面也勉勵學生在贊嘆、欽佩作者王安石如此做的同時,也要自覺地學習這種精神,將其轉化為今后求學的實際行動。這其實是對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精神與情懷的傳承,在好古敏求中繼承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通過努力鉆研來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
此外,周先生立足重點句,指導學生在勾前連后中學有所獲,這種收獲不僅有對課文的會心體悟,而且有對聯(lián)系上下文的學法運用的暗示,因而就此而言,也內(nèi)在地包含著對傳統(tǒng)的學法文化的傳承與理解。
[作者通聯(lián):周志恩,湖南永州市四中;孔凡成,淮陰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吳鐘婕,南京師范大學(淮陰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