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互相攻伐。有一年,宋國大夫華元率軍攻打鄭國,為了鼓舞士氣,華元吩咐炊事員給大伙兒加餐,大鍋燉羊肉,犒勞士兵。士兵們一人一塊,興高采烈地捧著羊肉骨頭大啃特啃。偏偏到了華元的馬車夫羊斟這里,沒了。
羊斟沒吃上羊肉,心中悶悶不樂,在一旁喝涼水。原來華元軍務(wù)繁忙,忘了交代分給羊斟一份。羊斟見其他人吃得滿面紅光,不禁氣不打一處來:都說近水樓臺先得月,跟著領(lǐng)導(dǎo)好處多,怎么我就那么背時呢!這不是存心作賤我嗎?羊斟暗暗打定了主意,決定以牙還牙。
第二天,華元乘著羊斟駕的戰(zhàn)車出征。宋鄭兩軍相遇,雙方擺開陣勢,互相廝殺起來。就在兩軍激戰(zhàn)正酣的時候,羊斟忽然一甩鞭子,駕著馬車風(fēng)馳電掣般向鄭軍的營地駛?cè)ァ\嚿系娜A元大驚,對羊斟喊道:“你暈頭了嗎?這是去哪兒???那邊是敵營??!”羊斟回過臉答道:“昔之羊羹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意思是分羊肉你說了算,去哪兒我說了算。就這樣,羊斟駕著戰(zhàn)車徑直到了鄭軍大本營。結(jié)果宋軍大敗,可憐的華元研究了一晚上的兵法計謀還未施展,就稀里糊涂地成了俘虜。
無獨有偶,幾百年后,中山國的國君沒有吸取教訓(xùn),重蹈了華元的覆轍。有一次,中山國君在國都大宴群臣,上了一大鍋羊湯,國君讓仆人把湯分到客人們各自的碗里。不過,人多湯少,當(dāng)輪到一個叫司馬子期的大夫時,羊湯已經(jīng)沒了。
司馬子期當(dāng)時沒表示什么,但回到家后,越想越不對勁,認(rèn)為這是國君在大庭廣眾之下有意出他的洋相:“今日到此的都是朝中大臣,我司馬子期再不行也是個上大夫呀,眾人皆分羊肉羹喝,唯獨不分給我,更何況有人還邊喝邊沖我得意地笑。哼,有什么了不起,這里不養(yǎng)爺,自有養(yǎng)爺處!”隨后他憤然離去,投奔了楚國。
在司馬子期的巧辯游說下,楚國舉兵攻打中山國。中山國弱小,怎是楚國對手,頃刻間便滅亡了。中山國君因一碗羊湯丟了王位,只能倉皇逃往國外。他仰天長嘆道:“吾以一杯羊羹而失國矣。”
中山國君在逃亡中,有兩個人跟在他身后,中山國君問其原因,兩人回答說:“我們的父親有一次餓得快要死了,您賞了一壺熟食給他吃。他臨死時說:‘中山君有了危難,你們一定要為他而死?!蕴貋頌槟?。”這時中山國君才明白:“與不期眾少,其于當(dāng)厄;怨不期深淺,其于傷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得士二人?!?/p>
人們可以指責(zé)司馬子期:分不到羹,氣度小,為一點口腹之欲而去干親痛仇快、投敵叛國的事,是個不忠之士,不義之人。但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司馬子期所爭的也并非只為一杯羹,是因為分配不公,賞罰不明。
可見分配不公,賞罰不明帶來的隱患,遲早總要爆發(fā)的!一杯羹分不公,也可亡一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