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敏
[摘要] 目的 總結分析肝膽外科臨床護理中T管引流管術的教學方法及效果。方法 選取在該院肝膽外科實習的80名護理專業(yè)實習生作為該次研究對象,選取時間段為2017年1月—2019年1月,隨機將80名實習生分為兩組,即對照組(40名)、觀察組(40名),將常規(guī)教學方法應用于對照組,觀察組采用臨床路徑教學法進行教學,對兩組教學效果進行比較。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護理實習生的理論筆試成績、技能成績均更佳(P<0.05);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實習生對帶教工作的滿意度要高(P<0.05);觀察組實習生的綜合能力、專業(yè)素質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在肝膽外科臨床護理中采用臨床路徑教學法,對護理實習生講解T管引流管術相關的知識,并指導學生進行護理與臨床觀察,能使學生真正掌握T管引流管術的原理及護理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學整體水平。
[關鍵詞] 引流管術;肝膽外科;臨床護理;教學T管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20)01(c)-0133-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effects of T tube drainage tube in clinical nursing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 Methods 80 nursing intern trainees who had undergone hepatobiliary surgery in the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 of this study. The time period was from January 2017 to January 2019. 80 intern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40 cases), observation group (40 cases), the conventional teaching method was applied to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d the clinical path teaching method to teach, and the teaching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s theoretical written test scores and technical performance were better(P<0.05);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s interns were more satisfied with the teaching work(P<0.05);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the inter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path teaching method is used in the clinical nursing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 explaining the relevant knowledge of T-tube drainage tube surgery to nursing interns and guide students to carry out nursing and clinical observation. It will enable students to truly master the principles and nursing of T-tube drainage tube surgery methods, which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teaching.
[Key words] T-tube drainage tube; Hepatobiliary surgery; Clinical nursing; Teaching
在肝膽外科術后放置T型引流管,不僅能夠達到膽汁的引流效果,其對膽道起到支撐作用,在防止患者術后引發(fā)相關并發(fā)癥,使患者術后康復得以促進。在膽總管切開取石術中,在膽總管下端通暢者取石后放置T管,其能夠達到良好的預后效果,其不僅能夠達到膽汁、殘余泥沙樣結石的引流效果,還能起著膽道的支撐效果[1]。因此,對于肝膽外科臨床護理實習生來說,掌握T管引流管術的相關護理方法十分重要。該次研究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該院肝膽外科實習的80名護理專業(yè)實習生作為該次研究對象,主要對T管引流管術在肝膽外科臨床護理中的教學進行探討,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次研究共納入肝膽外科實習的80名護理專業(yè)實習生作為研究主體,其中有36名為五年制本科班,44名為三年制大專班,隨機將其分為40名對照組、40名觀察組;均由本科學歷、臨床經(jīng)驗豐富的護師進行帶教,兩組實習生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性較高。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帶教模式,由帶教老師對T管引流管術相關知識進行講解,并對實習生進行相關護理操作的指導,結束實習之后,對實習生進行統(tǒng)一考核。
觀察組:采用臨床路徑教學法,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1)首先向實習生講解實習相關的內容,了解入院評估及入院宣教、常規(guī)檢查項目等,使實習生對護理工作有大致的了解。
(2)T管引流管術:首先讓實習生觀看T管引流術的實際操作的錄像,使學生了解T管的放置位置,以及手術操作步驟,之后對實習生講解T管的作用及護理內容[2]。
(3)T管引流術后的護理:①講解T管固定:如果存在T管脫出的問題,將可能需要進行二次手術縫合。應將其固定在腹壁的位置,并對管道名稱和日期做好標識,同時告知患者翻身時應注意不能牽拉導管[3]。
②T管引流的顏色:一般情況下,成人每天分泌1 000 mL左右的顏色為黃綠色的膽汁量,且膽汁具有一定黏性。手術24 h之內引流量會增加,一般增加量為600~700 mL,之后會逐漸減少至正常狀態(tài)[4]。如果患者的膽汁顏色存在異常,比如,顏色變淺、變深等,應當做好記錄,并告知醫(yī)生。
③引流的通暢性:為了防止出現(xiàn)引流的堵塞現(xiàn)象,應注意T型引流管是否存在彎曲、受壓等現(xiàn)象,且對引流液體的狀態(tài)進行觀察,比如,是否存在凝血塊、泥沙樣結石等,如果存在這一現(xiàn)象,應當對引流管進行適當?shù)臄D壓,以此使引流管保持通暢。
④引流袋的更換:為了防止出現(xiàn)逆流感染的問題,應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對引流袋進行定期更換,在操作過程中應遵循無菌操作原則,做好引流管連接口的消毒工作,患者在坐位、站立時,應保證引流袋低于腹部手術切口處[5]。
⑤拔管的操作:在手術結束后的2周左右,應當將T型引流管拔除,拔管前應注意引流膽汁的顏色是否正常;術后10~14 d應當對T型引流管進行試行1~2 d的夾閉,并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密切觀察。如果患者沒有出現(xiàn)發(fā)熱、腹痛等不良癥狀,可經(jīng)T管作膽道造影,之后持續(xù)引流,時間為24 h以上;最后如果膽道沒有出現(xiàn)異常癥狀,再次夾閉T管,時間為1~2 d,如果患者無任何異常,可將T管進行拔除[6]。拔除管道之后需要注意的事項包括:需要用凡士林紗布對殘留竇道進行填塞,一般情況下竇道的愈合時間為1~2周;在拔除管道時,如果膽道造影發(fā)現(xiàn)結石,則不能將T管拔除,應將其留置6周以上,之后再進行取石等處理。
⑥飲食指導:患者手術結束之后,由于麻醉,患者胃腸功能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正常,這時患者應當禁止飲水、進食,為了保證患者機體營養(yǎng),可給予其胃腸外營養(yǎng)的方法,患者在恢復了胃腸功能之后,可給予其適當?shù)乃只蚴澄?,如果患者沒有出現(xiàn)惡心、嘔吐等不良癥狀,可給予患者稀粥、米湯等食物。
⑦健康宣教:手術后,應對患者講解護理相關的知識,如T管引流術后需注意的事項等,使患者積極主動配合護理人員的工作,同時應當向患者講解該疾病治療的成功案例,以此使患者的治療信心得以增強[7]。
⑧術后并發(fā)癥:在手術后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不良現(xiàn)象,比如,T型引流管出現(xiàn)阻塞、脫滑等,這時應當給予患者相應的預防護理措施,比如,如果發(fā)生管道堵塞,可采用50 mL注射器負壓吸引,在這個過程中,為了防止出現(xiàn)膽管出血的癥狀,需保證適宜的力道;告知患者翻身時應注意不能牽拉導管,翻身應將導管放置在床上,之后再翻身,一旦出現(xiàn)脫出T管,應立即對傷口進行無菌敷料的按壓,同時告知醫(yī)生采取有效措施處理[8]。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實習生的實習情況進行比較,包括理論筆試成績、技能成績;并通過發(fā)放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教學情況,讓實習生對教師進行打分,包括帶教教師的態(tài)度、方法等,總分100分;比較兩組實習生綜合能力、專業(yè)素質。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1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實習生的考試、考核成績
觀察組實習生的理論筆試成績、技能成績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實習生對教學質量滿意度
觀察組實習生對教學質量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實習生的綜合能力及專業(yè)素質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實習生的綜合能力、專業(yè)素質更高,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當前肝膽外科開始廣泛應用一種專科技術,即T管引流技術,其具有的優(yōu)勢能夠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因此,實習生應掌握T管引流的原理、作用及其護理操作等內容,這樣才能為患者提供更可靠的治療方案。教師應當在肝膽外科臨床護理中對實習生講解T管引流管術的理論知識,讓實習生對這一技術有全面的了解,同時應當對其講解T型引流管相關的護理內容,并指導其在臨床中進行護理技能的操作,由此實習生取得良好的學習成果[9-10]。
將臨床路徑教學法應用于實際教學中,通過對實習生講解理論知識,指導其進行實踐護理操作,從而使其綜合素養(yǎng)得到提升,真正掌握T管引流管術的護理技術。該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實習生的理論筆試成績、技能成績均高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實習生對帶教工作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實習生的綜合能力、專業(yè)素質更高(P<0.05)。由此說明,教師在T管引流管術在肝膽外科臨床護理中采用臨床路徑教學法,能夠使實習生的學習效果得到提升,尤其體現(xiàn)在理論知識、實踐操作的提升等方面,且提高實習生對教師教學工作的滿意度,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專業(yè)素質得到全面提高,因此,該教學方法具有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將臨床路徑教學法應用于肝膽外科臨床護理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實習生講解T管引流管術相關知識,以及護理技術等內容,從而使實習生的學習效率得到大大提高,使其掌握T管引流管術的護理相關知識,有助于提高實習生的綜合素質、專業(yè)素質。
[參考文獻]
[1]? 吳衛(wèi)國,程平,劉學禮,等.腹腔鏡膽道探查術膽總管Ⅰ期縫合與T管引流的療效比較[J].肝膽外科雜志,2014,22(2):126-128.
[2]? 邵立軍,盧潮德,吳建軍,等.自行脫落單J管替代T管引流在膽總管結石開腹手術患者中的應用[J].肝膽外科雜志,2016, 24(1):36-38.
[3]? 程高,康明.腹腔鏡膽總管結石一期縫合和放置T管的臨床應用[J].肝膽外科雜志,2018,26(3):205-207.
[4]? 唐華勇,袁通立,彭婷,等.多腔T型管在肝膽管結石再次膽道手術中的臨床應用[J].肝膽外科雜志,2015,23(1):41-45.
[5]? 湯建軍,奚劍波,張偉元.雙鏡聯(lián)合膽總管探查取石術后膽總管一期縫合與T管引流療效對比[J].肝膽胰外科雜志,2017,29(5):373-376.
[6]? 韓志敏,盛銀行,張風奎.經(jīng)皮肝膽道鏡術兩種不同路徑治療復雜肝內外膽管結石的臨床療效比較[J].肝膽外科雜志,2016,24(6):422-425.
[7]? 尹新民.腹腔鏡肝切除治療肝內膽管結石[J].肝膽外科雜志,2016,24(2):81-83.
[8]? 劉會春.膽道鏡在肝內膽管結石治療中的應用[J].肝膽外科雜志,2016,24(5):396-397.
[9]? 張龍,傅繼寧.肝膽外科臨床見習帶教的特點及重要途徑研究[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6,13(34):71-73.
[10]? 劉麗艷.肝膽外科術后引流管、切口感染和多重耐藥菌感染的護理管理[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6,13(36):111-113.
(收稿日期:2019-10-21)