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振鋒 張秀峰 沈忠 王厚東
對于結直腸癌(CRC)的治療,目前仍首選手術切除。然而,臨床上接近一半的CRC患者是70歲以上的老年人,多合并基礎疾病、肢體功能受限、認知障礙等,其接受手術切除后并發(fā)癥、再入院、死亡等不良后果的發(fā)生風險明顯較高[1-2]。因此,臨床上在制定老年CRC治療決策時,不僅要考慮生存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經典腫瘤相關終點指標,還要考慮其生活質量及功能獨立性[3]。有文獻報道老年患者CRC術后健康相關生活質量(HRQoL)較低,且與術后并發(fā)癥、后續(xù)化療、老齡、功能依賴等因素有關,其中老年患者功能依賴是手術不良結局的重要因素[4]。關于這方面內容的報道,各文獻結果參差不齊;且多數文獻缺乏對患者術前功能狀況及基線HRQoL的分析。同時,部分學者提出將老年癌癥患者HRQoL的隨訪時間至少延長至術后1年,以提高結果的準確性[5]。因此,本文對老年CRC患者功能依賴與術后HRQoL的關系作一探討,以期為臨床診療提供參考。
1.1 對象 選取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在本院行手術治療的125例老年(>70歲)CRC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 69 例,女 56 例;年齡(76.5±0.2)歲;Barthel指數(19.12±3.40)分;腫瘤位置:結腸 85 例,直腸 40例;美國癌癥聯(lián)合委員會(AJCC)第8版癌癥分期:Ⅰ期35例,Ⅱ期39例,Ⅲ期45例,Ⅳ期6例;手術類型:腹腔鏡96例,開放手術29例;手術操作:結腸切除72例,下前切除35例,經腹會陰直腸切除術18例;造口36例;術后予新輔助放療12例,放化療16例,化療18例。納入標準:(1)根據臨床表現、結腸鏡檢查及組織病理學檢查明確診斷;(2)符合手術適應證。排除標準:(1)原位癌;(2)同步轉移或同步其他原位癌;(3)保守治療;(4)視聽功能障礙或精神意識異常。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觀察指標 (1)收集人口學特征、腫瘤特征、手術信息、有無新輔助治療等資料。(2)入院時采用Barthel指數評價日?;顒幽芰6];本研究將Barthel指數≥19分定義為功能獨立,<19分定義為功能依賴。(3)分別在術前(T0)、術后 3(T3)、6(T6)、12 個月(T12)采用歐洲癌癥質量研究和治療組織生命問卷Core-30(QLQ-C30)和Colorectal-38(QLQ-CR38)進行HRQoL自我管理問卷調查[7]。其中QLQ-C30由30個項目組成,包括5個功能量表、3個癥狀量表、6個單一項目量表、整體健康量表。QLQ-CR38由4個功能量表(身體圖像、性功能、享受生活、期望)、8個癥狀量表組成?;卮痤悇e自“根本不是”(1分)至“非常贊同”(4分),整體健康評價范圍自“非常差”(0分)至“非常好”(7分),最終對所有得分進行線性變換,從而獲得結果范圍在0~100分內的得分。考慮到臨床實際,同時降低Ⅰ類錯誤的風險,本研究重點評價了QLQ-C30的4個功能量表(體力功能、角色功能、情緒功能、認知功能,得分越高表示HRQoL越好)、2個癥狀量表(疲勞、疼痛,得分越高表示癥狀負擔越重)、整體健康量表(得分越高表示HRQoL越好)、總分(總分越高表示HRQoL越好)以及QLQ-CR38的4個量表(身體形象、期望、胃腸道不適、體重減輕,前2項得分越高表示功能及生存質量越好,后2項得分越高表示癥狀問題越嚴重)。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用表示,兩組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手術前后多個時點比較采用重復測量資料的方差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功能獨立與功能依賴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依據術前Barthel指數,功能獨立95例,功能依賴30例。功能獨立組與功能依賴組在年齡、腫瘤位置、新輔助治療情況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在性別、Barthel指數、腫瘤分期、手術類型、有無造口等方面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各時點HRQoL評價結果比較 在QLQ-C30中,獨立組各時點體力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整體健康、總分及T3情感功能評分均高于依賴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而疲倦、疼痛評分均低于依賴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在QLQ-CR38中,獨立組各時點身體形象、期望評分均高于依賴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而 T0、T3、T6胃腸道不適評分及T0、T6體重減輕評分均低于依賴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手術前后4個時點比較,僅依賴組QLQ-C30角色功能、疲倦、整體健康、總分及QLQ-CR38身體形象、胃腸道不適、體重減輕評分比較,獨立組QLQ-CR38期望與體重減輕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1 功能獨立與功能依賴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各時點HRQoL評價結果比較(分)
本研究結果顯示,老年CRC患者功能依賴對術后HRQoL的影響主要表現在QLQ-C30角色功能、整體健康、總分、疲倦程度及QLQ-CR38身體形象、胃腸道不適、體重減輕等方面;而功能獨立患者的整體健康水平比較穩(wěn)定,術后僅出現體重減輕和期望增加。目前僅少數研究對功能依賴性及體弱的CRC患者進行了相關報道。一項研究結果發(fā)現,老年(平均年齡70歲)CRC患者術前及術后5~8個月HRQoL降低[8]。另一項研究則顯示,老年CRC或胃癌患者術后6個月EuroQol-5D評分有一定程度的改善[9]。本研究結果顯示,功能依賴患者術后3個月HRQoL得到明顯改善;依賴組體力功能評分明顯低于獨立組,雖然在不同時點的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在疲倦評價中依賴組明顯改善。所以,隨著術后時間的推移,患者HRQoL也會有所提高。有學者認為治療決策、護理干預等對患者生活質量也造成影響,如腹腔鏡等先進微創(chuàng)技術的應用、患者的選擇、圍手術期的強化護理與康復以及老年患者基礎疾病的額外護理等[10-11]。因此,建議在臨床診療實踐中給予全面綜合性的護理。
有學者提出了“反應轉變現象”的概念,即隨著時間的推移重新評估患者健康狀況,從而獲得其改善的生活質量[12]。這與本研究的結果相符。但有研究指出,術后12個月時患者HRQoL改善并不顯著,分析原因可能是回訪人數過少或術后HRQoL改善僅為暫時性,而術后1年基本可恢復至術前水平[13-15]。本研究根據患者Barthel指數分為功能獨立組與功能依賴組,并比較兩組患者不同時點生活質量的差異,結果發(fā)現隨著時間推移呈現出不同特點的改變,功能獨立組各項指標較為穩(wěn)定,不同時點無顯著性改變;而依賴組雖然部分指標有所提高,但仍劣于功能獨立組。提示在臨床實踐中,可利用Barthel指數對患者HRQoL進行預判,同時在不同時點給予針對性干預,從整體上改善患者的診療效果。
綜上所述,老年CRC患者功能依賴對HRQoL造成一定的影響,但隨著術后時間延長,HRQoL得到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